「讀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上)」Transcript
這是給不喜歡聽Podcast的,或者不方便聽聲音的,或者特別喜歡這期節目的朋友準備的。
你有沒有時常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沒完沒了的加班,沒完沒了的奮鬥目標,沒完沒了的貸款、沒完沒了的家庭事務⋯⋯但偶爾停下來一看,卻發現自己只是像台機器那樣不停地轉動,但究竟轉向何方、為什麼要這樣不停地轉,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的,來不及想;究竟我想要什麼、能要什麼,來不及想;究竟什麼適合我、什麼不適合我,來不及想。從開始唸書、到參加工作、到結婚生子,從自己的讀書成績、到專業志願,到結婚伴侶⋯⋯大都如此。時間不捨晝夜地過去,我們被越來越緊地捲入一股可怕的旋風裡,身不由己而又越來越快地墜落下去。我們分明地感覺到那種巨大的、黑色的力量,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想要反抗,但漸漸發現那力量太大、太強、無孔不入地包圍我們,逼迫我們一點一點地屈服。
這種壓在身心之上的“時代的苦悶”,是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會經歷、抗爭和與之共存的體驗,我們不是感受到它的第一代,也不會是最後一代,但肯定是情況越來越壞的一代。到底是什麼在死死地壓住我們的頭?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明明有手有腳、充滿對自由和完整的渴望,卻不得不過一種“癱瘓的生活”?我們生活的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的熱情和活力到底被誰拿走了?我們還有沒有爬出這片苦悶的希望?
今天我們要來一起讀的這本小書,尼采的《歷史的用途與濫用》,可以幫助我們回答以上很多問題。它未必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因為這種靈丹妙藥本來世間也沒有;但它至少能夠帶領我們穿過這片越來越濃重的迷霧,我們會在一片死寂的沈悶世界裡,聽到一個既傲慢又洪亮的聲音在喊:去生活!去行動!去戰鬥!
我們首先來回答“為什麼要讀尼采”的問題。
你第一次是怎麼聽說尼采的?你讀過哪些尼采的書?最喜歡哪一本?你心目中的尼采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覺得尼采對你的生活有沒有影響?
我第一次讀尼采大概是剛上初中的時候。當時去學校的圖書館借書,偶爾發現了一本書叫做《人性的、太人性的》,覺得書名很有趣,就拿下來翻翻。誰知道就這樣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很多人的青春是被炸開的,炸開它的,有時候是一本書,有時候是一個人。對我來說,尼采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我在之後的幾年裡,狼吞虎嚥地看完了尼采所有的著作。說實話,當時並不是全都讀得懂,但心裏有一種強烈而複雜的感情:我感到無比的激動,因為發現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人;同時也感到巨大的沮喪,完了,該寫的,他都寫盡了。
後來,我讀的書越來越多,但這種感覺再也沒有離開過我。和很多人一樣,我的生命裡已經打上了尼采的印記。我對尼采觀點的看法,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已經不斷發生變化,但這種情感深處的印記,卻不會再褪去。這就是尼采。
而且我知道我一點也不孤獨。我身邊有不少同道中人,20世紀以來,那些我們叫得出名字來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學者等,裡面一大半,都在被尼采所照亮的這條路上行走過很久;而全世界各行各業的範圍裡,還有無數的有志青年,他們也一同拉手並肩地走在這條路上,如江如河,源源不斷。
一方面,尼采的哲學是離大眾文化最遠的哲學,作為一個貴族主義哲學家,一個蔑視庸眾相信超人的人,一個生前到處樹敵、終於瘋狂的人,他幾乎是孤獨的代名詞。但另一方面,他是很少的幾位思想家,影響能夠溢出學界,進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他恐怕也是極少幾個能夠寫出暢銷書的哲學家,更不用說他的名言、學說,從學界到肥皂劇,無處不在廣泛傳播。
尼采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成為全世界這麼多青年的偶像和思想啟蒙者?要回答這個問題,除了讀他自己寫的東西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所有二手的尼采都靠不住,因為越是天才,越是原創性高的東西,二手的版本就越糟糕、越可怕。
為什麼挑這本?
尼采一生著述如此豐富,論體系性、知名度,《歷史的用途和濫用》這本書在尼采的著作裡都排不到頭一位,但我選擇了這一本。為什麼呢?
首當其衝的原因當然是一開始提到的:因為這不是一本像其他的哲學和學術著作那樣,放到圖書館哲學類圖書架上吃土的學術書;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青年生活指南,一本關於人生、關於生活、關於學習、關於教育的指南,它親手指導我們的生活,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所有還渴望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還想要創造自己幸福未來的青年,都應該越早閱讀越好的一本重要著作。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它做到了所有人文藝術書籍本來都應該做到而真正做到的卻鳳毛麟角的事情。
我們時代的青年,得到最多的,求學時代是各種各樣的成績、考試、升學的要求,是各種各樣興趣愛好培養的要求,是要出人頭地、要衣錦還鄉的要求,是從家庭到全世界都聲如洪鐘的鼓勵聲、催促聲和責罵聲。但青年成長過程中真正最需要的:一位好的導師,一份好的青年生活指南,一種立身處世的人格培養,這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得到過。稀裡糊塗考入大學,稀裡糊塗大學畢業,稀裡糊塗就業掙錢,稀裡糊塗成家育兒,稀裡糊塗筋疲力盡,稀裡糊塗未老先衰。尼采這本書,正是我們生活的稀缺品,又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第二個原因,因為它很小,卻是通往尼采思想世界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徑。對於尼采這樣的偉大思想家,小書,通常其實就是一篇長論文,往往是我們進入他們思想世界的綠色通道。它就像一本巨著的初稿一樣,內容會相對清淺一些,而且會忠實表現出他們在思考、整理、和調整自己思想的過程。這個過程裡,他思想的矛盾,他個性的掙扎起伏,遠比完成的巨著中要清楚要切近,這樣,我們看起來會覺得有頭有尾、有所來有所去,又清楚又生動。而且他早期的思考和寫作也會風格自然、語言淺易一些,跟我們一樣,天才也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嘛。尼采後來思想中的“超人”哲學、重建道德譜系、重估一切價值等更成熟更系統的表述,都在這本書裡孕育著,有些已經成形,有些還在萌芽,有些已經枯萎,有些變了樣子。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歷程——換句話說,這是還在成熟路上的尼采。
第三個原因,則是關於尼采的寫作風格的。大家印象中尼采的寫作風格,個性非常明顯,喜歡用著名的格言體,看上去好像是天馬行空的斷片,被他磅礴的激情到處驅使。但其實這完全不影響它們是一個連貫緊密的邏輯整體。事實上,尼采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二十多歲就被聘任為古典與文學教授,他的作品(除了少數之外),其邏輯性絲毫不遜於最嚴謹的學者,而在獨一無二的思想、真誠浩蕩的激情、無與倫比的文采與自然優美的音樂性上卻一騎絕塵,將他們甩出不知幾萬里。你讀他的書,的確常常會覺得,不知道哪一樣在推動著我們的思路,是他的滿腔激情、他的雄辯真理,還是他的鏗鏘詞句?它們如黃河入海一般,就這樣偉大磅礴地傾瀉下來了,錘擊我們的心靈。
19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批評家勃蘭兑斯這樣形容他讀了尼采著作之後的感覺:你竟然是一個如此“沒有教授氣”的教授。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看到太多太多不斷生產四平八穩、語言乏味而且竟然以此自居的學術論文、很多靠學術術語和專名堆砌起來的“學術權威”,以及在所謂的學術同人圈子裡自說自話之外,毫不關心受眾、也根本沒有受眾的“學界生態”,可能已經很難再想起,什麼才是一位真正的學者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有的樣子。
那麼閒話就說到這裡,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吧。
這本書講什麼?
這本書的題目是《歷史的用途與濫用》,另一個譯法是《歷史對於人生的利與弊》。其實後者是更字面、更準確的翻譯,但前者似乎更被普遍接受。
純粹只看題目,我們已經能夠看出書的兩個核心意思:第一,它的落腳點絕不是歷史,而是人生,是歷史對於人生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是的,這本書不是一本不食人間煙火的哲學著作,它與你、與我,與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密切相關。第二,“用途與濫用”,明顯是一個關於“度”,也就是程度的問題,意味著它談論的不是一個簡單的黑白對錯、挑邊站隊的問題,而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即我們如何把握這個“度”。這對於容易頭腦發熱、非黑即白的青年來說,是一種極為難得的思維訓練,一種跟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它給你的,是一種方法,一種自主判斷對與錯的方法,而不是對與錯的觀點本身。因為歷史是無所謂對錯的,人們對它的態度和使用方式才有對錯。
本書分析
我們會先圍繞上面兩個核心意思聊一聊,然後談談在這本書裡嶄露頭角、後來被尼采發揚光大、成為他一以貫之的超人思想的“天才論”。
第一,歷史和人生,或者說,歷史和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
前面說過,尼采的關注焦點是歷史對人生的作用,中心落腳點在人生而不是歷史上,他斬釘截鐵地宣稱,生活高於歷史,“只有在歷史服務於生活的前提下,我們才服務於歷史”。怎麼理解這一點呢?我們需要先理解在尼采那裡,歷史和人生到底是什麼關係。
書一開篇就將人和動物對比,人之區別於動物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人有歷史,也就是人有記憶。動物是非歷史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樣,都是現在進行時。而人不一樣,人是歷史的,人注定有記憶,背負著歷史的重擔。這是人之為人。他進而認為,對於一個人、一個社會和一個文化體系的健康而言,非歷史的感覺和歷史的感覺,遺忘和記憶都同樣必需、需要同時運用。
於是,根據歷史為生活著的人服務的方式,尼采將歷史分為三類:紀念的歷史、懷古的歷史和批判的歷史。這三種歷史本身是中性的,只是對應著人的三種需求;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是同時在運用這三種方式來理解歷史的。但也正因為這樣,這裡面任何一種或者多種方式一旦使用過量,都將給個人和民族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下面一種一種來談。
第一種“紀念的歷史”服務的是人的行動和鬥爭,行動的人要從過去的榜樣中汲取力量、受到鼓舞,比如說,我們從文藝復興偉大的文化歷史中汲取力量,從而相信我們今天仍然可能產生哪怕只是幾個、幾十個振臂一呼的英雄,就能夠再次復興我們偉大的文明。事實上,我們今天從先人的成就中得到鼓舞、吸取力量,相信我們能做到他們做到過的豐功偉績,能成為和他們一樣偉大的人,能讓我們擁有更加強大的文化的想法,這些都屬於“紀念的歷史”。因為人們相信“偉大的事物存在過,因此也就是可能的,也就能再次成為可能”。
在這種“紀念的歷史”裡,人們想要行動起來,改良甚至改革自己的生活,常常需要偉大榜樣的激勵;但榜樣的力量一旦過量,就會讓我們將行動的力量全都寄託於歷史。初一看沒什麼毛病,但事實上,(尼采說)“紀念的歷史靠錯誤的類推而存在。它用充滿誘惑的對比慫恿勇敢的人做輕率的事,熱心的人做狂熱的事。”什麼意思呢?我們在歷史人物和我們自己之間、歷史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之間做出類比時,我們看到了一些類似,同時卻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遠比這類似要大得多的不同:時代的不同、概念理解的不同、語境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個性的不同⋯⋯尤其當它們不僅發生在個人層面,而且發生在民族的、國家的層面時,我們就會看到希特勒、斯大林那樣的慘痛教訓,因為這樣的“錯誤的類推”,乃是完全出於有意的濫用。
我們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競選和在任期間,都非常熱衷於強調一個口號,“make amercia great again”,簡稱MAGA。這口號乍一聽上去令人熱血沸騰,也正是在這個口號下,很多底層的勞工團結在了一起,因為他們相信特朗普將帶領他們回到所謂的“黃金時代”,美國那個遍地金子、到處工廠、機器隆隆、錢包足足的美國夢時代。但事實上呢?只要一個人多了解一些歷史,就能明白這是一個多麼空洞、多麼危險的“類比”。一切都變了,我們的技術、我們的全球化、我們的經濟、我們的文化、我們前進的方向,都早就已經面目全非;而且即使回到當時,那是否就真是一個我們想象中的“黃金時代”,那黃金的表皮下又發生著多少我們選擇不去看的“不滿和不足”,沒人知道。但特朗普和他的團隊,正是通過這樣模糊其詞的口號,通過遮蓋歷史和現在之間的天差地別,有意識地強調那個所謂的“金色的過去”、“金色的美國夢”,好讓所有人在這個幻覺中走到一起。事實證明,這個美國夢裡包含的一切,特朗普在任期內都沒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因為它根本違背常理。但這些擁護者還是繼續陶醉在這個美麗而虛空的口號裡,陶醉在政治家、當權者通過濫用歷史,給他們精心製造的謊言裡。
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不僅蛇會咬人,歷史概念被濫用時,也隨時可能咬傷我們。像這些聽上去最盪氣迴腸的大詞——“偉大傳統”、“傳統文化”、“民族復興”,等等——往往都是喬裝打扮過的毒蛇,最容易被濫用,最容易假扮成草繩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時時警惕。
第二種“懷古的歷史”服務的是人的保守主義和虔敬的慾望,人尊崇歷史,能夠從歷史中感受到承前啟後的聯繫,沈浸於這種歷史感,深深地感到自己是歷史上的一環,傾向於擁護舊的、老的秩序和習俗,懷念舊時代的光輝,而不是對當代的生活的創新。
過量地使用懷古的歷史會導致什麼後果很好理解,就是走入徹底的復古和保守,扼殺一切新生的努力、否認現世革新和創造的意義。這種每天哀嘆生不逢時、新不如舊,一代不如一代的人,這種一頭扎進所謂的“古典文化”、“傳統藝術”、“傳統倫理道德”裡,將現代的一切都簡單斥之為粗魯、無聊、暴力的人,我們誰身邊恐怕都不缺少。他們是一些真正的無能者,不敢面對新世界,也不會對新世界有任何貢獻,他們只是在不斷窒息生者的希望,好把他們變成跟自己一樣死氣沈沈、一樣虛弱膽怯的人,確保他們不會比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有趣。
第三種“批判的歷史”服務的是人的痛苦和被解放的慾望,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批判、廢除歷史中不利於生存和發展的部分,改造自己的生活,創造新的自己意義上的歷史,也就是自己個人版本的歷史、個人版本的傳統,拋棄、推翻原來的舊的歷史、舊的傳統。從每一次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和革命,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家庭、對公司、對社會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提出異議、加以改革的行為,都屬於批判的歷史。
由“批判的歷史”過量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在人類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在重大的改朝換代的革命中,人們在推倒舊世界的一切,建立全新的規則和秩序的過程中,有時雖然達到了除舊立新的目的,但常常也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混亂、暴力,以及革命成果的被騎劫,很多還最終走向了倒退。因為正如尼采所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企圖,因為難以找到一個否定過去的限度⋯⋯”
什麼意思呢?就是重審歷史沒問題,批判歷史沒問題,但批判到什麼程度就是對的呢?除掉多少舊、立下多少新就是合適的呢?誰說了算呢?
這就必然需要先來討論歷史的使用和濫用之間,到底界線在哪裏?什麼是對歷史的濫用?它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還有就是,是誰在濫用它?因為很明顯,歷史的濫用決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故,而是不論後面是誰在行動,都是有意為之的。
尼采說,“歷史,只要它服務於生活,就是服務於一個非歷史的權力,因此它永遠不會成為像數學一樣的純科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這樣一種服務,這是影響到一個人、一個民族和一個文化的健康的最嚴肅的問題之一。”
這裡要特別注意,尼采將歷史和科學,或者更準確地說,純科學非常嚴格地區分開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尼采認為歷史是服務於人的,也是因為這樣歷史才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根據它所服務的人的此時此刻的需求不同,歷史永恆在變化著,而不像數學等純科學一樣,遵循唯一真實的、靜止的、不變的真理。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現實的需要來理解和使用這個歷史,當它落在某些人手中,還會成為權力的顯現,以及權力的實際執行。這個歷史是在紙面上寫定、而又可以不斷再版、修訂、改版的歷史,是學術和政治主流話語中的歷史和文化觀念,是我們現在寫在教科書和流傳在大眾媒體的歷史和文化觀念,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自由去理解但其實往往只是被允許去理解的“歷史”。
這聽上去似乎有點高深,但其實很好理解。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將民族英雄岳飛抗擊金國侵略者改為愛國將領岳飛抗擊金國軍隊,並不是岳飛當時抗擊金國的作戰事實出了什麼問題,人們對此沒有異議;異議在於這次戰爭的性質是什麼,戰爭雙方是什麼人,正義究竟應該歸於誰等這些歷史價值判斷的問題。這些價值判斷在不同的時代會不斷發生改變,即便在我們當代,短短幾十年間就已經發生了兩次改變,而一旦它寫上教科書,它就成為我們大多數人學到的唯一真實的“歷史”。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同樣的事件在不同地域、文化和政治型態裡,也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定義和評價,我們對抗日戰爭的記憶和書寫,與日本教科書,甚至是美國教科書中對同一場戰爭的記憶和書寫完全不同;又比如一本近代中國歷史,跌跌撞撞一百年中,不同時間寫下的歷史、對人物的評價,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種不同的觀點。
總之,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權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去理解歷史、使用歷史,從而服務於自己現實的生活需要,但實際生活裡,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大多是已經被給定的。因為政治、學術和其他團體會爭取理解、解釋歷史的權力,來為他們現世的需求服務。這正是尼采所謂的“歷史,只要它服務於生活,就是服務於一個非歷史的權力”的意思。而這些“非歷史的權力”往往會濫用歷史,包括歪曲、改寫、偷換概念等,來更好地為他們的目的服務;在眾多權力爭奪中獲勝的那一個,則會將自己對歷史的理解,用權威話語加以經典化和體制化。這樣,歷史就成了一種已經完成的知識,成了一個唯一的事實和真理,通過教育、宣傳和法令,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分派到每一個人手中。
這就是尼采所指的、必須與歷史嚴格區分開來的“科學”,這種科學認為,“只有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是真實的、正確的,因而也就是科學的。那種眼光將某些東西看作是完成的、歷史的,而不是正在持續的、永恆的”。意思是,這裡的“科學”,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自然科學,而是指一種無所不包的科學話語(discourse),是理解一切知識、一切現象的工具和方法論。簡而言之就是,不僅用純科學的觀念來看待自然科學,而且用同樣的觀念來看待人類社會的一切事情。
把歷史變成了純科學,變成了不再被人們的生活所改變,而是高高在上指導生活的權威的科學話語。這種科學話語的另一個響亮得多的名字就是“真理”。也就是說,每個人本來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來指導和利用歷史,但現在,歷史搖身一變為絕對的科學、絕對的真理,來指導每一個人的生活,來給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自我擴張、加固自己的地位。這就是對歷史的濫用,這就是歷史的過量。
從這裡,我們已經看到了尼采後來走向“權力意志”學說的源頭,這一點,我們這裡暫且不能展開談論,但讀完這本書,你就能非常清楚,為何知識和權力之間的關係,始終成為尼采,包括後來福柯討論的中心。這些討論對我們現代社會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它們現在不僅沒有消散,而且從歷史、藝術到醫學、社會,已經擴散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幾乎每一個學科的發展方向。因為現代社會裡,知識從來不是中性的、客觀的,沒有所謂純科學的知識,就像我們不可能找到關於“瘋癲”的客觀定義一樣,它遠遠不止是一個醫學問題,它是各種權力話語爭鬥的現場,這個權力爭奪的核心,是誰來定義“什麼是瘋癲”,並將之變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強加給每一個人。我們最終聽到的所謂“學術結論”,不過是來自戰勝一方的勝利歡呼而已。
當然,尼采把靶子對準了科學主義的話語並非偶然,他正身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是一個近代科學飛速發展,並野心勃勃地要進入人文科學領域,進而統治世界的時代,尼采的文章自是有感而發,所以我們看到他始終將文學和藝術放在科學的對立面來討論人對歷史的正確使用,因為文學和藝術裡面時時閃亮著人的生活意志、人的積極干預。但不幸的是,這樣的語境到我們今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科學主義的話語在尼采的時代,還只是在步步蠶食;但現在它已經借助騰飛的互聯網科技,實實在在地完成了對人類世界的全面統治。
現代社會裡,作為個體,去做自己的立法者,去以我為主地理解歷史,去對抗無所不在的科學主義話語,對抗解釋歷史的權力者,已經是一種堂吉訶德式的悲劇。但越是這樣,我們卻越是要好好讀一讀尼采這本書,因為如果我們徹底放棄,連最後的堂吉訶德都失去,人將失去存在的意義,歷史也將因為僵化而死亡——因為歷史的確不是別的,只是為人生服務的東西,如果沒有對現在和未來的希望和熱情,人們將不再需要生活,也將自然而然地,不再需要歷史。
本期節目的下集將在12月21日(下週一)上線。期待在下個讀立日與大家繼續討論尼采的這本精彩的小冊子,如往常一樣,Podcast上線後兩日我們將發布transcript。
如果你對本書有任何問題,歡迎在「讀立日」的substack頁面上給我們留言,我們會給你回信,或者爭取在下期節目中囊括相關的話題。在該網站上訂閱電子郵件是獲得「讀立日」所有內容的最好方式,包括播客、人文領域的長文章和一些短小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