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档案馆】第82期:“说不完的八卦”:中国影视审查进化史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撰文:西西弗斯推大石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今天我们来关注中国影视审查的进化史。
今年2月,热门美剧《老友记》在中国多个视频网站上线。然而,这部经典美剧的众多中国粉丝没有开心多久,就发现在美国属于阖家欢的剧情受到了多处严重删减,以至于剧情有时候都被打断。这些中国视频网站更是“发明”了改变翻译的删减,比如将女性“多重高潮”翻译为“说不完的八卦”。不久之后,入选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隐入尘烟》突然宣布撤档,原因未知。因为本片涉及农村题材,突然撤档引发了网民将本片和徐州铁链女的联想,猜想是否因为题材敏感被突然禁止。但这样的猜想无从证实,因为不管是片方还是官方,都不会对此给出任何解释。
删减、下架、不明原因的消失,成为了中国影视行业最近几年的常态。无论是上面提到的美剧、文艺片,还是像《芳华》、《八佰》这样的商业大片,都遭遇了审查制度突如其来的刁难。与此同时,院线里,红色主旋律电影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也收获了大量票房。2021年十一档期上映的《长津湖》,以57.7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而位居第二的,是讲述虚构的海外撤侨行动的《战狼2》。
就在十年前,简体中文互联网上对于影视作品的删减,主流还保持着愤怒的态度,“光腚总菊”就是当时流行的讽刺主管电影审查的广电总局的讽刺称呼。而现在,不仅对于影视作品的删减越来越严重,连对于删减的讨论也被越来越严格禁止;愤怒的痕迹被抹掉,剩下的声音多是麻木,而主旋律作品的良好市场表现也改变了中国影视行业的生态。
一、从“七君子上书”到“技术原因”:院线上映控制的进化
那么,从“光腚总菊”到自我阉割,审查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中国的文艺创作?
电影,尤其是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一直受到官方的严格审查。2016年前,电影审查的法律依据是《电影审查条例》,其中明文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只有经过审查,取得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影片才能上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标”。2003年,七位中国电影人联名签署要求用电影分级取代电影审查的讨论提纲,提交电影局,被称为“七君子上书”事件。这七人中包括了著名独立电影导演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电影批评家张献民等。虽然这一讨论提纲不出所料地没有产生政策改变,但七位电影人的勇敢和当时相对开放的媒体环境,还是让电影分级制度取代审查制度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2017年,《电影审查条例》被《电影产业促进法》所取代。从法律层级上讲,《电影产业促进法》属于人大立法,高于《电影审查条例》的国务院法规性质。内容上,被呼吁多年的电影分级制度并没有出现在法律中;相反地是,对于电影题材的禁令由十条增加到了十三条,并且规定“特殊题材”电影需要交给国务院或省区市电影主管部门审查。而且,这一法规并没有对何为“特殊题材”进行规定。同时,它还要求从业人员要“德艺双馨”,为封杀所谓的“劣迹艺人”提供了法律依据。2018年,官方对于电影审查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在当年的机构改革中,电影工作被划归为共产党系统中的中宣部直接管理。中国媒体学者展江认为这是“党的权力的进一步扩大“。
这一系列的制度变化不断体现在院线电影当中。从2019年开始,中国院线电影开始被以所谓“技术原因”为由大量撤档。其中包括了《八佰》、《少年的你》等商业大片,也有徐皓峰导演的《刀背藏身》等文艺片。根据BBC中文网的报道,数名业内人士都表示审查的尺度在变得越来越严,而且其标准更加难以捉摸。
国产片如此,引进片自然也不能例外。随着中韩外交关系交恶,韩国电影从2015年到2021年均未被引入国内院线放映。而因为所谓“辱华”的原因,由华裔导演赵婷执导、全球热门的电影《无依之地》,以及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及之后的漫威电影《尚气》,均无缘在国内影院与观众见面,
与审查收紧同步的,是对于主旋律宣传的更加重视。2021年,官方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这里的所谓“电影精品”指向的是主旋律大片。在《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民族主义影片获得良好市场反响之后,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的相关档期,都安排了国家主推、与著名商业导演合作的主旋律影片上映。根据媒体《歪脑》的报道,这些影片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宣传的一部分,按部就班地拍摄和宣发,最终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
二、关上绕开审查的窄门:对电影节参展的审查演化
在院线之外,国际电影节也是展示电影艺术成就的舞台。在80年代到90年代,刚走出 “文革”寒冬的中国电影,一度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光芒。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秋菊打官司》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更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中国电影艺术成就的高峰。然而,当时这些导演却被国内一些人批评为“靠丑化中国人来取悦外国评委”,相关影片在国内也无法上映。
之后一代的导演,比如贾樟柯、娄烨,用更加个人的视角所呈现的故事,也受到了国际电影节的欢迎。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天注定》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娄烨和贾樟柯的其他影片也多次入选顶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然而,这一代导演面对的,不仅是批评和影片无法在国内上映的结果,还有禁止拍摄电影的惩罚。其中最为知名的例子,当属娄烨在2006年拍摄的电影《颐和园》。因为片中涉及大量性爱场面和对于六四事件、柏林墙倒塌的直接呈现,该片被电影局以所谓“技术原因”拒绝发放公映许可。之后,娄烨依旧携本片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因此被处以5年内不得从事电影相关行业的处罚。
2017年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不仅继承了《电影审查条例》对未通过审查参加国外影展的5年禁止从事电影行业的限制,还加重了罚金。同时,涉及所谓 “劣迹艺人” 的条款和不成文的封杀威胁,使得近几年极少出现导演未经审查私自参加境外电影节的情况。2019年,已经贵为所谓 “国师” 的导演张艺谋执导了文革题材的电影《一秒钟》;该片在柏林电影节前几天因为 “技术原因” 临时退赛,引发电影界一片哗然。在当届电影闭幕式上,评委会主席比诺什为张艺谋朗读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我们需要艺术家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与情感,《一秒钟》作为电影艺术,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与思想真正的转变。”
三、层层加码的自我审查:网络如何让我们更不自由
随着流媒体的发展,影视作品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院和电视都不再是观看影视的仅有途径,网络成为了新兴的流量聚集地。而在重重审查的中国影视环境中,互联网一度被赋予提供更多自由的希望;通过电驴、迅雷的下载工具下载无法过审的盗版影视资源,配上字幕组制作的字幕观看,成为一代中国网民的记忆。
随着版权意识和保护力度的提高,正版引进一度也在冲击着审查制度的尺度。据影评人波米评论,中国视频网站一度可以观看无法在院线过审引进的一些美国正版R级(也就是限制级)电影。搜狐也曾购买了《老友记》的版权,且并未被发现有删减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视频网站流量一起上升的,还有官方的审查尺度。关于互联网影视的限制不断出台,视频网站的自我审查也越发夸张。开头提到的《老友记》在腾讯、爱奇艺、优酷、B站同时上线后,一开始B站还是按照“多重高潮”的原意进行翻译,但在看到同行的“和谐版”翻译之后,又自行将其改为了和同行一样的“聊不完的八卦”。这些视频平台自我审查的“求生欲”,可见一斑。
导演娄烨说:“最好的电影是自由的电影”。然而,从院线到电影节,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中国电影审查日趋严厉。而这背后,是共产党权力对于自由表达空间的不断挤压。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我们邀请您参加敏感词开源研究项目和404文章存档项目,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详情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CDT.MEDIA.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