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路(一)
來到新加坡,自不免和香港比較。新加坡的起家與香港相近,兩地都是因為關鍵的地理位置,被英國人選中作為東南亞的航運和貿易中心。二戰期間,新加坡和香港都曾被日軍佔領;但兩地的命運在戰後卻開始分歧。二戰結束後,歐洲諸國勢力大衰,無力維持在海外的眾多領地,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先後獨立。
在獨立和加入馬來西亞之間,新加坡選擇了後者。當時李光耀相信,唯有依靠馬來西亞的豐富資源和庇護,新加坡才能保持地區優勢,繼續發展經濟。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合併只維持了兩年。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對新加坡不信任,認為新加坡華人太多,會打破馬來人的優勢;而且馬來政府也相信新加坡容易成為共產主義潛伏的溫床,結果新加坡被迫獨立。
在獨立之初,新加坡的情況並不理想-- 失業率高企,種族之間時有摩擦,而且被懷有敵意的鄰國包圍。但在如此劣勢下,李光耀卻透過對內對外一連串措施,令新加坡繼續繁榮,甚至成為不少人嚮往移民的地方。
對內,李光耀建造了一個以傳統倫理為基礎,透過執政黨控制的威權福利主義社會。新加坡政府就像人民的家長,矢志讓孩子過美好的生活,但卻不容許孩子抗議質疑。李光耀並不相信民主,也不相信人民能在毫無指引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更相信在一個威權政府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能得到更大保障。結果,新加坡真的在獨裁政府帶領下走向繁榮,人民也能享受廉價房屋和優質醫療,而且一般對政治冷漠,順從政府的決策。
對外,由於身為一個獨立國家,新加坡反而得到以前沒有的彈性。透過自由經濟和靈巧的外交政策,新加坡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繼續擔當地區貿易中心,而且透過引入移民來保持國家的活力。在他的著作裡,李光耀清楚表明並不會靠攏某一個國家,而是希望透過維持地區勢力平衡來獲取最大利益,因為“有兩棵大樹,總比一棵大樹好遮蔭”。
(新加坡遊記之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