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批判省思|這世界上最不缺乏的東西

HJ|Chaos to Cosmos
·
(修改过)
·
IPFS
·
這世界上最不缺乏的東西就是永遠存在的誤解、矛盾與衝突。

不想斬斷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著豐富的層次感,面對每一個你我他,我的原則一直都是「不會輕易斬斷關係」的那種人,只要你跟我還算是朋友的話

舉個例子來說,人生第一次跟某個女生告白,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我喜歡你

不久後,以我被打槍收尾。這個女生為了怕尷尬,在把話講清楚以後就斷掉我所有的聯繫,LINE、Facebook、Instagram都是。

少數朋友很認同這個女生的作為,但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都覺得似乎有點「太狠」了,沒有必要斬斷所有關係延續的可能

扯遠了,今天要聊聊的事情是「這世界最不缺乏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就是永遠存在誤解矛盾衝突

透過前面的鋪陳應該看得出來,我是個不會斬斷關係的人,一樣的邏輯表現在社群平台上,就是我從來不會主動封鎖、刪除好友。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我親身遇到或親眼見證這些「好心被人欺」的故事。首先從2018年開始。



餘波

我在大學加入辯論社,渴望找到更多人和我一起討論公共議題,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不過,由於競技辯論本身帶來的制式化討論過於有目的性的認識,讓我對辯論始終難以感到共鳴或認同。

不過,衝突與破碎的主因,我想,還是因為那時的我不太會社交吧。2017年9月,我上了大學後加入這個社團,磨合一年多以後遇上了2018年11月的公投

隨後,發生了什麼?就是爭執衝突

在社團裡面我是唯一的基督徒,公投被媒體認為是「基督徒與同志」的對決,而我「絕對不同意」這一點。反過來說,正是這種二元對立的切割,才是導致誤解與爭執的原因。



貼上「假中立」的標籤

公投結果媒體以「保守派份子的大獲全勝」報導,再次重申一遍,正是這種字眼潛藏的衝突因子,字裡行間夾帶著為挑起關注的情緒字眼,才會使得我們不願意瞭解彼此,拒絕更多的對話、更深的認識。

此外,我討厭「保守」一詞常被誤用,用「守舊這個詞更適合表達這些人的立場,至於其中差異在哪,有空再寫一篇文章來探討。

公投結束以後,我在Facebook發了一篇文章寫道「我認為在公投當中沒有勝者,處於衝突不斷與深化對立的社會裡我們都是被害者。」結果,兩名社員與一名同志友人,給我的回應就是封鎖與解除好友。

他們認為我「沒有投下支持民法票」就是等於「反同」、「反人權」,然而,這個份過於暴力的同一性命題本身當然是有問題的。

他們在我的貼文留言,把我貼上「保守」、「噁心」、「歧視」的標籤。他們義憤填膺高喊著自由平權,下一句卻將尋求理解的人貼上「假中立」的偽善標籤。

至於同志友人呢?就在我私訊他「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以後,對話便停留在已讀。過一天查看訊息,發現已經解除好友了。

想當然爾,過了不久以後我退出了辯論社。時至今日,近三年過去了,我和這三個人在這1000多天的日子,一句話都沒有說。像陌生人一般,好像從未相識相熟。



同溫層中的異溫層

2018年公投的故事暫且打住,回到今天,我在11月初參加臺灣教授協會主辦,姚嘉文資政的新書發表會。我在政治上是明確的「正常化國家」立場,對這些NGO有所瞭解或者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的人應該知道,這個組織是一群立場較偏獨派的學者所創立。

因此,大多時候參與這些活動總是帶給我「同溫層取暖」的感覺,又最近兩三年每次關注公共議題的結果總是以失落收場,讓我越來越少花費心思在這些事情上面。

更有鑑於近年來臺灣社會的政治對立越來越嚴重,如果參與這些活動只是立場相近的人聚在一起,那好像也沒有再多深入接觸的必要。既然無法帶來異溫層的對話促進不同立場的人可以更加理解雙方,那我幹麻還參與?

不過,退一步想,為什麼這些場子總是無法帶來更多的對話?我在與會的某位阿姨身上看見了答案。

能吸引我的活動越來越少,這一次前去參加,單純是因為姚資政的重量級地位,他是民主進步黨元老級的人物,比起黨內其他經常登上媒體版面的大老,他的行事風格較為低調,所講的話也沒有過於偏激、化約的嫌疑。

講更白話一點,在不正常的政壇裡,他算是一個正常人。

書中內容以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作為討論主軸,批評蔣介石為了自身在臺灣的政治利益而罔顧國際能見度,堅持除「中國」(中華民國)的名義以外,不接受任何其他的國名,當然其中包含以「臺灣」為名的可能性。

若要姚資政這份觀點的說服力如何,那又是另外一篇文章要討論的。不過,既然是「同溫層」的聚會,那麼意見不同的人寫得更加獨特了。

在提問環節中,有個講著外省腔調華語的中年男子(與會人員大多講臺語),他向姚資政提問的內容,與前面幾個提問者大相逕庭。前幾個人的發問,大都是在「相同立場的前提底下」探討臺灣的國際地位該何去何從。

這位楊姓男子的問題則是根據書中內容,希望與會人員可以敘述清楚自己論述中的後設是什麼(他想要講的其實是預設」,但是用詞不太精準)也就是他想要知道,支持這個立場(獨派、臺派)的人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只是他的發問方式與用詞字遣詞在某些長輩看來,或許就有點尖銳了。

主持人與姚資政回應完楊先生的問題不久以後,有個與大多數人立場相近的阿姨,舉手發言時,直接將楊先生貼上「愛中國」、「中國派」、「支持國民黨」、「中共同路人」等標籤

好在那位先生並沒有和這位阿姨吵起來,只是若有所思地搖搖頭,嘆口氣而已。(我完全能夠理解他為什麼嘆氣)對我而言,這個阿姨雖然與我的立場相近,但是,確實有些太過激動了。我認為一個異溫層願意來到別人的場合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值得鼓勵的事情



世界上最不缺乏的

世界上最不缺乏的東西,就是誤解與對立,還有更多的衝突和不瞭解,還有最關鍵的貼標籤。把一個人掛上某某派、某某立場的討論,一定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暴力的方式。

它能夠清楚分判你我不同的立場,區分彼此的觀點,可以讓人清楚知道誰是敵人誰是友人。正如我這篇貼文提到的,人們隸屬於某個觀點,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怎麼理性的」,因此,難道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對立嗎?

因為你是XXX(某黨或某派),所以就一定XXX。

也許,我們首先需要的便是看見彼此的觀點究竟從何而來面向共同的問題,攜手放下彼此的對立,走向一起解決問題的道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J|Chaos to Cosmos我們不說再見,我們在路上見|https://liker.land/redisyoyo/civic 多感善愁、哲思玄想與永遠拒絕政治正確的小天地 Chaos意即混亂、混沌,Cosmos代表規律、秩序的宇宙 寫作,對我而言,便是從雜多當中找回理解與共感的可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Chaos日常隨筆|憐惜

Chaos日常隨筆|也許你從未失去

Chaos日常隨筆|近日「無話可說」的困境與來到Matters一周年的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