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如花:挖鼻孔會導致失智症?|投稿 #21
作者:見多識廣的伊芙
在很多國家裏,挖鼻孔都會被認為是不衛生的行為,即便某種意義上它也算是一種「清潔」行為。但有趣的是,挖鼻孔這種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消失過,有些人甚至會覺得挖鼻孔很爽。這種愉悅感可能來源於鼻孔中的廢物被清理,以及把挖出的「礦物」在兩手指間(通常會是姆指及食指)搓圓過程中感受到的成就感。
至於心理上的快感就較為複雜,牽涉到腦部的刺激。在人類大腦皮質部分中,對應手部及臉部的區域十分相近。正正是因為較為相近,所以當手觸及面部時,就會刺激到腦部相應區域,產生微微的快感。這就能部分解釋為何當我們揉眼睛、撩鼻、摸嘴唇和觸摸臉頰時會產生滿足及愉悅感。
人類對於挖鼻孔的迷戀,因此不單單有衛生原因,還隱含了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一位自稱為世界領先的 bogies (鼻屎)權威,Roland Flicket,更於1992年出版了世界首本,亦可能是唯一一本「挖鼻孔」歷史及手法指南,名為 《如何成為如花:一本實用指南》(Nosepicking for Pleasure: A Handy Guide)。
書中不單單提供了有關挖鼻孔的歷史,還介紹了各種「奇技淫巧」,例如「旋轉推鑽法」( Revolving Thrust)、「科西嘉鏟土法」(Corsican Shove) ,以及大量有關挖鼻孔的實用建議,任君選擇。
如果說上述的內容給挖鼻孔提供了一點文化和生理上的解釋,讓可能也喜歡有事無事「挖礦」的你終於有理據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時。最近一項來自澳洲的科學家的新發現,可能會令你三思其中的風險。
針對於一種在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患者腦中存在的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澳洲一班科學家想更深入了解肺炎披衣菌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關係。
通過把肺炎披衣菌注射到小白鼠的鼻孔中,這些科學家想知道這種細菌從鼻子傳播到大腦的速度有多快,以及這種細菌是否會在腦組織中產生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標誌蛋白質,即澱粉蛋白質 amyloid β protein。
研究結果發現,小白鼠大腦負責嗅覺的神經區域檢測到較多的肺炎披衣菌,而小白鼠腦部也發現有生成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澱粉蛋白質的簇聚。
Chacko et al. (2002)的研究出台後,確實吸引了不少媒體的注意,不少平台還直接把挖鼻孔及阿爾茨海默氏症扯上直接的關係,建議人們不挖礦,降低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
但事實上,Chacko et al. (2002) 的研究並沒有提及「挖礦」這個操作。雖然研究團隊確實曾建議盡量減少相關的行為,主要原因是因為挖鼻有可能破損鼻腔內壁,增加肺炎披衣菌進入大腦的風險及細菌數量。
但研究結果只能表明肺炎披衣菌可以通過鼻腔迅速傳播到小白鼠的大腦中,而不是人的大腦中。由於缺乏在人類身上的證據,要確立肺炎披衣菌和阿爾茨海默氏症在人類大腦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後續研究。
既然未有確切證據會影響人的大腦,為什麼本文作者要寫這樣一篇科普文章?其實我是希望藉此停止枕邊人喜歡「開礦」的習慣,恐嚇他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症。
但在寫完文章後才發現,「開礦」歷史悠久,更是在人類發展里程中屹立不倒,我顯然只是在以卵擊石。無論如何,在寫此文的過程中不禁讓我想起劉嘉玲曾就她和梁朝偉的愛情說過:「愛一個人,就愛他的全部,才能讓彼此的生活變得輕鬆。」或許我的愛要更徹底,很有必要到Amazon下單買Roland Flicket 的指南學習一下。
#文章篇數:1️⃣6️⃣8️⃣
--------
👉 講座六月場:中國澳門賭場資本主義的社會與政治:對經濟多元化的啟示(盧兆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