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的弟兄姊妹母親?》
基督教的神學傳統最初嶄露頭角,和猶太教傳統開始分開,就是顛覆過去一二千年那種以(猶太)血緣定義神的子民的傳統/神學:從今以後,因血緣而樹立起的高牆,再不能隔阻聖靈的大能。
因此,我們能夠在最初關於耶穌的口傳傳統(後來出現在福音書)找到一些將血緣、至親等相對化甚至貶抑的思想 attribute 給耶穌:例如
「凡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 12:48-50)
或
「如果有人到我這裡來,愛我不超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 14:26,也參太 10:37)
還有
「因為我來了是要叫人分裂: 人與父親作對, 女兒與母親作對, 媳婦與婆婆作對,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太10:35-36)
事實上,關於耶穌的言行,包括升天前的「遺願」,和這些言行的詮釋,從來都不是由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壟斷。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權(遑論其他教會),也沒有由十二使徒轉移至耶穌這個「教主」的至親手上:耶穌的兄弟之一雅各的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長老之一,但大概不是單純因為他是耶穌的兄弟。他也從沒以「耶穌的兄弟」自居,相反,他自稱是「神和耶穌基督的僕人」,向十二支派的「弟兄們」問安(雅 1:1-2)。
另外,和其他猶太人不同,最初的基督徒亦因為血緣的相對化,令他們有擁抱向來被(自認為)純種猶太人視為「雜種」的撒馬利亞人的基礎,這一點後來發展為擁抱所有的「外邦人」。
這一切背後的最終神學基礎,令我們的血緣關係可以被最終相對化,或許在於基督教中很強的「我們在天上的父」的傳統:因為這位「天上的」父是我們同一的父,一切地上因血緣等等分野而造成的割裂亦可以被相對化甚至消除:因為我們都有同一位父,同一個教會群體的所有人亦可以在沒有血緣基礎下,真正成為「弟兄姊妹」。
可歎今日儘管口中仍然稱在教會一同敬拜上帝的人為「弟兄姊妹」,但骨子裏仍然只是擁抱一套「血緣至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迂腐儒家傳統,一開口就搬出「血緣」/「至親」,彷彿只有血緣才能定義「親疏」,凡是沒有血緣者就一律是「外人」。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專橫,放在基督宗教傳統的眼鏡下去看,實在有一種說不出的格格不入。
「學而不思則殆」,或許信而不思亦然。很多人今天自稱基督徒,也號稱天天勤讀聖經,但正如腓利向衣索匹亞(或作埃提阿伯)太監的永恆提問:「你所讀的,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