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今日越南华人. 百年古庙 见证华人南迁脚踪
从胡志明市市中心驱车前往第五郡和第六郡,街上店家的中文招牌越来越多,有美发、时装、手工艺、贸易行、餐馆等等。走在街上,街坊都以粤语沟通,大马华人到此用粤语买东西、点菜或问路,不成问题。这里是胡志明市华人集中的地区,也称作“堤岸”。其中,坐落在此的百年古庙穗城会馆天后庙,见证了华人到越南落地生根的历史。
●报道:白慧琪
●摄影:黄冰冰
●影音:彭愉雯
走进穗城会馆天后庙,陈设古色古香。从正门进入,依序是前殿、天井、中殿、香亭和神殿,每一层殿外的陶艺檐饰手工精细,仔细一看,是“三顾茅庐”、“楚汉相争”、“锺馗嫁妹”等典故造型。香亭挂点了多个塔香,香炉香火鼎盛。穗城是广州市的别名,穗城会馆即是广府人的会馆。神殿供奉主神天后妈祖,两侧分别是龙母娘娘及金花娘娘。神殿两旁还有关帝殿和财帛殿。
穗城会馆天后庙从成立时就集会馆和庙宇于一身。理事长卢耀南娓娓道来,早在明末清初以前,华人便到越南落脚,多数是做生意的商人。他们乘帆船随季风南下,再等吹南风时方能北上回中国。如此一来,商人上岸后都需逗留数个月,所以他们要找地方休息、谈生意,久而久之,决定成立会馆作为休憩之地。又,海上危机四伏,他们供奉海神天后妈祖,祈求出入平安,风平浪静。
天后庙里摆设的许多文物,有些是重建时雕刻的碑文,年份是光绪、道光年间。当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是挂在神龛殿的洪钟,标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及中殿的“含宏光大”横匾,写上“粤秀众商等重建立”,年份是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那是当年广府子弟重建庙宇时挂上的横匾,唯没注明是第几次重建。卢耀南说,后来庙方估算建庙时间再推前40年,这么算来,今年他们将庆祝成立260周年。
这座历史悠久的天后庙早在1993年就获越南政府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如今是许多游客必到景点。除了穗城会馆,堤岸其他籍贯的华人也成立各自乡团会馆,包括潮州帮的义安会馆、客家帮的崇正会馆、福建帮的二府会馆,以及海南帮的琼府会馆。
会馆宗旨之一:保存民族文化
越南人口共9000万,华人仅占约100万,是该国53个少数民族之一。单在堤岸,华人就约有50万人,广府人占一半以上。也因为广府人居多,这里不同籍贯人士几乎都会说广府话。针对这个现象,卢耀南解释从前其他籍贯的家庭若有钱,请奶妈(保姆)照顾小孩,通常都请到广府人。如此一来,就算是福建人也从小就听广府话长大,久而久之讲广府话的人比较多。
卢耀南的祖父于1923年从中国携家带眷南来,当时他的父亲只有3岁,他则在越南出生。今年他69岁,加入穗城会馆已有30年之久,于2016年接下理事长之职至今。 穗城会馆成立的三大宗旨则包括保存民族文化、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早期,堤岸的各帮会馆功用形同公所,协助华人办理报税、报生等政府行政事务,为生病、老死的乡亲提供援助,华人的生活和会馆紧密连结。
当时教育也并不普及,即便在中国也是有钱人家才有机会读书。穗城会馆乡亲于1911年集资开设了“穗城学校”,当时堤岸大部分华人子弟都在这里上学,卢耀南也是这里的校友。据他所知,当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学校教授的课文并不是满清的八股文。而他自己上学时,用的是台湾版本的课本,学繁体字和注音。
1975年南北越统一后,民间的学校、医院全都被政府接管,穗城会馆遂改为提供教育基金来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他们成立大学生清贫助学金,帮助考上越南大学却家境困难的华人子弟解决学费问题,至今已有上千人受惠。另外,会馆的主要工作也改为管理天后庙,运用香油钱从事社会公益。除了助学金,该会也提供医药基金,帮忙穷苦病人支付专科医疗、手术费等。
华越民间习俗活动大同小异
7月份来到胡志明市,已经接近中秋节,在街头竟看见商店张挂灯笼,贩售月饼。越南的月饼口味也有莲蓉、豆沙、单黄或双黄,形状较马来西亚的月饼扁又大一些。在越南,不难发现一些文化习俗与华人相近,他们同样庆祝农历新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越南华人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卢耀南把一年到头庆祝的节日一一细数,首先当然是农历新年。“我们这里过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他是穗城会馆理事长,除夕还会率领全体理事在天后庙祭拜参圣。
在越南,华人祭拜时会献三牲五果,其中三牲指的是牛、羊、猪,用鱼或鸡替代也行。不过卢耀南提醒,祭拜先人得用鹅,拜神则用鸡,这是越南华人的习惯。
农历新年之后是清明节,华人都会上坟祭拜先人。“不过现在社会改变,思想进步,现代人喜欢用火化,把先人供奉在佛堂,或者采用海葬。”其实,不只清明节,越南华人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也会祭祖。马来西亚华人倒是已不那么注重重阳节了。
来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越南华人同样会包粽子,亲戚之间送礼祝福。八月十五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他们也会拜月光。 九月初九重阳后即来到年底冬至,少不了要吃汤圆。这些习俗,都是大马华人也熟悉的。
卢耀南也说,其实越南人和华人的民间习俗活动大同小异,但还是有细微不同。例如,在中国、台湾地区都很常见的城隍,越南当地人也有祭拜,华人却没有。卢耀南解释,这些地方神多是越南当地的民族英雄,因对国家有功才封神的。
语言传承就在饭桌上
整个访谈下来,卢耀南用广府话对答,当我们以华语提问,他也能转换成华语回应,只是语速明显慢了些。“要讲华语,我要先在脑里用广府话翻译。”
在越南,年轻的华人也都能说上流利广府话,“广府人常说‘吃饭教子’,吃饭的时候人最多,在饭桌讲广府话,小孩很小就学听学讲。”不过,他们的华语倒是生疏些,因为越南学校并没有特别开设华文班。卢耀南说,大部分华裔家庭都会趁周末把孩子送到华文中心学语文,课程包括认字、造句、作文等。
越南华人增长缓慢,卢耀南认为,一部分是出国留学后找到安稳的工作,把家人也接走,移民海外;另一个原因是通婚所致。“华人嫁给越南人后,孩子报生时随父亲登记成越南人,久而久之都成为越南人了。”
以上转载自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东盟专题系列
作者 : 白慧琪(副刊记者)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