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性戀者的碎念
隨著性別平權的能見度上升,討論「無性戀」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最近空心二胡的文章介紹無性戀的簡單概念與異性戀霸權社會的壓迫致使他選擇成為後天無性戀。看了感觸良多,不管是什麼性取向、認同,希望能有更多人花點時間看那篇文章以理解主流社會的對性少數壓迫,以及人們可以想像除了異性戀以外的可能
無性戀是什麼
無性戀的基本定義是:感受不到他人的性吸引力。每當我這麼解釋,有性戀都會問:「所以是性冷感嗎?」當然接下來的解釋對有性戀來說都似懂非懂,畢竟沉浸在性慾、物化連結的社會中,人們對無性戀的想像過於狹隘——「無」即無性慾、無性生活、無戀愛情感,如各宗教的苦行僧般孤獨地修行直至死亡
無性戀者只是一群對他人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們。什麼是性吸引力?性吸引力是種主觀感受,是一種「讓人想與對方發生性行為」的感受。所以無性戀簡單講就是,沒有「想和他人發生關係」的念頭的一群人
想像眼前出現任何一個人,不論性別與長相也不管性格特質,你都不會想與對方發生性行為。用鄉民的話來說,就是看到一個皮囊好、性格佳的人類也不會想跟對方瘋狂做菜。
性慾與性吸引力之間
我很喜歡一句話:生活是一連串的選擇。對無性戀來說,性行為的發生也是選擇,但性吸引力不是,因此通常一段關係裡,沒有性行為最好。那麼無性戀是性冷感嗎?也不是。無性戀的定義是「無性吸引力」,所以無性戀也有性需求,也會自慰、性高潮、享受性。
一個無性戀能夠毫無性欲,不與他人做愛,同時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也能夠有性慾,可以與他人做愛,也能同時排斥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只是多數人無法想像這樣的生活——性慾、性吸引、感情吸引等面向可以獨立看待之
如果今天無性戀願意與他人發生性行為,可能是雙方認知差異協調後的決定(對方的親密關係想像有性需求所以願意配合),而非「想跟人做愛」。畢竟性行為的發生是一種選擇嘛。總之,不管無性戀的性欲低落或高漲,共通點都是「他人無法引起自身的性欲」
做愛不如吃蛋糕?
常常有性戀認為我們是「沒有遇到對的人」才如此的,說實話這些質疑很冒犯人。是的,我們很小眾,在主流社會中很難維繫一段穩定關係,但就是因為社會大眾預設與強調「性」在關係中的必要,無性戀出櫃時才會不斷面臨類似的質疑,好像無性戀是不諳世事又不成熟,不懂「大人的享受」的存在
如前面所述,性行為對無性戀而言是種選擇,拿喝牛奶來說,有些國家的人們視牛奶如水一樣重要,每天都得喝上一杯,但其中也有人不喝或沒那麼喜歡,他們可能是乳糖不適症、可能是會過敏、可能只是討厭奶的味道。難道因為不喝牛奶,他們的人生就註定過的比喝牛奶的人們還差?才不會嘛,有的人喝了還得送醫院咧
所以不要再說無性戀是性冷感了,做愛並不是所有人類的全部,況且性冷感這詞疾病化性慾低落的特質,將之視為需要治療與改善的病灶,而醫生必須餵這群人吃藥讓他們成為某種慾望宣洩的機器
不做愛真的沒什麼,不跟人做更沒什麼,就像每個人都有喜歡吃、可以吃的食物,強迫吃下去的東西不僅不美味,還可能要人命。因此,如果身邊有無性戀的朋友出櫃,請好好聆聽與觀察對方的心,而不是將「性」與「愛」劃上等號,這些質疑等同否定對方的生活
「性」——一面生殖、道德與權力的三陵鏡
於人類與其他動物毫無區別的時期,「性」等於「繁殖」,其社會功能與意義關乎於整個族群,有別於其他生理需求,性純粹是為了生產新個體而有的行為。比如今天不吃不喝會危及性命,但不做愛不會死掉,只是斷了生命的延續
隨著部落的聚集、初民社會的形成,可看見的是性逐漸融入社會制度,不再囿於繁衍後代的工具性意義,國家的概念發展後人們更建立一套制度規範人們對性的想像與實踐,我們可以從健康教育課本認識到性器官的發育、性行為的定義、何謂安全性行為,也從生物課本知道細胞如何變成胎兒;然同時透過不一定正確的方式去認識性慾、宣洩性慾,性慾成為一種有多種社會因素構成的一種選擇而非本能
很少人知道地球上有1%的人們可以過著沒有性的生活,多數都是懼怕無性生活帶來的影響,畢竟這表示出生率下降,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可有多大呀
(社會如此矛盾,可以一面崇尚性愛結合的神聖,也能以此懲罰不符期待的人們,關於前人多有論述這裡便不再多說,且作為生理女性,再熟悉不過社會是如何以性控制女人、要脅女人、迫害女人)
性生活作為一種選擇
一句「感受不到性吸引力」容納許多樣貌:有先天的無性戀,也有因為恐性而選擇成為無性戀;有浪漫傾向的無性戀,也有不戀愛的無性戀。如同情慾在社會中有多種風貌,無性戀也是如此;因此別再將自以為然的「性慾」加諸他人身上,何況那並非本能,是一種選擇,就像情侶間也不一定只有性。
浪漫地說,我們心有靈犀,下次遇到無性戀時也心有靈犀地想起這篇文章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