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黃浩然 Amos Wh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好神心 去台北 聽講座

黃浩然 Amos Why
·
·

二十幾年前,每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誇張起來一天可以由朝到晚,連續看五部外語片。公開購票第一日,會第一時間一口氣預訂幾十部電影門票。

二十幾年之後,可能年紀已經不少,可能網絡普及因此外語片總有方法看,我已經好少去看香港國際電影節,除非自己有電影入選(包括創投會),又或者獲得邀請做評審。

不過今次竟然連續兩年飛去台灣,參與台北電影擧行之講座論壇,其實都幾令自己驚訝。上年仲可以話要帶學生(我在大學全職教電影)去觀摩、參觀、學習;今年完完全全真金白銀,自己買機票訂酒店,就只不過為聽聽其他同業分享。

點解?因為可以集合亞洲業內精英來交流,實在好難得,這正正台北電影節可愛之處。

跟台灣最大影展金馬行國際方向有明顯分別,台北電影節規模未有金馬大,不過往往以台灣本土影壇做重心。

當好多電影節都以影評人以及影迷做中心,搞手也通常寫影評出身,台北電影節經常以創作人角度出發(給老闆/投資者/客戶/贊助/傳媒看,明星行紅地毯始終都有,搞電影節畢竟要錢),不論你喜歡研究電影、正在修讀電影、平日經常拍短片,甚至根本拍片搵食,都會發覺好多節目對創作有莫大幫助,所以我買機票也要出席。

今年台北電影節論壇講剪接,我從來未見過有電影節會用剪接做主題,好多行來人也往往輕視剪接。事實上如果編劇算電影創作第一關,導演拍攝算第二關,其實剪接正正創作第三關,也是最後一關,因為如果想要重新再將整部電影再創作,剪接正正最後一個機會。

今年論壇一連兩日,邀請台灣、泰國以及香港三個地方三位著名剪接來主講,金句不斷,作為導演,我最喜歡以下一句:「剪接其實正正心理醫生,專門照顧導演經歷拍攝之後,種種心理需要。」

多謝台北電影節。

攝於中山堂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