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randomgu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Book │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arandomguy
·
·
如何專注

六大迷思

本書只講一件事,也就是「一件事」。關鍵在於日以繼夜,做好你的一件事。但有些迷思把我們推往錯誤的方向。

每件事情都很重要

平等是個謊言。當每件事情都讓人感覺急迫和重要,它們看起來似乎都相等。但我們做的事經常和生產力無關,忙碌卻很少忙在刀口上。高成就者總是著眼於非做不可的事。他們停下夠長的時間,決定哪些事情更重要,讓那些重要的事引導他們的一天。

待辦事項清單相當實用,但它很容易讓你迷失在一堆不重要的事情裡。待辦事項通常很長,成功清單卻很短。待辦事項列出每一件事,它可能帶你去每個地方,不是你真正想去的地方。成功清單只列出最重要的事,它帶你去特定的地方。

從80/20法則中得知,少數一些成因、投入或努力,通常會帶出絕大多數的成果、產出或報償。也就是「自己想要的,絕大多數來自自己所做的非常少數事情」。重點在於「並非每件事都一樣重要」。

總是有少數事情比其他事重要,而且其中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縮小清單,直到縮減成一件最重要的事。每當覺得迷失或缺乏方向,就用這個方法,把那最重要的一件事拿出來,提醒自己。

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同時多工

在工作場合中,經研究估計,員工每 11 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整天得花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從這些分心的事恢復過來。比如坐在附近咳嗽的同事問你有沒有喉片、收件夾通知有新的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的提醒、桌上的手機三不五時因簡訊而震動等。

從這些分心的事恢復還需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就好比將聚光燈打在重要的事情上,同時做兩件事,那就是「分散注意力」。沒錯,同時做兩件事,注意力會分散,在做第三件,有些事就會漏掉。

2009 年,分心駕駛佔美國所有交通事故原因的 16%,每年造成約 50 萬件事故。即使開車不持聽筒講電話,也會使注意力下降 40%。我們都知道,在攸關人命的場合,多工處裡可能使人失去性命。比如飛機駕駛員和外科醫生全神貫注在他們的工作上,一旦被發現沒有全神貫注在工作上,一定遭受到嚴厲的懲罰。

然而,我們自己卻採用另一套標準。

同時多工是場騙局,聽起來是有能力同時做很多事,這樣的不定,有如躁動不安的猴子。

和我們每天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人,值得我們付出全部的注意力。當我們只給別人片段的注意、零碎的時間,切換成本會高於所投入的時間,傷害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

嚴以律己

大家都以為,成功的人必定嚴以律己,過著自律的生活。其實這是一種迷思。

成功不是行為自律的馬拉松長跑。成功是一場短距離賽跑。紀律只需維持得夠久,足以養成習慣,然後由習慣接手。如果我們知道需要做某件事,但還沒去做,這時往往會對自己說:「我需要更自律。」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養成去做的習慣。

成功是循序漸進的,不是齊頭並進。沒有人能真的自律,一次養成一種以上的新習慣。成功的人不是超人,只是運用選擇性自律,培養少數一些重要的習慣。習慣平均需 66 天養成。一旦某種習慣穩固建立,就能藉那習慣更上一層樓。

一次養成一種習慣,持續不輟。

意志力

我們將成功和意志力綁在一起,卻不了解它真正的意思。

意志力就像車子油箱裡的汽油,當抗拒某種誘惑,就會用掉一些。抗拒越多,油箱變越空,直到汽油用完。意志力就像是人體的快飢,使用之後會疲累,需要休息。它的力量強大得驚人,卻缺乏持久力。當我們決定集中注意力、壓抑感情和衝動,或修正行為以追求目標,都會消耗意志力。

別和意志力做對,每天的工作安排都要根據它如何運作而定,讓它為你的生活效力。意志力或許不能隨傳隨到,但可以先將它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生活平衡

我們都希望「平衡」是個名詞,但它實際是以動詞的形式存在,是我們不斷在做的事。

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過完整的生活,才是一種平衡的行為。

卓越的成果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時間做重要的事。投入時間於一件事,意味著那些時間不做別的事;這麼一來,就不可能達到平衡的狀態。相信「工作生活平衡」這句謊言會帶來傷害,因為會因此去做不該做的事,而不做該做的事。

該做的是反平衡,以「反平衡」取代「平衡」。

失衡通常指沒有照顧好或完成某些優先要務。但當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時,總會無法照顧好某些事。嘗試做完所有事情事愚蠢的,當做完最重要的事,還是會覺得有些事沒做,這就是失衡的感覺。為了取得卓越成果,留著某些事沒做是必要的取捨,但也不能每件事都沒做,這正是反平衡進來的地方。

反平衡是指,千萬不要走太遠,以免找不到回來的路;或待在別的地方太久,以致回來後發現沒有什麼事情等著你。

要在專業世界取得成功,加班時間多長並不重要,重點在全神貫注的時間有多長。為了取得卓越成果,必須選擇最重要的事,並且投注它需要的全部時間。在個人世界中,自覺是必要的成分。察覺自己的身心靈、察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個人需求,如果想要「有生活」,這些都不能犧牲。絕對不可為了工作而放棄這些,或為了其中之一而放棄其他。

個人生活失衡時間只能相當短暫,避免長時間失衡。專業生活則應該放長失衡時間,坦然接受「追求卓越成果,可能需要長時間失衡」的觀念。放長失衡時間,才能專注最重要的事,即使犧牲其他不重要的優先要務也在所不惜。

平衡問題其實是選擇優先要務的問題。

要有不同凡響的成果,必須設定優先要務,然後採取行動。當對優先要務採取行動,自然而然就會失衡,因為給某件事的時間多於其他。這樣一來,面對的挑戰不再是不失衡,而是:繼續作優先要務的時間有多久?為了能處理工作之外的優先要務,務必清楚最重要的工作優先要務是什麼,如此才能做好它。回到家後,清楚在家的優先要務是什麼,如此才能重回工作。

眼高就是壞

「大就是壞」是句謊言。這可能是所有謊言中最糟的,因為如果害怕成就大事,你就會避開它,或破壞成就大事所投入的努力。

提出大膽的觀念或許會威脅到自己的舒適區,但同時反映了你的最大機會。相信可以有大成就,會使你勇於問不同的問題、走不同的路、嘗試新的事情,會為直到目前為止只能存在於心中的各種可能信敞開大門。

J. K. 羅琳構思《哈利波特》時,想得很大,構思好霍格華茲魔法學校 7 年的情節,才動筆寫七本書中第一本書的第一章。

訂下遠大目標是取得不同凡響成果不可或缺的,成功需要行動,而行動需要想法。

1997 年蘋果公司的「不同反想」(Think Different) 廣告,提到拳王阿里、鮑伯狄倫、愛因斯坦、畢卡索、甘地和其他人「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進而塑造我們所知的世界。他們想像了其他人沒有想像過的結果。這支廣告提醒我們:「只有瘋狂到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別因為小鼻子、小眼睛的想法而自甘平庸。想大事,放眼高處,大膽行動,然後看看生活能擴張到什麼地步。


聚焦問題

我能做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容易,或著不必做?

我能做哪一件事:「哪一件事」強調答案將是一件事,而不是許多事。它強迫你找到特定的某件事。

做了之後:這部分告訴你,答案必須符合什麼標準。

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更容易,或著不必做:當你做的這一件事,為達成目標而必須做的其他每一件事,現在都可以用比較少的力氣去做,或甚至不再需要做。

也可加進時間框架,如「現在」、「今年」,使答案更具即時性,或「五年後」、「有朝一日」找到大格局大案。例如:「在我的工作上,我能做哪一件事,以確保這星期達成我的目標,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都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著不必做?」

以提高銷售額為例。

小而明確:「我能做什麼事,使今年的銷售額增加 5%?」這問題將目標對準明確的方向,卻沒什麼挑戰性。

小而粗略:「我能做什麼事,使銷售額增加?」這不是什麼成就問題,比較是腦力激盪。過程可以列出選項,但需要進一步縮減選項,往精準的方向走。比如銷售額需要增加多少,哪一天完成等。

大而粗略:「我能做什麼事,使銷售額增為兩倍?」這是個大問題,但不明確。因為不明確,留下過多問題。使銷售額在未來 20 年增為兩倍和試圖在一年或更短的時間內達成,這兩者的目標和方法非常不一樣。

大而明確:「我能做什麼事,使銷售額在 6 個月內增為兩倍?」這是個大目標,而且明確。有 6 個月的時間框架,並要使銷售額增加兩倍,這將是個挑戰,會需要一個大答案。必須擴展自己,在標準解決方案外尋找答案。


生產力

生產力不是指苦幹實幹、忙個不停,而是指投入優先要務、規劃和拼命保護你的時間。每天的每一分鐘,問題永遠不是我們會做什麼,而是我們將做什麼。

生產力高的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好的成果。因為他們將最多的時間投入第一要務,也就是他們的「一件事」。他們為自己的「一件事」預留時間,然後極力保護這些時段。

集中所有思緒在手頭上的工作。陽光必須聚焦,才會生熱。

史蒂芬‧金 在《談寫作》中提到他的工作流程:「我自己的時間表切割得相當清楚。早上屬於新東西,也就是目前正在寫的文字。下午用於打盹和寫信。晚上則閱讀、和家人相聚、打開電視看紅襪隊的比賽,以及修改任何不能再等的東西。基本上,早上是我的黃金寫作時間。」

聚焦問題,找到第一要務,再給那項任務應得的時間。重複這個方法,直到一天的工作結束。如果只是把「其他每一件事」做完,可能有助於晚上睡得比較安穩,但不可能得到升遷。

史蒂芬‧金 知道他的「一件事」,他為他的一件事預留時間,然後持續不輟。


無力說「不」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在 1997 年麥金塔全球開發者大會解釋:「談到專注,你可能會想,『專注是說是。』錯了!專注是說不。」對每個人說是,等於多一項義務,這會減損你想做的每一件事所展現的效果。做的事越多,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程度越低。

這個世界並不知道你的目的或優先要務,而且不必為它們負起責任,除了你之外。所以你的工作,就是保護自己的預約時段,不受其他人干擾,也不會因為你忘掉而被自己破壞。

學會說不,不是為了拒人於門外,而是取得最大的自由和彈性。或對令自己分心的事情說「現在不要」。才華和能力是有限的資源,時間也是有限的。學習說不,能夠解放自己,這是找到時間,做一件事的方法。


我的想法

最一開始是覺得自己專注力低下,很常分心,工作一下,然後就去看一下社群媒體、滑一下手機、在 youtube 看短片等等。總是在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然後時間就這樣過去,沒完成幾件事..。所以在九月初左右,找到這本全世界暢銷的《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本書重點就是「一件事」,最重要的那件事。生活有各式各樣的事,也會有各式各樣想做的事,但如果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該做的就只會有一件事,其他所有事都是讓自己分心的事。

不要想同時做很多事,也不要想有什麼捷徑可以快速成功。每天在自己狀態最好、有足夠意志力的時候,專心做那件事 (書中指每天最少要做四小時)。當自己要分心的時候,休息一下無傷大雅,但要知道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對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說不,對社群媒體、滑手機這些東西說「不」。

本書老實說我覺得有點像典型的「成功書」,一直跟你說成功就是怎麼樣,成功要怎麼樣。跟我看得一些工具書不太一樣。現在不少工具書,數據和理論的比例大概是 4:6,這本大概是 3:7。並不是說這本書講的沒有道理,裡面很多觀念和提供的方法我覺得不只實用,也推翻我過去的一些想法。但我還是比較偏向有研究或數據支持的說法。

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還是十分值得一讀,書的內容也不止這些。因為過去我對於自己「注意力不集中」這問題是毫無解決方法,而不管是網路上的文章,或問 AI 所得到的答案都好像不是答案,都跟你說:「你只要做OOO,馬上注意力 UP!」,然而現實就不是如此。

看書,完整的看一本書,我覺得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書想表達的概念灌輸到自己的腦中。《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的重點就是「一件事」。在這個當下,只有那一件事重要,其他所有一切都是讓自己分心的事。只有在完成那一件事後,才可以去做其他事。

專注做一件事。

有趣又實用的書。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