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王逸群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Crypto 投資日記 3/7 - 如何理解股債雙殺

王逸群
·
·

這兩週投資市場出現一點變化:股市跟債市兩邊一起下跌。這個現象並不常見,似乎透露出不尋常的味道。我基於好奇,稍微做了點研究並記錄在此。

免責聲明:我非金融專業,這裡寫的是個人意見,絕不是給你做為投資的建議,請自負投資風險。

國債基礎知識

多數投資人對債券較不熟悉 (包括我自己),因此得先有點概念做為基礎,才能理解後面的東西。

債券是一種借據/欠條,上面寫著 A 向 B 借多少錢,利率多少,多久之後要還。

國債指的是由國家發行的,向廣大人民借錢的借據。

美債指的是由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債券,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債是世界上最受信任的資產,連其它國家都會買美債。(這點挺重要,也是最近變化的部分)。

國債在發行時,由政府賣出,其他買家買入,形成初級市場。之後拿到債券的人 (也就是把錢借給政府者) 還可以再次賣給其它人,形成二級市場。這沒什麼特別的,就像你我在股市中買賣的,幾乎都不是第一手從公司發出來的股票,而是轉手再拿出來賣的,也就是二級市場。

債券的二級市場跟股票有個重要的差異,除了債券本身的價格變化之外,債券的「利率」還會隨著價格而變化:

  • 當市場搶著要國債時,價格會上升 (供需法則),若當初國家答應給的利息不變,則債券的殖利率就要調整。因為利息 = 本金 x 利率,本金 (市場價格) 變高了,利率就要下調,才能得到一樣的利息。因此:
    市場想要 → 債券價格上升 → 殖利率下降
  • 相反:
    市場不要 → 債券價格下跌 → 殖利率上升

對沖風險

全世界資產,說到底都可以歸為兩大類:

  • 風險資產:獲利與風險是互相伴隨的,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不確定性高,波動大的資產都算是風險資產。一般會把股市及其衍生的各種金融商品視為風險資產。
  • 避險資產:獲利比較確定,波動較小的資產,都可算是避險資產。一般把黃金跟國債視為避險資產,各國政府都存有黃金,1971 年美元脫離金本位之後,美國國債更是各國最信任的資產,企業與國家賺了錢後,都會買進大量的美債。

要注意一個資產到底是風險還是避險資產,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則,一切都是人們的認知在起作用。

可以想像,如果你掌控夠多的錢,你就不可能只壓在風險資產一邊 (錢自己有腳,會流失一部分自己跑去避險),或只放避險資產這邊 (人們會嫌你太保守,自己抽一部分去風險資產)。於是你必須拿捏好這兩種資產配置的比例,並且隨著市場氣氛的變化,去改變兩者之間的比例。

這種一部分錢放在風險資產去冒險,另一部分留在避險資產的概念,稱為對沖 (Hedge)。通常,風險資產下跌時,避險資產會上漲,兩邊平衡下來,可以少賠或甚至還能繼續賺,看操盤者的功力。

但,上述這套對沖的概念是有前提的: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必須走勢相反,若股市下跌,債市同時也下跌,資產管理人就慌了,此時該怎麼調配資產?

股市修正

近期市場的變化先從美國股市看起,自 2/16 高點以來,開始下跌修正,S&P 500 最大跌幅 5.7%。

科技類股指數 NASDAQ 跌幅更高達 12%

NDX, 1D, https://www.tradingview.com/x/blCACWIJ/

到這邊都還能理解成股市漲多了,需要修正,尤其科技類股漲得特別多,自然修正幅度較大。

美元指數

若再加上美元指數,就形成我看到的一個不尋常的現象:

DXY, 1D, https://www.tradingview.com/x/bAP25yqL/

美元從去年三月美股崩盤結束後,一直走跌。主流觀點解讀為:美國印太多錢,因此人們不要美元,因此美元指數下跌。

我認為:對,長期來看,人們漸漸不要美元是個趨勢。但美元指數並不是在說這件事情,美元指數反應的是市場去槓桿的需求

要了解到全球資產清算目前還是以美元計價為主 (這件事本身很奇怪,台灣人用新台幣買新興市場基金,基金標的物買的可能是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公司的股票,在算績效的時候卻得用美元計價,贖回時先換成美元,然後再換算回新台幣,雖然不合理卻是全球資產清算的現況)。

而當市場出現不確定性時,人們會把手上槓桿過高的資產賣掉 (否則賠的速度太快,扛不住),換成美元,然後再把美元拿去換成各自認定的避險資產 (不管是黃金還是國債,或是自己本國的貨幣等等),完成解槓桿的動作,之後美元就沒有太大需求,於是形成美元指數不斷下跌的現象。

看看去年二月底三月初美元指數的走勢,說的就是這個過程。

而 2021 年以來,美元指數打了個底部型態,然後向上突破,似乎說明了市場再次進入去槓桿的階段 (雖然不像去年三月那麼劇烈)。

至於什麼理由要去槓桿?現在各界眾說紛紜:

  • 有說疫苗出來了,預期疫情要緩和,經濟要再次開放了:這我覺得說不通,經濟要恢復成長,跟我錢放在風險資產冒險,並不衝突吧?
  • 另一說,預期利率要上升,錢趕快先從風險資產 (股市) 撤回來:這我也看不懂,FED 主席不是才說要維持低利率,說的當天股市就暴跌。唯一解釋得通的說法是,華爾街期待 FED 推出更多刺激方案 (嫌印的錢還不夠多…),但 FED 沒給,所以華爾街操控股市下跌給拜登政府壓力。
  • 但這又兜不攏,美國政府不才正準備推出 1.9 兆美元財政刺激方案,又要直接送錢給人民了,上一輪的經驗,有部分錢會流入股市,對後市應該看漲才對啊?跌什麼?

很抱歉丟了一堆沒答案的問題,我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大概都像這樣,我不會接受別人給的答案,非得找出自己說得通的解釋才行。

美債殖利率

去槓桿的理由,我目前找到唯一合理的解釋,就在美債殖利率的變化中。

US10Y, 1D, https://www.tradingview.com/x/I07bDWMd/

從去年三月以來,十年期美債殖利率基本上都壓在 1.5% 以下,意思是都還有人願意買。即使是去年九月十月股市大幅震盪,債市也還算平穩,對沖效果仍在。

不過從今年一月十年期美債殖利率突破 1% 以來,殖利率就不斷上漲,這反應出了美債在跌。二月以來這個趨勢不減反增,美國政府發行公債時,開始看到國際買家收手,美國國內機構被迫吞下這個買盤的缺口。

至此,已經有兩個很不尋常訊號出現:

  1. 國際買家收手: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呼風喚雨,美國政府要發公債沒有賣不掉的,今年開始,居然出現國際買家縮手的現象,實在罕見。
  2. 二月下旬以來股市在跌,債市也在跌:這兩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原本被視為具有對沖效果的,一個漲另一個就跌,二月底以來,卻兩個同時下跌。

美債跌什麼?

我從國際買家的角度來看,今年美國拜登新政府上台,大國之間還在測試他的水溫,我個人推測,美債最大買家之一的中國,正在減少購買美債的力度,藉此測試拜登政府如何應對,也增加自己之後談判的籌碼。(想讓我增加美債購買額度?拿夠值錢的東西來換吧)。

從美國國內買家的角度來看,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越來越強烈。要知道央行印鈔不一定會導致通膨,得讓這些鈔票真的流通到市場上 (而不是躺在銀行裡)。現行體制下,只有兩個管道能讓增印的鈔票流通到市面上:

  1. 透過銀行借貸出去:但近年來資金已經過於浮濫,經濟成長下滑,結果是銀行有很多錢想借出去,但市場始終沒有足夠的需求來借。這也是 QE 十幾年來一直沒見到通膨的主因。
  2. 財政刺激政策,直接把錢寄給人民:雖然會有人拿一部分錢去買股票等,但整體來說,主要還是會用在民生消費上,若市面上的商品與服務總量不便,由於來買的錢變多了,商品與服務就會開始變貴,也就是所謂的通膨了。

這兩年美國政府在做的就是第二點了,短短兩年要灌注將近四兆美元到市面上,怎麼看都已經滿足通膨的條件了,因此越來越多人預期,通膨真的要來了。

通膨若來了,美國國債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試想,未來十年即使只是溫和的 3% 通膨,錢放在美國十年期國債,以現在 1.5% 利息換算下來,這筆錢還是得縮水了 1.5%,更不談若通膨來到 5% 甚至 10% (1970 年代美國就發生超過 10% 的通膨)。

反饋循環 (Feedback Loop)

研究金融的應該都對反饋循環不陌生,前陣子 GME 股票就是經歷了軋空的反饋循環:

GEM, 1D, https://www.tradingview.com/x/XyZgWZuI/

由於基金放空部位太大,當股價被 WSB 那幫人拱上去,券商就得追加保證金,繳不出來的基金只能到市場買 GME 股票去還給券商,這個買股票的動作反饋回到上述第一步驟,導致更多基金被拉進這個循環,形成看到的股價噴出。(話說原本認為 GME 事件就此打住,但從股價來看,似乎有第二波的跡象)。

目前市場上我也看到一個反饋循環:

  1. 國際買家縮手,與美國國內對通膨的預期,導致美國國債下跌 (殖利率上升)。
  2. 股債市一起下跌,導致大型資金對沖機制失效。(股市一開始有可能只是正常修正,但剛好遇到債市在跌,才一起走進這個循環)。
  3. 對沖機制失效,只能解槓桿以降低風險,於是賣掉更多風險資產 (股票)。

3 會加強 2 形成不斷放大的循環。

第 1 點由於錢放出去到市場相對容易,要收回來則難如登天 (FED 沒條件把利率拉高了,這是另一個大題目,今天不談)。另外對美國國債的信任,那是幾十年上百年累積下來的,現在逐漸失去信心,要找回來也是談何容易。整體來說,美債對市場的吸引力長期下滑是確定的。

接下來呢?

2021 年才開始,其凶險程度我認為是前所未見的:去年全球經濟遭遇那麼大的打擊,都還有美債發揮避險的效果在後面頂著,若美債失去避險的效果,我無法想像全球金融秩序會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要注意,短期走勢極難預測,現在大型資金都跑去做空美國國債,反而形成軋空條件:不排除短期內看到美債反轉大漲,讓做空的資金斷頭。

此外,美國政府還有兩個最後手段:

  1. FED 印鈔直接買股票:美元若走到這步,已經無異飲鴆止渴,國際社會也只能趕快找全球儲備貨幣的新方案。
  2. 殖利率曲線控制 (Yield Curve Control):這部分坦白說我還沒研究過,但從上述借據的概念來看並不難想像,既然國債上面標註的利率是人決定的,自然可以改。例如,為了讓市場再次對債券產生興趣,政府可以直接修改殖利率,讓它超越通膨,就可以讓債市止跌。代價是債券到期時政府要付出更多的利息。

上述兩個手段很多國家都用過,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日本央行。但我認為那是在還有美元做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前提下,才可行。但身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若這麼幹,將會是一場災難。

不過反過來看,災難正是制定國際新秩序所需要的,綜觀人類歷史,國家乃至國際之間的新秩序,無一不是在面臨滅頂之災時,才會發生質變的。上一個全球儲備貨幣 — 英鎊可不是自己乖乖步下神壇,她是被兩次世界大戰給踢下神壇的。

扯遠了,總之短期內請提高風險意識,注意美股/美元指數/美債這三者之間的變化。人家說錢會自己找到出路,但也得是個明眼人,你才看得懂它跑去哪了。

另外我雖然主要投資加密貨幣,但坦白說比特幣在這些巨量資金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這些巨型航母要轉彎了,比特幣還得自己小心不要翻船了。當然若加密貨幣再次出現去年三月的崩盤,則又是另一個加碼的好機會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每個危機自然都是轉機,但只有對準備好且抓住機會的人才是。

參考資料:

  1. 解釋債券基本概念
  2. 宋鸿兵鸿学院:宋先生是我很佩服的觀察家/思想家,他談的觀念不一定 100% 正確,但確實都是他自己廣博學習,想通了看懂了之後才說出來的,這點很重要,比起很多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上電視鬼扯些說不通的東西,我更願意聽宋先生講的課。
  3. Princes of the Yen:這紀錄片跟債券沒有直接關係,但講的是央行如何透過操控貨幣,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只有理解央行的影響力,你才可能理解當前美元的困境跟全世界遇到的難題。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