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EcoLinks 綠金時報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520億的減碳溝通(一) 重新理解碳排放

EcoLinks 綠金時報
·
·
我們排了多少碳? 你一定聽過「台灣某年再生能源減少了1,001萬噸的碳排放」的新聞報導,1,001萬噸聽起來很多,但它究竟占全球碳排放總量比率是多少?

讀完這篇你會對「報導數據」有基本的思考架構,這利於分析「做某件事的成本多寡」「什麼是最可行的方案」

碳排放佔比概念

試著把開頭提到的1,001萬噸,除以全球年碳排放的520億噸,大約佔全球排放量的0.2%,這有3個問題要請讀者思考 :

  1. 減碳量會持續增加,還是已接近極限?

  2. 該減碳方案是值得投入嗎,還是弊大於利?

  3. 如果減排不到1%,是否要轉投入其他技術?

數據和新聞的距離

碳排放源自於人類的活動,常看到過去環保團體、新聞報導提倡油車換電動車、少開冷氣、使用節能冰箱等,這只是提醒「該減碳了」,因為交通運輸只占全球碳排的16%,溫度調節設備只占了7%

而最大排放是製造產品 ( 水泥 / 鋼鐵 / 塑膠 )占比達29%、用電耕種養殖,這些排放占比均超過20%以上,電力排放占比更達到26%,所以清潔電力(綠電)是關鍵之一,這是目前要優先處理的,而占比低的部分,我們仍要持續想辦法解決。

改變世界的再生能源

過去幾年的科研成果,造就今天再生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例如 : 太陽能、風能及生質能等,逐漸在國家能源結構有著重要地位,也帶動就業機會的增加,促進經濟增長。

這有助於減少電力系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要實現更全面普及,有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仍需克服一些技術門檻及材料取捨的問題,並且能不能正常商業運轉。

「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到商業的距離有多遠」,這句留給讀者反思

▶️每日閱讀Substack精選文章 (建議註冊新Email專門閱讀電子報)

▶️訂閱每月的數位雜誌 (不須信用卡綁約,支援網路銀行/加密貨幣)

▶️任何付款或產品問題請直接私訊IG

掌握全球綠色產業脈動,發掘創新商機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