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邱世卿|俄乌“顿巴斯决战”在即 战果才能定谈判
俄乌冲突发展至今已有月余。这场战争本被认为,会有高概率以“闪电战”结束,却因战场与政治情势变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军撤除了基辅(Kyiv)包围圈,转入顿巴斯地区(Donbas),俄乌双方似有决战之势。对此发展,《多维新闻》采访到军事评论员邱世卿,探讨俄乌战场的军事虚实。
多维:2月24日,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冲突持续至今已有月余。您可否先跟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的大概战况如何?俄军是否已经拿下马里乌波尔(Mariupol)?
邱世卿: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官方说法,4月12日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的伊里奇(Ilyich)钢铁厂地区,由于俄罗斯武装部队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警察部队的成功进攻行动,第36海军陆战队的1,026名乌克兰军人自愿放下武器投降。而在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投降军人中,有军官162人、女兵47人,其中151名受伤的乌克兰军人就地接受了基层医疗救治,随后全部被转送往马里乌波尔市医院救治。
如果俄罗斯国防部的声明属实,那么乌克兰实际上已无法控制马里乌波尔市区,仅剩的防御区域只剩下码头区火车站附近一小块区域,以及亚速钢铁厂(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而已。尽管不是全部,但马里乌波尔市区基本上已被俄军夺取。
多维:此次俄军的行动目标,外界十分关注。2月24日行动开始后,外界预测结果大抵落在两个极端间,一是攻占基辅、灭亡乌克兰,另一是稳定乌东局势,毕竟当时乌东正持续遭到炮击。3月26日,俄军宣布“在乌克兰的第一阶段军事行动”已大致完成,往后焦点将是“全面解放”顿巴斯地区,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攻势受挫后的转进”。针对此一发展,您的看法如何?您认为俄军在乌克兰究竟想实现怎样的军事目标?
邱世卿:就我所知,俄罗斯总参谋部对“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所设定的目标,主要是削弱乌克兰全国军事以及作战潜力,其次则是盯住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重兵集团。
从我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在第一阶段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推进。当俄罗斯空降兵成功抢占霍斯托梅尔机场(Hostomel Airport)、36军由白俄罗斯南下围困基辅后,俄罗斯应是预期可以达到二大成果:第一,牵制基辅以西的乌军,使其无法向东增援东部的重兵集团;第二,测试是否有机会借此军事威慑,迫使基辅谈判或投降。
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显然第二项效果没有达成,且仅仅依靠36军、稍后从苏梅(Sumy)一带向西的俄罗斯第一近卫装甲军,总计4万多人,也没有攻占基辅的实力。故在成功牵制以及削弱乌克兰80%的战机、81%的防空能力后,果断撤除基辅包围圈是很明智的决定。这项决定除了可以收回基辅一带4万多的兵力外,也能够将这些兵力转而集中投入到顿巴斯地区,准备进行第二阶段的目标。
我认为这次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首先是透过军事的手段,解除乌克兰的军事能力,从而迫使乌克兰接受俄罗斯的政治条件,达到去纳粹化的目标。缘此,俄罗斯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便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俄罗斯可以在顿巴斯地区歼灭乌克兰的重兵集团,这意味着乌克兰将失去全国军事实力的70%到75% ,除非乌克兰大举动员民兵,否则剩下的乌克兰武装部队将很难再次保卫乌克兰中部到基辅这么长的防线,届时俄罗斯可以选择谈判或是继续进攻,为俄罗斯的终战创造有利的形势。
多维:此次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原被认为难以久抗,没想到战争却持续至今。有评论认为俄军过于轻敌,以至“闪电战”没能成功,不知您怎么看待此一说法?俄军此次表现如何,是否真的过于轻敌?
邱世卿: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乌克兰的常备部队高达25万人,不论是装备的数量或人民的意志,都不能低估,尤其是乌东防线自2014年起经营迄今,其防御工事经营长达8年的时间,国外媒体甚至以“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来形容其强度。无论如何乐观,也很难以“闪电战”来预期俄罗斯这次“特别军事行动”将会很快结束。
俄罗斯武装部队在这场战争初期,表现得确不如外界的预期。除了2008年军事改革采用营战术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BTG),导致了补给脆弱的缺点外,仓促开战、缺乏有效的战场管理系统也是一大原因。
在第一阶段,俄军投入的人力与乌克兰一方大致相等,大约都是10万人左右;第一周以后,车臣、南奥塞梯等地动员的志愿军才慢慢加入战场,补充俄罗斯短缺的兵力。因此我不认为俄罗斯轻敌,而是当时的资源就只有这么多。
多维:3月19日,俄军首次动用高超音速导弹“匕首”,打击乌克兰西南部的地下军火库,摧毁补给线。您怎么看待此一行动?俄罗斯为何出动高超音速武器?“匕首”又体现了怎样的战争趋势?
邱世卿:高超音速导弹极大的动能,加上其本身的爆炸威力,十分适合对付敌方深埋在地下,或是以钢筋混泥土加固的防御工事,因为巨大的穿透力加上爆炸威力,可以消灭一般炮弹甚至导弹所无法处理的目标。
而由于目前的防空导弹对于高超音速导弹,都没有显著的拦截与防御能力,故高超音速导弹的压迫能力,将迫使防守方不得不考虑,将高价值的目标、资产,转移到敌方导弹的打击范围外。否则都会暴露在对方的打击威胁之下。而对于未来可能的其他战场,交战国家也必须考虑自己的军事部署,例如飞机或是宝贵的航母,是否处于对方的打击范围,除非已经拥有可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否则就得审慎考虑是否要转移位置,以降低自身被摧毁的风险。
多维:乌克兰虽持续与俄罗斯谈判,却始终未有突破,俄乌陷入了谈打交织状态。不知您如何评价乌克兰军队的战场表现?
邱世卿:我们对于战场的评估,必须超脱主观的立场与意识形态,只能以实际达成的占率目标,来评估一支军队的表现,否则就容易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失真境况。
从2月24日战争开始起迄今,尽管乌克兰在顿巴斯部分地区拥有局部优势,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乌克兰武装部队尝试过旅级的大规模积极进攻,也没有看到具体歼灭俄罗斯营级以上部队的战果。我们仅能从战果上看到,乌军采行小规模的埋伏、狙击、突袭,又或者是将部队转入城市,例如马里乌波尔、尼古拉耶夫(Mykolaiv)、哈尔科夫(Kharkiv)、苏梅等。
而乌军之所以依托城市进行城市战,与开战初期乌克兰即损失大量战机以及防空系统有关。但即便在乌克兰尚未完全失去空优的情况下,乌军也很少采取大规模消灭俄军的战术行动,只能打击俄军后方的补给线,或是以对方指挥官为目标,进行刺杀行动。但这些结果很难削弱俄军的作战潜力以及战斗意志,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作战的情况。
所以我对乌克兰军队的战场表现是持保留的态度。我没有怀疑乌克兰士兵保卫国家的决心,我持保留态度的原因,是我对乌克兰军方的战略、指挥以及实现目标的能力存疑。
俄罗斯很清楚,在乌克兰受到真正严重打击之前,是不可能认真进行谈判的;同样的,乌克兰也知道,俄罗斯在经济上或军事上没有遭受严重打击之前,也不可能退兵。故双方的谈判,恐仍陷入僵局,因为双方此时都没有让步的理由。
多维:此次美国与北约持续运输刺针、标枪反坦克导弹等“巷战”武器进入乌克兰,“外国志愿者”也投入乌克兰战场。不知您如何看待这些外力援助?是否真能发挥作用,影响战局?
邱世卿:这次北约以及美国援助乌克兰的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轻便、短小,适合城市以及阵地进行防卫作战。但是对于发动攻势的帮助,就远不如远距离的重型武器来的有效果。
战争不可能仅依赖城市防卫或阵地战取胜,最终还是必须在会战的过程中,消灭敌方的有生战力来取得胜利。有鉴于乌克兰已失去空中优势,仅仅依靠反坦克导弹或短程防空导弹,恐怕无法扭转战局,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
而外国志愿者的程度良莠不齐,与乌克兰军队的融合或指挥习惯恐怕会格格不入,甚至影响战力。为此,这些外国志愿者几乎都是单独编定成独立的作战单位,能担任的任务也会有限制。我的看法是,这些外国志愿者对乌克兰有帮助,但更多是在宣传或媒体达到的效果上,而不是实际投入战场后能取得多少丰富的战果。
多维: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湾再度涌现关于“恢复征兵制”、“不对称作战”的讨论。美国智库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S. Glaser)更是直接在受访时建议,台湾应采取“豪猪战略”(Porcupine Strategy),即使用大量小型和廉价武器,包括海岸防御巡弋导弹、短程、移动式防空系统、智慧水雷和无人机等,使解放军难以登陆,更要动员平民进行全社会的游击式反击,以阻止解放军推进。不知您如何看待这般言论?台湾是否有往这一方向推动的可能或迹象?
邱世卿:我想葛来仪建议的“豪猪战略”,也就是目前乌克兰正在使用的策略,是透过不断增加对手在战争中所须付出的代价,来吓阻战争发生。对于台湾的防卫策略我不能谈得太多,但是看到这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我想我们必须要更深入地研究“豪猪战略”是否真的在台湾适用? 将部队撤入城市防守,牺牲主动性与机动能力,是不是会在台湾的各个城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马里乌波尔?这也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研究这一场战争的原因。
原文发表于2022/4/14《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