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HP10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帶小孩行山

HP10
·
·
登鳳凰山路上,遠方的是大東山
從斬柴坳登鳳凰山的最後一段石級路

記得有一次到大嶼山練習山跑,當我從鳳凰山下山跑往昂坪時,遠遠便聽到人群的喧鬧聲,來到斬柴坳時便看到2、30名外藉小孩剛剛走完天梯並在這裏歇息,接著便準備完成攻頂的最後一里路。陪同在旁的亦有數位青年及成人(都是西方人士),雖然孩子們沒有穿著任何校服或制服,但看樣子他們應該是學校/團體的遠足活動。讓我訝異的是這批貎似小學生的孩子竟然能夠在大人的帶領下沿天梯──有走過的人就知道這條應該是香港數一數二艱辛的天梯──登上鳳凰山,看著他們雖然滿頭大汗,但臉上還是不掩雀躍之情。對於很多大人來說,這段路足以讓他們走到腿酸氣斷,所以很多人都敬謝不敏;但對於這群小孩子來說,這次遠足在他們心中卻是一次有趣的挑戰,或許他們長大後未必經常行山、更別說重訪鳳凰山,但是我想這一天他們一步一級登上山頂,這段夾雜汗水和笑聲的旅程可能成為他們成長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從伯公坳往鳳凰山的山徑

話說回來,雖然香港的中、小學往往也有舉辦各種遠足活動,但是卻甚少會走這種艱辛的遠足路線。無論是校方或家長大概都會列舉「小朋友氣力不繼」、「天梯陡峻易受傷」、「路上多懸崖有失足危險」等等擔憂,結果在安全的考慮下,學校在籌辦遠足活動時大多避開這些「高風險」的路線,學生只能從課本上認識到鳳凰山以及其他郊野公園和自然景觀。

類似的情況也讓我想起平日行山時的一個觀察。雖然每逢假日一些郊遊熱點(如城門水塘、大坳門等)總是遊人如鯽,當中也不乏一家大小到郊外踏青的組合,但如果我們將「行山」定義收窄為「需要沿著原始山路往上爬」的活動,即使一些山路不算很崎嶇但可能要略為費力的路段(如港島的渣甸山)已甚少看到華人家長帶著小孩同行,反倒常看到外國人(不一定是歐美人士,我也不時遇到南亞及日本家庭)要麼便背著嬰兒在山上來個空中漫遊、要麼便帶著步履還有點搖擺的小孩在山野遊走。

到底是外國人「勇字當頭」但缺乏安全意識、抑或香港人對小朋友太呵護備至而令他們失卻了探索世界的機會?還是香港的家長及小孩都已被工作和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再沒有體力跟心思探索香港的自然風光?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