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完美少女的理想主義
·
·
IPFS
·
讓父母與子女雙向奔赴的應該是愛,而不是那些道德倫理與教條。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近期與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會為了別人家的事情爭論,父母對於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的無法改變與動搖。

評論著他人把孩子從小就送出國念書這樣的決定是錯的,因為孩子就脫離了家庭、不懂得感恩,在父母都生病了的時候,也不知道回來照顧父母。

即便孩子在國外的生活已經幾乎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的朋友、生活圈、工作,都在國外生了根,在他們的眼裡,與父母當年傾囊讓他出國相比,都不算什麼,這些年輕人就是眼裡只有自己的自私。

究竟父母與孩子之間,什麼樣的關係才是平衡?

畢竟我只扮演過孩子的角色,沒有身為父母過。

但我亦不願成為那樣的角色,因為在批判孩子自私的同時,也代表了自己的自私。

我只覺得,孩子都是「被」出生的,他們是為了「成全」或「圓滿」每一個想要成為父母角色的人們,所以不要覺得自己的付出有多偉大或委屈,這是你們選擇成為父母就應盡的義務。

付出就不要總奢求著回報,認為著他人的不回報自己的善意都是不知好歹。

每個付出跟犧牲,都不該是一場交易。而應該是一場關於體驗的旅程。

#李安「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我覺得 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

如果孩子能懂得感恩,這種雙向奔赴的親情,那也會希望每個為人父母的人也要懂得感恩,而不要把這樣的感情當成理所應當。

讓父母與子女雙向奔赴的應該是愛
而不是那些道德倫理與教條

每一個在成長經歷中被父母傷害過的靈魂,最終自己長大後不都是雙手一攤的告訴自己真拿他們沒辦法。

自己療傷、自己對話、自己成長。

小孩對父母的無私父母們又何嘗明白

你們有你們認為的理所當然,但身為孩子的我們,也有不被綑綁的自由。

每個人有自己要承擔的業力

單身的人要承受的孤單也是能想像的,年輕時有多輕鬆或許老年時就會有多孤單。

為了照顧自己父母或公婆而犧牲掉自己人生的人也大有人在,在這個長照+老齡化+出生率負成長世代,每個年輕人都負擔了好幾個老人照看的基本額度。

「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就該拋掉,等到孩子能照顧自己能自理後,你就該好好照顧自己的人生。

不夠善良的我們中,簡慶芬一直以來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心魔。

如果父母照顧不了孩子,他們也會懂得請求長輩協助、保母、托嬰中心等,但為什麼中風失智失能的父母,我們請託給安養院就要被套上不肖的枷鎖?難道就應該要為了照顧老一輩的他們放棄自己的人生或所有,才能成為一個合格孝順的孩子嗎?

所謂合格,是誰在打分?負不負責任,誰在評論?誰有資格話語我的人生?

所以我很討厭這部戲灌輸的陳舊思想,不是誰非要犧牲的多,才能成為善良的人;女人也不該因為失去乳房,就認為自己沒有被愛的資格;單身的人,可以選擇不坐在吧檯的位置,而是擁有一張自己的餐桌;每個有隱性需求的人,都有資格坐在博愛座,甚至只要車廂是空的,更沒理由不讓我坐。

這才是我身處的既開放又通融又值得驕傲的台灣社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不完美少女的理想主義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的求一個大同世界觀,在這個理想主義無處安放的狹縫中,用文字謹小慎微的捧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烏托邦。
  • 来自作者

當命運逼你走上不同的路

卡在中間的我們,被拉住腳卻仍想飛

不努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