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沉浸式创作|我的创作蜕变史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喝茶,对方一直想做视频,请教了一些关于内容上的问题,不过有一个问题是我经常被他人问道的:
“我觉得你是天生的表达者,只要让你开口说话,你就能一直说下去,持续输出,我很好奇你难道就没有表达的顾虑吗?尤其是可能在你专业度不够的领域做分享,你不担心吗?我每次想到要表达,都会很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不足以支撑去做这样的输出,甚至可能因为专业程度不深,被别人诟病。”
上述这段话,在我做自媒体发声的这些年里,经常被问道,甚至大家的顾虑都是如出一辙。越是厉害的人,越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发声,能力和专业度还是不够,贸然发生“万一”说错被别人骂怎么办。
其实不然。
首先,我不是一个「天生的表达者」,很多人觉得我在输出上有天赋,但如果把时间拖移回去几年观察,你会发现我的动态也比较少,内容毫无深度可言,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那时的我几乎没有任何表达的冲动和欲望。
几年前的朋友圈
彼时,我连在人前演讲说话都时常会忍不住低头,表达充满着不自信和羞耻感,与你们此时看到的笃定、自信、对任何话题几乎都可以做到信手拈的表达,完全是两幅模样。
我在上一篇文章收到一个评论,对方给了我极大灵感,促使我写下今天这篇文章:
你已经闭环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飞轮儿,所以一切都是毫不费力,这不就是艺术家吗?
的确,如读者所言,我的创作已经进入到艺术家状态。我只专注于自我的表达,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也不关心是否迎合他人的口味,符合市场当下热门需求等等,每当我开始敲字的那一刻起,我就彻底沉浸在与文字交互的世界里,我的MBTI人格里「I 」(introversion)内向特质会拉到极致。
我只专注于创作我要的作品,令我感到满意的作品,符合我审美的作品,取悦我自己是我写下文字的第一要义,而其他要素一律往后靠。
因此,我没有太多表达的顾虑,非要说有什么顾虑,无非就是在“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触及不该碰的话题,仅此而已。
之前看到王菲在接受新青年的一段采访视频,她对着镜头兴奋地说:
“我很喜欢纽约,我觉得那里的人,我在大街上看到他们走路的神态和他们的感觉,我觉得他们充满自信,不管他是什么样子奇形怪状,他都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的。所以给了我灵感,我觉得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要为别人去变成另外一个人?
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有意思,有时候你越不想取悦别人吧,别人还越被取悦了。讨好别人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你做了一件事情,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吸引到了一些人,那就当作是一个缘分和收获,但你不能把这个当作目标,那样就会弄巧成拙。”
她的这段话完美诠释了我当下的创作心境和创作状态,每当我提笔写字,就像是在做“文字素描”,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将试图用更精准地方式试图将场景、人物的神态、对话等在发生没多久后立刻描绘出来。
因此,很多朋友在读我朋友圈小作文的时候,时常毫不吝啬他们对我的褒奖并感慨说:“你写得这些文字在我脑海都已经形成了具象的画面感,刻画地太生动了。”
那么,我是怎么从一个笨拙毫无表达欲的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他人眼里的「天生表达者」呢?
如果你在羡慕我的表达能力,那么不妨继续读一下我创作的心路历程。
创作本身是需要大量的思维和认知作支撑,因此它不只和创作有关,更是影响了我整个人生,无论是爱情亦或是事业。
(1)
我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的时候,在北京曾短暂约会交往过一个男生,对方在我印象里非常聪明,年龄也只比我大了十几天,以前我不知道创业者和普通人的差距在哪里,后来我自己做生意才理解这种差距。当时他的认知高度自然完全碾压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即便是同龄人,也依旧让我感受到彼此巨大的差距。
记得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时间,他时常会抛出许多深邃的话题,可我发现他的认知深度完全凌驾于我之上。记得有一次,我们就某个话题进行探讨时,我对他的想法其实很欣赏,但显然我承接不住,我更给不了对方额外的认知补充,好几次当我试图提供自己观点的时候,他听完眼里总是透露着不屑,用极度嘲讽地口吻冲我说:
“我发现你的逻辑太差了,算了,不跟你扯淡了。”
两个人的关系因为“认知鸿沟”和双方步伐的不一致,最终分崩离析。
所以,我很能理解在感情里,因一方认知跟不上而被替换的关系,事后想想,无可厚非。想要维系这样的关系,除非对方为你放慢脚步,包容你,而你自己又有极度强烈地意愿去改变。否则,但凡一方不愿意调整,那么夭折是早晚的事。
很遗憾,当时的对方并没有耐心等我成长。五年过去了,一些场景历历在目,被言语嘲讽感到受伤是必然的,但所幸那段情感也无太多亲密之情,只是被劈头盖脸地骂愚蠢,自尊心多半会收到些许打击。
可如今我挺感激他的,若不是当初他在关系里的贬低和打击,或许就不会有我在被分手后对逻辑的大量训练。
讲述这段从未提及的人生过往,是希望给各位一些信心,尤其是给女孩子们更多的信心。
因为我知道“逻辑差”这种评语大多会发生在女性身上,而很多女性在关系里被贬低时,往往会加剧自我否定和自卑,但事实上这些并非是不可调整的。
虽然我不能说现在自己的逻辑有多么强大,但至少比起过去,绰绰有余。我希望此刻的我能给诸位一些信心,因为我的思维和表达并非天生,若没有这段关系里被贬低的经历,或许我的蜕变不会那么迅速,而写作、演讲、沟通表达本质上都需要强大的逻辑去作支撑。
我承认我中学时代的作文写得不错,可那个时代我的文风几乎都是抒情文。如果你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新概念作文》,你们看过类似安妮宝贝这样的作家,那么你们就可以想象学生时代的我的文字风格,只有多愁善感,我见犹怜和无病呻吟。
因此,如果你认为我此刻的表达犀利、锐利、逻辑有条理,那么我可以大大方方告诉你,这些文字都是我这几年大量学习和训练的成果。
不是天生,没有天赋,只有大量的阅读、训练、输出,每天都是如此,而这些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彻底融为我的日常。
如果我可以做到,那么即便此刻你被指责逻辑差、表达笨拙,我相信你也同样可以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我现在的状态。
(2)
文字是思维认知的呈现。
这个道理,相信各位能明白。
不过,思维认知一旦改变了,那么大脑的内部环境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大脑的决策链路,当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则不可逆。
多年前,我在没有进行刻意的逻辑训练、信息分析及表达训练时,我的性格和行为和如今的状态反差是比较大的。
不得不承认,随着我思维的日渐锋锐,我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极其强烈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我的人生路径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一次,我和Ai在谈及女生在亲密关系里呈现出的软弱和妥协时,我用曾经的自己举例,结果Ai听到后非常不可置信,因为他完全无法想象几年前的我在恋爱里会呈现出传统中国女性的状态。
范米索不会做饭,家务能力负分。几乎已经是我身边朋友们的共识,可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以前不仅会做饭,还很愿意为当时的男友做饭,试图去讨好对方,帮忙打扫过家务,甚至洗过对方的衣物,这些都发生在20出头点的年纪。
至于性格,以前我在情感里的性格是隐忍包容型的。无论是被对方推倒摔在草坪上不吭声,还是被对方指着鼻子骂默默流泪, 甚至在凛冽寒冬的夜里被对方丢在大马路上不管,一个人边走边哭回了家,事后还是一次次选择包容,继续选择在有毒的亲密关系里,直到某一天,对那个人的感觉突然消耗殆尽,这段关系才被我摁下终止按钮。
难以置信对吧,我也现在回忆起也会忍不住想笑。
因此,我同样深刻理解许多女性在关系里的困境,因为这些都在我身上发生过,亲历过,在没有长出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强者思维前,我和大多数传统女性也并无二异。
无论是在有毒的关系里选择放弃自我妥协隐忍,又或者讨好型人格让我无数次默默承受一切的不合理和贬低,一步步退让底线,除了付出眼泪,连半分反抗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
今天意气风发我行我素的大女主的人格,跟昔日完全是两种模样。
所以,当时Ai在听到这些故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捂脸哀叹:“现在的米索好凶,还我曾经温柔的米索,你可不可以变成以前那样?”
我直接冷漠地回应他:“别想了,回不去了,清醒点。”
当然,我并不认为他会喜欢曾经的我。
因为曾经那个我,真的没什么主见,即便面对诸多的不合理我都意识不到这是段Toxic Relationship,反而还是将自己放置于这样的关系里不断被消耗着。比起过去那个似乎只有年龄优势的自己,我反而更喜欢此刻自信又自洽的自己。所以,不要为年龄而感到焦虑,多年后你反而会更欣赏此刻的自己。
所幸,一切都过去了。
因此,每当有女生咨询我情商的问题,分享了类似遭遇困境时,时常会勾起我对过去自己的回忆。
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可以穿梭至多年前,让现在的我出现在年轻的自己面前,或许我会对那个被讽刺没逻辑没脑子,被丢弃在冬夜泪流满面的自己一个漫长的拥抱,然后轻轻拍抚她,并告诉她:
“你早晚会走出这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也早晚会拥有敏捷又迷人的大脑,更会生长出犀利的视角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未来的你,自信又笃定,待人处世游刃有余,自由地出入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凭着你性感的大脑,你不仅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人生,甚至一路不断地点亮他人的人生。”
这段话,不光是对过去的我自己,也希望对此刻或许处于不自信或困境中的你说。
很多人都低估了在思维上的成长,可思维对一个人的改变可以有多深刻,思维的武器和力量可以有多么可怕,我在自己身上亲眼见证了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我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沉浸在自我的表达里,完全目中无人。
(3)
2020年处,我决定在自己的内容方向专注于「思维认知」领域,而「成人教育」成了我这辈子坚定不移要走的方向。
这个领域其实非常广阔,虽然这些字眼都在指向个体的自我发展与成长,但在这片领域里的作者们差异同样非常大。有人做性格测评相关的个体发展,有人做分享好书类的个人成长,有人做学习相关的成长,有人做职场技能相关的个人发展……
至于我,属于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
以前,我还会给自己归归类,但现在我发现思维认知和成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任何事物在我眼里都能和「教育」沾上关系。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心无旁骛的创作者,那么在你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长出自己的创作能力前,必经之路一定是先当好一个出色的观众、评论员。最开始的我,同样始于当一个观众。
记得当我确定走这条路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大量相关内容信息。以前看内容只会当一个内容消费者,后来看别人的内容下意识就进入了生产者视角——拆解、分析内容,推测创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做出来的,以及在现有作品上是否可以优化及补充更多思路等等。
渐渐的,我的阅读面开始拓宽,我不再局限于只研究「思维认知」领域的文章、书籍,不再“挑食”,鱼龙混杂的一切有营养、没营养的信息在我眼里都不会认为是浪费,「偏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
曾经对一些内容和平台油然而生的潜意识的情绪化在消失,强调「对」「错」的价值评判也在消失,相反,我的大脑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思考和原因在不断增强,别人看不进去的东西,认为没营养的东西,排斥甚至批判的东西,在我眼里竟然都能被我看到别具一格有意思的一面。
同样的信息,或许在他人眼里毫无价值可言,但如果被我触达,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不一样的解读和剖析。我不敢说百分百,至少我可以由浅入深去看到事物的肌理。
恰恰是对品鉴内容能力的提升,才将我带入了可以无视他人无视外界评价,专注于自我想法的创作之旅。
自媒体营销对个人IP的打造,经常会强调个体的定位、内容垂直、写作框架模版等等一堆条条框框的东西,对于初阶自媒体人而言,的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可是这套东西在我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我没办法把自己去套进一个标准的框架体系里,我的人生也本来就没有按照社会标准的评价系统走,更何况做自媒体?
你去拆解别人的内容,我相信你能拆解出很多套路和模版,但我很欢迎你来拆解我的内容和思考,因为我连自己的形状规则都不知道,我的认知和思维也一直都在动态的流动和变化,所以我压根儿不相信有人可以完全来模仿我的套路,甚至针对我的风格,总结出一套「范米索内容创作模版」,当然也没必要,因为越到后面,我认为一个人反而越能走出自己的风格,而非被框住。
我在创作之路上对此深有体会,在投资的交易风格上更是深有体会。从起初的学习借鉴他人模式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交易风格,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去思考和积淀,去大量的输出和交易才能形成,如果你真想找到自己的风格,那么就不要想着有任何捷径可走。
回到创作上,我认为我更难被模仿的是在不同平台,我的内容可以做到完全不同,我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和我在知识星球上的内容完全是两种内容,我的音频播客节目、视频直播内容跟我的文字又会呈现出类似但不相同的风格。
我在星球分享对财富的思考,对商业、投资、金钱的思考,我认为我在做金钱教育;我在社交平台分享对亲密关系的思考和故事,我认为我在做爱的教育;我在社群分享对性的思考和态度,我认为我在做性教育,我就不说在tg分享的一些内容和思考……
我能输出的领域完全跟我这些年对信息的摄入和理解相关,信息越多,理解越深,那么自然越善于输出和表达,因为肚子里一堆的货,掏都掏不完,更何况我没有工作,不需要去完成别人给我的任务,因此我每一天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高效摄取和剖析比别人高N倍的信息量。
这也导致我能够玩转的内容传播载体,能够驾驭的内容领域变得越来越多,背后固然离不开这些年我自己的经历和对大脑不断地强化训练。但凡我推开一个领域的大门,我对知识的饥渴就会促使我主动探索那个世界,光纸上谈兵还不够,我还要自己亲自去淌一遍真枪实干的做才满意。
有人问:“你都在看,那你怎么赚钱?靠广告吗?”
当然,真有不少人认为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广告来赚钱,自媒体嘛,接一条广告就有不少钱。
可说句实话,广告的收入是我最无足轻重的收入来源,我这两个月都没接什么广告,之前找我卖衣服、卖袜子的那些个广告,我看都没看直接回绝,当然还有些广告主认为我开价高,内容合适,价钱谈不拢的也有。
了解我的人,清楚知道我不指望广告那几个钱来养自己,我不是被动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关于这点,如果你感兴趣,欢迎一会来视频号听我直播,谈谈「自由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如果错过了没事,去视频号看回放即可。
既然在我的世界里,我认为「信息差是赚钱的第一王牌」,只要我还持续不断为获得「信息情报」每年砸五六位数,那么就自然有人愿意为我这里的「信息」而买单。
买单者要的就是我这颗囊括了大量信息且能快速处理分析许多情报的头脑。
所以,思维认知能不能赚钱?能,而且能赚很多钱。
思维认知能不能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
能,更能让你具备高维视角去降维打击,拥有清晰看明白大多数事件的能力,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既然我的思维被锤炼如此,而这种思维助推我一步步向上攀爬,送我到了更高的层级,那么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看待问题的思路自然会使得我在创作这件事上只选择我欣赏的人的声音去参考,而大多数陌生人的声音,对我而言更多只是噪音和干扰。
一个人,如果去聆听太多外部的声音和观点,那么ta很难坚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个道理在我创作的这些年里,才深有感触。我相信不管是iPhone4的出现,智能设备的崛起,又或者是电动世界,虚拟现实概念的兴起,世界的进步从来不取决于多数人的决策,恰恰是极少数的天才在推动一个时代的发展,而多数人只是在被引导走上由少数人所发明的设备和产物罢了。
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只是在创作这件事上,做到了已经可以像艺术家那般专注于自己的作品,而非取悦他人。
至于朋友提到的“在你专业度不够的领域做分享,你不担心吗?”
事实上,我的成长恰恰是从我有意识的做记录和分享开始。当你选择公开作品时,你会收到陌生人的赞美,但同样你也会遭遇陌生人的抨击和否定。
若是只有鲜花和掌声,不愿承受代价,那么“成长”也是无稽之谈。
当我选择公开自己的观点那一刻,我就想好了陌生读者会从怎样的视角来评价甚至“挑刺”,如果在我预期内,那么我会为我预判了别人的预判而感到满意,如果脱离了我的预期,那么或许读者额外帮我补充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我的公开分享更能让我自己或者让他人去看明白,我到底是怎么在这个领域快速学习和成长的,我过去的文字和如今的文字之间,是否有很明显的变化?而遵循这条成长轨迹,也能带给他人勇气和信心。
如果我对任何事都那么专业,侃侃而谈,没有任何漏洞,那么只会让想要学习的人望而却步,甚至会认为「因为她是米索,她与生俱来就能做到,我就不行,我还是算了。」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对我的创作能力做一个澄清,很多人认为我有创作和表达天赋,实则不然,写下过去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甚至弱点,就是想告诉各位,我不是天赋选手,只不过后天在这件事上付出了许多努力罢了。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给想要拥有自信,拥有强大思维和输出能力的朋友们一些信心,有时候,不是你做好万全准备才可上路,而是你需要先上路,迈出那一步,才能渐渐修炼成你想要的模样。
任何事情,我认为皆是行胜于言。
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多年后,你再回顾过去,就像此刻的我,再回忆昔日往事,那种成长的跃迁甚至是恐怖的、惊人的,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可我还没停止,因为每到达一个阶段,那么就会意识到前方可以探索的世界,还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而这就是我边行边记录边分享的最大动力。
艺术家创作完作品后,第一位观众的观众,永远是自己。
星球升级,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一人公司商业模式、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赚钱思路、认知升级、投资思考、免费电子书、星主无限提问、人脉对接、付费信息源,欢迎加入一人公司系列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