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战争

nenejsbsbdv
·
·
IPFS
布匿战争

说实话,我当年喜欢上历史就和大多数男生喜欢历史一样的原因——喜欢了解战争故事,比如当年读那种简易世界史中,看到汉尼拔的各种精湛的战争技巧时也会钦佩不已,但是年级越大越对战争讨厌,以致于除非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才会稍微谈谈战争,毕竟战争中对于经济来说永远是在损害总体财富的前提下一部分的财富重新分配吧。

但是布匿战争,放在罗马发展过程中却是必须要讲的内容,不然就像我之前所说,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由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毕竟之前的大帝国都是在东方,不论是波斯还是埃及,或者暂时存在的压力山大帝国以及分裂之后三个王国,哪怕谈到经商,大多数人也只会想到希腊诸邦和迦太基,怎么都很难想到罗马这块土地的商业发展。

但是这一切的想法都被战争改变,所以战争永远是一种充满各种变化因素的大事件,在它之前和之后的人们的认知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比如在墨西拿事件之前,大多数人仍然不会想到罗马会帮助叙拉古参战,虽然的确他们之间有盟约,但是相隔距离还是有点遥远,但是叙拉古因为自己的子邦墨西拿的独立问题去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之时,罗马甚至一段不愿意答应这个请求,毕竟有过类似太多的请求,而且叙拉古的这位统治者也并不真正把罗马人当做朋友。但是迦太基太过直接的参战却使得罗马人仔细审视了这件事情,觉得这是对于西西里岛的插手的好时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迅速出兵占领了墨西拿,还尽可能模仿迦太基的船只批量大建,但是从海军实力上来说即使赢得几场海战,但是罗马总体还是略逊迦太基一筹(毕竟损失同等质量的战舰的数量上,罗马人更多点)。

甚至战争在公元前260—249年这段时间,双方一直处于焦灼的状态,谁也不能彻底打败对面的时候,这时候罗马人的两个方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方面罗马的动员的兵力一直很充足,加之足够强的战略纵深,这保障了足够的粮草补给和财富来源,另一方面对于领土的渴望和强烈的爱国心使得罗马人在长期作战中坚持到了最后一刻,迦太基中大多数商人反倒是太过于在意个人的财富得失,有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土地和产业,有的则是为了家族荣誉,更多的觉得战争根本就不该坚持这么长时间,最终到了公元前241年,迦太基选择了投降,罗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不过总体上来说,双方在第一次战争中损失都很大,或者说至少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布匿战争一结束罗马马上就强大起来,按照一些经济数据看来,甚至有些的确要到接近100年后的第三次战争才差不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迦太基因为这场仗彻底暴露自己的软肋,他不在是西地中海的霸主了,自然受其影响,他也再无能力去真正垄断这一区域的资源,这种螺旋形失控地下降中,其实最明白的迦太基的上层,有的贵族开始放纵自己,以饮酒取乐为生,毕竟过去的岁月终究是过去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完全不满意当下现状的贵族存在,特别是后世那位被人称呼军神的指挥家汉尼拔自然在此,当然对于他来说,那时候他还是个孩童,还没有能力真正统帅好一支军队,而他的父亲则带他去了西班牙,是去真正完成西班牙的控制和重新打造一支强军,他利用西班牙充足的资源来解决好战争赔款,而被征服的蛮族则能用来组建新的部队,本来野心勃勃的他却因一场原住民的冲突中不幸牺牲,最终这支军队落入了汉尼拔的手中,而他渴望就是彻底地击败罗马,而这支后来所向披靡的部队就是他坎尼会战取胜的关键。

不过第二次布匿战争就不详谈了,因为过程太长也有很多资料,总体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坎尼会战前和后,之前迦太基凭借各种精妙的操作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甚至差点罗马城差点沦陷,但是后期却陷入一个微妙且不可避免的状态,作战有效的部队减少而迦太基的本土部队又无法登陆补充,这是一代战神也无法解决的人力问题,可以说罗马抛开什么正确的战略(其实大多数元老的战略布局真的很差)和坚持到底的作战精神(因为说实话因为前期作战失去太多的公民阶层对于军队士气打击不小),足够多的人力和财富才是真的关键战略性元素,毕竟算起来这时期的罗马的公民阶层已经达到了10万人,而对应的总的社会财富发展度也是超过了同一时间的迦太基,除非迦太基能够逆天性来个三五次的坎尼会战,否则从整体性根本无法解决双方的强弱差距,特别是那种正面性硬对硬的长期作战,而且罗马足够多数量的盟友也是战争中长期获胜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些盟邦长期援助和支持,罗马也很难真的走向最终的胜利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