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Cross Cultural Romance
之前讀陳玉慧的《德國丈夫》,書還沒出版前我就一直很想讀,而書出版時我剛好不在台灣。朋友讀過,說作者和德國丈夫相遇的場景與我和「他」的相遇很相似。其實我不太喜歡看跨文化的感情故事,明明我知道從來都不是兩人的文化差異問題,而是兩個人本身。
最終還是默默地把書看完,曾經在一篇散文中說過,我不太喜歡看台灣女作家的故事,當時腦中想的也包括這本書。
「他們也會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但作家畢竟就是作家,除非他還有另外的職業,不然他們的生活型態和社會上多數人是不一樣的。作家,尤其是當代女作家擁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不少,曾在國外念過書,後來談了異國戀愛。」
好幾年前,有次搭計程車,不知為何年約五十歲的司機突然跟我說起他大姊從小就很會念書,讀了台大,畢業後還到美國深造工作,幾年後嫁了一個美國丈夫。
他說,四十年前的台灣人總看貶嫁給西方人的女生,覺得她們比較隨便、開放。反之,若台灣男生可以娶西方人當老婆,則會引起眾人羨慕。不過一直以來,台灣人與西方人的異國婚姻比例,都是女生佔多數。
司機越講越氣憤,似乎想把他姊姊年輕時受的委屈一次吐露給我這個陌生人,說到他父母當時要和姊姊斷絕關係、說到她生了小孩幾年後他們才和外孫見面、說到家族聚餐時,那些三姑六婆如何數落她⋯⋯
那時我正要搭車與荷蘭男朋友吃晚餐,司機當然不知道。
湊巧的聊了這個話題,我其實是個傳統的基督徒,荷蘭男朋友也是,他的祖父生前為教會工作、他依然上教會還會讀經、禱告。雖然我自己和外國人交往,卻也不喜歡被人貼上「和老外交往」的標籤,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也不是看他長的金髮碧眼,而是他很幽默體貼。
九年前第一次到餐廳吃晚餐,還不能稱上是約會。兩個小時的晚餐時間,我的腳其實都踩在他穿皮鞋的腳上,因為感覺就像桌腳,他為了怕我尷尬也沒有告訴我,還是我要起身時才自己發現。
對我而言,和同樣是基督徒的外國人相處比起和同國籍不同信仰的人更容易。和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對我而言才是跨文化。因為我從小不拿香拜拜,連經過寺廟都會有所避諱;我不能吃祭拜過的食物,如果嫁到一個傳統的台灣人家庭反而才會有很多事情是我無法作而可能會冒犯到長輩的。
和西方人交往總是太多污名化,論壇上說這些女生隨便、媚外、長得不符合亞洲人的審美標準⋯⋯還有其他很難聽的話,但我說不出口。即使到今天若新聞出現哪個女生和外國人在一起,不論新聞的主題是什麼,下方總是會出現謾罵女生的留言,毫無關聯的羞辱。
去年看了台女的定義後才知道現在人還是這樣想。
那天我坐在後座很尷尬的不知道要說什麼,司機還氣憤的說:為什麼從沒有人批評那些娶西方妻子的台灣男人?好像他真的在乎三四十年前,他那位讀了台大又留美的姊姊受的委屈。我想在那個時代受高等教育的女學霸,又怎麼會在意宗族中那些沒見過世面的遠房親戚呢?
當計程車終於停在餐廳時,荷蘭男朋友如往常在門口等著幫我開車門,付了計程車費。之後我生活中也再也沒有聽過有人和我談論起任何CCR的話題。
跨國婚姻在生活上的小麻煩
我和馬歇爾生活中唯一的麻煩就是「看電影」。
他通常只看英語發音的電影,而我更偏好看外語片。我以前都耐心陪他看完電影,甚至有時是好幾個小時播放的一整季影集,但我本性就是比較不愛Hollywood⋯有次鬧了一點不愉快,我終於忍不住的說:「我覺得這很無聊,不想再看這些影片!」
一直願意配合他是因為他負責做菜、洗衣,如果連選片子的權利都沒有,那也太可憐了。
沒想到他很直接的回:「好啊,讓你選要看什麼,但是有點麻煩,我看不懂中文字幕」說這句話有點輕視我,他認為我看外語片只能配中文字幕,而他只能選英文字幕(台灣的Netflix 只有英文、中文跟原文),所以我沒選擇只能和他一起看英語片,但其實我英文閱讀能力又沒障礙,明明就能看法語片配英文字幕,不然我們平常怎麼溝通?
我隨即選了一齣法語片,體貼的保留英文字幕,看了幾分鐘馬歇爾又把字幕換成中文,說了句:「你看中文比較快吧?」
畢竟我是那種別人禮讓,會更有禮貌回應的人。又過了幾分鐘,我怕他看不懂再度調回英文⋯重複了兩次搶遙控器換字幕的動作,他終於說:「好啦,我聽得懂,妳不用換字幕」
原來是他覺得法國片很難看,才一直假裝自己聽不懂!
後來我們達成共識可以一起看西班牙片或偶爾義大利片,搭配英文字幕而法國片是禁止在他面前播放,好像他天生就很討厭法國!
以前只知道馬歇爾的德文跟英文一樣好,他總是表現自己超痛很法國的一切,我猜想他不可能自主學習,應該是小時候在學校學的,其實我認識他之前搭飛機去歐洲時也都搭KLM,遇到很多荷蘭人(老一輩的)也都會說法文,於是就好奇查了荷蘭中學生學習語言的每週時數:英文4小時、荷蘭文3小時、德文&法文2小時,可能也會因為專業不同而學習拉丁或希臘文。
我才發現跟他認識了這麼久還有不理解的地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