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乌克兰还没发动“春季攻势”?
乌克兰的“春季攻势”已经在媒体上谈论了大半年,眼看2023年的春季都已经过去了,万众期待的攻势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也许改为“夏季攻势”会更现实些。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喧嚣已久的“春季攻势”迟迟未能兑现?
笔者试着在这里给出几个推测,权当抛砖引玉。
一个可能是,“春季攻势”自始至终都仅仅是乌克兰推出的一个噱头,一种宣传,一种心理战,事实上乌克兰从未真地准备在春季发动攻势。毕竟春季的乌克兰大地一片泥泞,坦克和装甲车行动困难,也不利于后勤补给。
通过对“春季攻势”的宣传,乌克兰一方面可以提振国内外士气,乌克兰人不能懈怠,国际社会不能审美疲劳、特别是不能因为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就不再那么关注和支持乌克兰——早在乌俄战争之初,泽连斯基就说过他很担心战争进行下去欧美国家的人将不再聚焦于乌俄战争;一方面可以给俄罗斯增加压力;而最重要的是以此作筏、便于向欧美索要更多军援。
第二个可能是,军援未到位,乌克兰实际上无力发动“春季攻势”。
根据乌克兰国防部的统计,乌军已击毙敌军超过20万人;与之相对的,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数据,乌军战亡人数也超过了20万。固然这些数字不可避免的存在夸大,但无论再怎么压缩,对双方、尤其是对人口仅为俄罗斯三分之一的乌克兰来讲,都已经元气大伤、伤筋动骨、痛彻心扉。
哈尔科夫地区的快速收复是个注定难以重复的奇迹,毕竟那时的俄军立足未稳、后勤受阻,而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俄罗斯在前线构建坚固的防守工事。尽管在战场情报上,仰赖于美国提供的支持,乌克兰占有优势,但攻坚历来都是困难的,是需要消耗大量物资和大量人命的。而乌克兰暂时还没有聚集起足够的人力、尤其是物力去发动这场攻势。大量军援仍然没有到位。据各方面报道,欧美承诺援助的300辆坦克只到了100辆,700辆战车只到了300辆。
第三个可能是,等待更多军援,乌克兰希望能够以更小的代价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前期,亡国之危迫在眉睫,所以乌克兰人能够不顾代价、不计损失的投入战斗;然而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乌克兰人注定要开始盘算、衡量如何才能少死些人。就算原先在国外培训的几万生力军已经在今年年初归国,泽连斯基也仍然心怀忐忑。他不想看到惨胜的结果,更不愿意乌军精锐在一场攻势里消耗殆尽,万一那时仍没能彻底打垮俄军呢?
泽连斯基满世界地跑,所为何事?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尽可能地削弱俄罗斯,尽可能地强大乌克兰。一方面督促国际社会继续用力掐俄罗斯的脖子,孤立再孤立,制裁再制裁;另一方面向欧美索要更多军援,要了防空导弹要坦克,要了坦克要战机,摆出了一副只要军援不让乌克兰人满意、乌军就不发动进攻的架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得很清楚:武器不够,乌克兰就只能拿人命来凑,但这样太不值当,他无法接受。
第四个可能是,乌克兰人更希望俄罗斯内部生变,从而不战而胜。
俄罗斯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传统的。当对外战争不利时,士兵就将枪口掉转过来对准国内统治者。二月革命就是这么发生的。
随着战争的进行,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越来越严厉,俄罗斯国内对普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瓦格纳雇佣军的头头普里戈津已经数次在公开视频中痛骂俄罗斯国防部克扣军资,导致士兵枉死。也许接下来,瓦格纳雇佣军就要和俄罗斯国防军先打起内战了,之前已有消息传出说双方产生了小规模内讧。所以,与其发动“春季攻势”白白耗费乌克兰人的宝贵生命,静待敌方自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五个可能是,美国人不想战争结束得太快。
对待俄罗斯,是采取“温水煮青蛙”、钝刀子割肉凌迟的方式,还是“全力输出、大力出奇迹”最终把兔子给逼急了咬人?拜登政府应该是更倾向于前者。所以一方面大量援助乌克兰,但另一方面在尖端武器上一直抠抠索索、像挤牙膏一样,并美其名曰“不想升级战事”,这完全可以被解读为美国人控制着战争的节奏。也许对美国人而言,帮助乌克兰战胜俄罗斯只是个小目标,将俄罗斯“彻底无害化”才算真正不枉美国的付出。
这里面可能还有拜登个人的考量。既然里根可以因为拖垮苏联而留名史册,为什么他拜登不能将“搞垮俄罗斯”变成个人历史成就呢?还可以锦上添花的是,假如这一切发生在明年大选期间岂不更加美滋滋?
第六个可能是,“春季攻势”其实已经发动了。
乌克兰一个月前就已经在扎波罗热、在赫尔松发动了小规模攻势,时不时地会传出来一些消息说乌军已经攻占第聂伯河东岸等等。但是由于没有什么太大进展,军情反复不定,所以也就没有将这些动作归为“春季攻势”。如果接下来有重大突破,可能乌克兰方面就会声称“春季攻势”其实早已开始,只是出于战术原因所以没有公布。
以上这些推测有些是相斥的,也有些是相容的,比如三、四、五、六可能同时发生。
但已经确定的是,未来的历史书上将不会有乌克兰的“春季攻势”,而只可能有“夏季攻势”或者“秋季攻势”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