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64《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17:孤君無力可回國?
──────────原文──────────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鄆而居昭公焉。夏,齊景公將內公,令無受魯賂。申豐、汝賈許齊臣髙龁、子將粟五千庾。子將言於齊矦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宋元公爲魯如晉,求內之,道卒。叔孫昭子求內其君,無病而死。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于鬼神也?願君且待。』齊景公從之。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季平子私於晉六卿,六卿受季氏賂,諫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矦。二十九年,昭公如鄆。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昭公恥之,怒而去乾矦。三十一年,晉欲內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謝罪。六卿爲言曰:『晉欲內昭公,眾不從。』晉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矦。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爲君,是爲定公。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季友有大功於魯,受鄪爲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失國政。政在季氏,於今亖君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爲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翻譯──────────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六年春天,齊國出兵討伐魯國,攻取「鄆邑」讓魯昭公居住在那兒。夏天的時候,「齊景公」想護送魯昭公回國,命令部下不得接受魯國的禮物。魯國大夫「申豐」、「汝賈」答應給齊國大夫「高齕【音何】」、「子將」這兩人八萬斗的糧食。
子將就對齊侯說:
「魯國群臣不能侍奉魯國國君,因此有了奇異的徵兆。『宋元公』為魯昭公前往晉國求援,想請求晉國支持魯昭公回國,結果死在半路上。『叔孫昭子』請求迎回他的國君,結果無病而死。不知是上天拋棄魯國國君,還是他得罪了鬼神?請您暫且等待一下。」
齊景公聽從了他的建議。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八年,昭公來到晉國,請求幫助他回國。「季平子」與晉國的六卿私下相勾結,六卿接受了季氏的禮物,就去勸諫晉國國君,晉國國君也就停止送魯君回國的計畫,只讓昭公居住在「乾侯(地名)」。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九年,昭公來到「鄆邑」。齊景公派人給昭公送信,信中自稱是「主君」。昭公以此為恥辱,一怒之下又回去「乾侯」。
魯昭公在位第三十一年,晉國想送魯昭公回國,便召見季平子。季平子身著布衣,光著腳行走,通過六卿向晉國國君謝罪。六卿替季平子說話,說:「晉國雖支持昭公,但眾人不願意。」晉國人才決定作罷。
魯昭公在位第三十二年十載「乾侯」去世。魯國人共同擁立昭公的弟弟「宋」為國君,就是「魯定公」。
魯定公即位時,晉國大夫「趙簡子」問「史官」「墨」說:「季氏會滅亡嗎?」
史墨回答說:
「不會。『季友』為魯國立過大功,受封於『鄪邑』為魯國上卿,至季文子、季武子時,世代擴充他的基業。魯文公去世,『東門遂』殺死嫡子用立庶子,魯國國君從此喪失權力。權力掌握在季氏手中,直到現在已經經歷四代國君了。人民不知道國君,這樣的國君怎麽能夠擁有他的國家!因此做為國君一定要慎重對待車服和爵位,不可以隨便送給別人。」
─────────解說與心得─────────
因為「鬥雞事件」決心跟三桓鬧翻的魯昭公,最終兵敗流亡到了齊國。流亡的隔年,齊國攻下一塊土地,讓魯昭公有安身之處。齊國打算幫魯昭公重返魯國,因此叮囑臣子不能接受魯國臣民的賄賂。然而,齊國大臣終究還是收下了魯國臣民的賄賂,勸齊景公不要再試著送魯昭公回國了。
從這段史料來看,魯國臣民根本就不希望魯昭公回國!為什會這樣子呢?這應該是因為魯國的三桓勢力龐大,已經有能力掌控整個魯國,所以國君是否在國內已經不重要了。
以魯昭公是十九歲即位來算,此時的他已經年滿四十五歲,竟然有國無法返回,令人不勝唏噓。另外,司馬遷在前幾段中曾提到「(魯襄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換算一下就會得知此時的孔子也已經約三十五歲左右。根據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三十五歲左右的孔子得知國君流亡齊國後,也曾一度跟著國君一起來到齊國。但這裡之所以沒有提起,主要還是因為這一卷是〈魯周公世家〉,所以焦點是放在魯國君主身上,關於孔子的事蹟,則記載在〈孔子世家〉裡。
言歸正傳,齊國大臣接受賄絡不幫忙魯昭公後,魯昭公把希望寄託在晉國上。可惜的是,此時晉國大權也已經慢慢被「六卿」所把持,情形就跟魯國被「三桓」控制類似,因此晉國一樣也沒有打算幫忙魯昭公回國,僅把魯昭公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而已。
乾侯?不就是上一段提到的童謠:「鸜鵒來巢,公在乾矦。鸜鵒入處,公在外野」裡面的那個地方嗎?真不知道當時魯昭公被安置在乾侯時是什麼感受?如果發現自己竟然如預言的命運一樣時,應該會對這種命中注定的發展感到無力吧!?
或許是不希望被命運綁住,所以魯昭公還是決定回到齊國當年幫他打下的那塊土地:「鄆邑」,結果之前看似很熱心幫忙的齊景公,竟然以「主君」自稱。換言之,在齊景公的心中,魯昭公就跟他的臣子一樣,這封齊景公的書信讓魯昭公大失所望下,他只好又返回那塊貌似命中注定得去的地方:「乾侯」。
由於齊、晉兩國都沒辦法幫忙下,有國歸不得的魯昭公在流亡國外長達七年後,病逝在童謠的預言之地:「乾侯」。
那首童謠竟能如此「準確地」預言魯昭公的命運,還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我想原因或許是齊、晉兩國的不幫忙,加上這個地方跟童話預言的一模一樣,才讓魯昭公後來失去返國的動力,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吧!?
最終,司馬遷寫了一段看似有點突兀的晉國大夫趙簡子與史墨的對話。總感覺司馬遷好像是要藉史墨之口,闡述一下自己的政治理念一樣。根據史墨的說法來看,魯國國君之所以無法力抗三桓的關鍵在於之前的「殺適立庶」,國君因此失去權威的同時,三桓卻一代又一代的累積著聲望與實力。在此消彼長下,魯國國君才會無力撼動三桓。
那麼,魯國國君真的已經「無力回天」了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