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一燈大叔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人的能力有限 除非你有個「第二腦袋」

一燈大叔
·
·

唸文科又不懂程式語言的我,偶然留意到馬斯克 (Elon Musk) 創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 AI,今年推出了可以模仿任何名人名作家的語氣,自動生成詩歌或文章的GPT-3文字生成器,加上刷了兩遍三季的《Westworld》後,隱隱然有種危機感——不久將來,文字寫作者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別的作家,而是有人工智能的「寫作機器人」

近年看過不少類似「人工智能將在十年內導致2000萬人失業」 的文章,心想受影響的應該是藍領工人、各類中介、司機等容易被AI取代的職位;沒想到,馬斯克這個科技狂人,除了打算征服火星(SpaceX)、包圍地球(Starlink)、操控人類(腦機接口Neurallink)外,連寫作人的小小地盤都不放過!

面對AI的威脅,善於預測未來的Tim O'Reilly (Web 2.0這名詞創造者)在他的著作《未來地圖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裡說,要在未來世界存活,必需具備兩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平台思維,懂得借助科技來整合資源,因為未來的成功企業將不再只是提供產品或服務,而是提供平台來撮合交易,像Uber, Spotify, Amazon, Netflix等等。

第二就是學習能力,因為科技發展得太快,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出來社會工作時已經過時了,不主動地、終生地學習,任何時候都可能被時代淘汰。而跨領域的學習能力,比專業學習更重要,因為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以我的行業為例,以前做電影的看不起電視,做電視的看不起網劇,做網劇的看不起短視頻,做短視頻的看不起直播⋯⋯結果,一次疫情把電影電視都打死了,你看現在多少大明星跑去拍視頻做直播?

自工業革命開始,人們已一直擔心被機器所取代,事實上,機器,到目前為止,只是把人類從重覆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我們有更多體力和時間,去做「人」應該做的事。

我們既然不會和汽車比速度,和超重機比力量,我們也不應和電腦比聰明、比快捷;要把電腦以至 AI 當成工具,處理我們不想處理的事,藉此空出我們腦袋的「處理能力」,去做我們人類最擅長,AI暫時仍未能取代的事情——創作。

為了好好培養上述的能力,我們需要一個「第二腦袋」。

AI可以取代人類嗎?(《Westworld》第三季劇照)

【讓愛發電寫作計畫・八】

第二腦袋是什麼?

不同的筆記達人、寫作導師,近年都提到差不多的概念,有人叫它做數碼腦袋(Digital Brain),有人形容它為人生操作系統 (LifeOS ),甚至近期我至愛的筆記軟件Obsidian的官方宣傳語,都是A Second Brain, For You, Forever. (一個永遠為你所用的第二腦袋)

大家千萬不要把第二腦袋想像得太過高大上,它不是《Westworld》裡的Host(仿生人),不是要製造一個複製人或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把你的思想備份,在世上製造多一個你出來。

建立第二個腦袋(Building a Second Brain)其實非常的簡單,不過是:

在你肉身的腦袋以外,建立一個可靠的系統,用以儲存、整理、消化資訊,最終產出優秀的創意。

來源:Building a Second Brain: The Illustrated Notes

第二腦袋可以是一疊實體的筆記本、可以是一個以至數個得心應手的軟件、可以是手機上自帶的Apps,也可以是以上的相加,因為它們都只是工具。用什麼工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系統

第二腦袋的四大功能

根據Building a Second Brain(簡稱BASB) 這網上課程的創辦人Tiago Forte所說,第二腦袋這系統的主要的功能是C.O.D.E:

收集(Collect)

不論是一篇精采的文章、網上一句與你產生共鳴的金句、一個得意的想法、老闆的一個工作指令、老婆提醒你下班要買的雜貨⋯⋯生活和工作上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立即記下,否則容易一閃即逝。

因此,第二腦袋的首要功能,是建立一個習慣——把任何有用(或你覺得將來有用)的資訊記錄下來、收集起來,千萬別太依賴自己的記性。可以用卡片或紙質筆記本, 可以用手機的To-do List,總之,哪樣方便用哪樣。

為了節省地方和日後存取,電子化的第二腦袋還是會比紙質筆記方便,個人推薦的軟件有:

  1. Drafts:因為我的記性實在太差,有時想到一個點子,打開手機,點開App,開新頁面⋯⋯後,點子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需要一個即開即用的紀錄工具,目前我用過最快的是Drafts。它每次打開都是新的頁面,無需特意開一條新筆記,而且自動把第一行變為筆記名稱,也會自動儲存。配合語音輸入法,即使在路上,也能馬上做筆記。還有其他優點,例如跨平台、免費、支援Apple Watch等。
  2. 手機自帶的備忘錄或Google Keep:速度比不上Drafts, 但勝在每部手機都有,不需特意安裝,學習也沒有難度。
  3. Evernote語音記事:若你是Evernote的用家,它的語音記事功能也挺方便的,缺點是日後要花時間把語音轉為文字。用蘋果手機的可以試試建立iOS的「捷徑」來加快新開Evernote筆記的速度,但我試用過,還是Drafts快一點。

抓取網頁的話,Evernote 或Notion的Web-Clipper都不錯,視乎你愛用哪一個。曾經用過Pocket,因為自己疏於整理,綱頁堆積如山,最終棄用。

喜歡嚐鮮的可以試試Mymind.com,它以AI輔助你去整理資訊,無須自己建立檔案夾或標籤,把任何資料(圖片、文字、網頁等)拉進去,它會自動分類,有點似Google Photo的玩法。

要找資料的話,輸入關鍵字即可,那怕是圖片,都可以用關鍵字搜它的內容,十分好玩,免費版提供100條資訊讓你試用。不過月費也不便宜,最低消費也要5.99美元一個月,值不值得就看你自己了。

整理(Organise) 、過濾(Distill)及表達(Express)

收集是很容易的,只要花一兩個星期,一定能找到以及建立最適用於自己身上的收集方法。

最難的是接下來的工作,要把收集回來的所有資訊,好好的分類、整理,再而消化、過濾,最後提煉成佳作,這個過程可以是經年累月的,也可能最後一無所得的⋯⋯

在上一個「個人知識管理」系列「卡片盒筆記法」裡,和大家分享過一種用「連結」及「以自己文字紀錄」為主軸的知識系統。(未看過的朋友可以由這裡開始:用了一輩子的筆記方法,竟然是錯的!

「卡片盒筆記法」其實與「第二腦袋」並不矛盾, 你完全可以用卡片法來處理你的「第二腦袋」。

然而,「卡片盒筆記法」比較擅長處理文字創作論文寫作等較為學術性、文字性的想法和資訊。

若你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遠不止於文字,而是包含各種的項目、方案、計劃,要求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或需與團隊合作的話,「卡片盒筆記法」未免力有不逮,因此,下一篇將會向大家推薦另一個系統,讓你的第二腦袋更為完整。


參考資料:

  1. How to Build a Second Brain - Tiago Forte Style — Keep Productive
  2. 活得更像人 不被未來世界淘汰的六大能力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