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故事消失了吗
刚读完萧乾的《北京城杂忆》。我去年读了点刘心武,都是八九十年代活跃的作家,现在除了现当代专业的学生,很少人读他们了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知名度很高,但是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接触的人就少了,其实中文系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伤痕文学”很重要的一位代表作家。不过以他为题来写毕业论文非常少,毕竟00年代之后没有热过,文学史上对这批八九十年代作家也只是一两句话,不在一流作家之列。相比这个时代那么多自媒体公号短视频综艺,人们大概是分不出时间来读他们。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这批作家的书占据了图书馆中国现当代文学大部分书架。虽然当时先锋文学,现代性后现代性那些很火,不过大多集中在小说创作理念和技法范畴,而散文随笔之类因为本来就是对人心性情的直接讲述,一直没有所谓热潮,平淡无奇,平淡是真,留下了很多过去那些年代的平实记录。
萧乾这本开篇是回忆老北京城的,其余都是一些回忆文章,谈到回忆,绕不开五六十年代。其实我是奔着他欧战记者的身份才找来看这本书的,没想到看到大多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到90年代的事情,这当中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不禁让人唏嘘。其实我看了很多作家在这块的笔墨,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笔法也不同。萧乾写得非常生动,但不煽情也不悲愤,就是当个平常事,经历了而已。不过我想,写作要发表的文章,作家都会拿捏分寸。我从其他作家写这段时也看到类似的笔调,这是大家反复权衡形成的风格巧合吧。
里面写三姐的一篇尤为让人印象深刻。三姐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学生,大三的时候因为骑自行车摔到脚,手术出错落下病根,学也没能读完,婚姻也高不成低不就,好在一直陪伴在他们一家,作为管家和助理,非常尽心尽责。三姐一生劳动节俭细致智慧的形象被萧乾一笔一画回忆出来,包括她的兴趣爱好,她的行为方式,她给家人的支持帮助,里面有非常多生动的细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家人,朋友,陪伴者。萧乾特别写到她的一句话:人活着,就不能吃闲饭。她既勤快,手又巧,不停地干。啊,这好像我的妈妈,外婆啊,她们都非常勤劳,日复一日规律地劳作,度过自己的人生,我过去觉得这是庸常乏味,但现在看,多么富有自律精神和生命力!我现在很珍视这样的状态。
读这样一本由回忆组成的书常常会停下来感慨。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新时代和过去翻天覆地,人不能总望着过去,就像我不能老去读八九十年代。可我就总是被人生况味的记录所吸引。所谓生命啊人生啊真谛啊,相对科学求真的现代潮流来说,文科生笔下个人化的记录可信度加权值常常被质疑,人的感性微妙之处无法量化,星星点点闪些微光微热,就当只渡有缘人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