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從 Medium 搬家到 Matters
2017 年 8 月我在 Medium 寫下第一篇關於區塊鏈的文章,是我讀完比特幣 9 頁白皮書的心得。
之後的半年,我在當兵的空閒之餘固定挪出時間,每週寫三篇關於區塊鏈的文章並分享到臉書社團。搭配演算法的推波助瀾,讓我在 Medium 上的追蹤者越來越多。包括第一場演講邀請、第一次出書邀請、兩年前走上付費訂閱制媒體,都跟 Medium 脫不了關係。
我感謝 Medium 這個寫作平台持續為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機會,而現在開始把文章搬到 Matters 倒不是因為 Medium 哪裡做不好了,而是發現 Matters 變得越來越好了。
不是因爲去中心化
對,我不是要講 Matters 可以備份到 IPFS 之類的「去中心化」功能,畢竟我已經下班了(不是)
是現在 Medium 暫時也沒有要倒閉的跡象,文章放在 Medium 或放在 IPFS 其實沒什麼差別,這是商業考量。此外,我的文章好像也從來沒有被政府下架的風險(不知道是否應該自我檢討),這是政治考量。所以,文章的存放地點是否去中心化,對我來說其實沒這麼有感。
讓我選擇搬家的主因不是 Medium 的推力,而是 Matters 的拉力。
一鍵搬家
這是主要因素,但是短期原因。沒有這個功能,要我手動搬 Medium 上的近百篇文章?(已離線)
最近認識了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套在這裡應該也適用。本來搬家的交易成本很高,例如要逐篇打開、複製、貼上、發佈,而且還要發佈挑選時間,不能一次像嘔吐般的全部噴出來。想到這裡都累了。
一鍵搬家降低打開、複製、貼上的交易成本,只剩下自己決定發佈時間,所以我就來了。
讚賞機制
這是次要因素,但是長期因素。雖然自己經營的是付費訂閱制媒體,也已經有固定的公開節奏,但依然每篇文章都在公開與付費牆之間抉擇。試問,寫完覺得得意洋洋的好文章應該要公開還是要會員限定?
公開是從創作的立場出發,會員限定是從混口飯吃的立場出發。雖然讚賞機制短期內還幫不太上忙,卻讓我看到未來總有一天可以不用掙扎的曙光。兩者搭配起來,讓我覺得 Matters 越來越好了,所以我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