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逸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逸洲
·
再亲密的家庭也要有边界感啊

我思考了许久,却也想不出一个代表家的物件。从18岁高考结束步入大学开始,我在四个不同的城市生活过。每次变更居住地,对我来说都像是一次生活的重新开始,丢弃各种不便携带之物,然后再网购一堆新的生活用品,这是更加经济划算的选择。这样下来,我身边的物件换了一波又一波,也便根本找不到什么物件能去代表家。

与我的相反,父母的生活处于一种长期稳定不便的状态,也保留下来许多旧物。可是离家许久的我,也很难去回忆起家里哪些老物件是特别的。索性就选择了门这样一个抽象但却有着蛮多含义的物件,作为家的代表。

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边界。

一个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工作,我所能拥有的,只是那么一个租下来的狭小房间,也唯有那一扇门,能成为界限,让我与讨厌的工作和世俗的烦恼隔离起来,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去做自己。

是的,拥有一个做自己的空间,便是我眼中家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我似乎很难与环境建立亲密感,也很难在外面的环境里放得开,真诚地展示自己。我需要一个家,需要一个可以不用去被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尽情活成自己最舒适模样的空间。

可是这好像很难办到。总是会有些不在乎边界感的人去闯入你的世界,就像此时此刻隔壁那对吵闹的情侣一样。

是不是国人的亲密关系中,就很缺少边界感这一要素呢?人们只意识到关上门,营造一个独属于一家人的世界,但好像往往忽视了,其实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一扇属于自己的门,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

父母辈的童年是艰难的,从小和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张炕上,他们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成年后的组建了家庭,他们也完全没有给彼此留下个人空间的概念。

记忆中父母的争吵,除了关于我的教育问题,便是边界感缺失导致的。比如我妈嫌我爸多花了钱,或者是嫌我爸晚归,又或者是乱翻我爸手机,以及对彼此亲戚的某些事情的不认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把两个人的彼此生活完全融合作为对关系的期待,没有矛盾才是奇怪的。就像我吐槽的隔壁那对情侣一样,两个人明明收入不错,却挤在一间憋憋屈屈的房间里,没有一点个人空间,再亲密的两人也都会有合不来的地方,三天两头就吵一架似乎并不奇怪。他们这种生活,换做是我,忍受不了一天。

而我与父母的矛盾,也来自于他们边界感的缺失。他们格外喜欢监督我学习,即便我特意在门上的玻璃上糊了纸,可是他们也会在角落里抠出一个缝隙来检查我有没有在学习的时候摸鱼。大学以前,我没有什么资格去购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总会被我妈打上没用、浪费钱的标签。在家里,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处在父母的监视之中,甚至就连用手机多聊几句天,都会被我妈认为是遇到了骗子。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到离家远的地方去,到他们监视不到的地方去。我受不了这种没有边界感的爱。

可能是物极必反吧。我最终成了一个极度在乎边界感的人,几乎没有人能敲开我的门,走进我的世界。年近30,至今母胎单身,我很难对恋爱提起兴趣,也很抗拒亲密关系。因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做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与其在因为对亲密关系中妥协退让的不满而争吵不休,不如享受一个人安然做自己的自在。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