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至此?——关于声援运动的后记总结
何以至此?——
2020年四月一日,改名声援雲五运动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周。当然在比这更突出的是,在同一时间,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趋势显然又加重了一些。
今天是声援雲五运动的第十四天,不出意外的话,也是当初约定的声援运动的最后一天。按照惯例,我会在这篇文章中作一个小小的总结,陈说一下这些天这个小小的黄色头像产生的影响、围绕这一头像产生的一系列风波、个人微小而值得敬佩的努力、以参与者为衡,对其他事件的发声与抨击等等。水面以上,是持各种主义的人的争论不休,水面以下,是静默的喧哗与联合。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两周内,无论是在豆瓣内还是豆瓣外,一方面,一些荒唐而又不齿的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而一方面,一些针对这些事情的宝贵声音正在被一双双大手毫不留情地排除出我们的视线外。而这种结果,很难不与过去三个月乃至从好几年前便一点一滴逐步铸成的某些机制和现象产生关联。甚至,当我们回到讨论雲五被豆瓣官方“追杀”这类只关乎个人命运的细节因素时,也没法忽略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和某些所谓的不可抗力因素。所以,我想稍稍费些口舌,在作总结的同时,走马观花地穿插一些对我们共同经历、感受和见证的东西,作一些乏善可陈的见解,不,或许算不上见解,只是回忆。这既是为了雲五,也为了我们,同时,更为了这新十年开场的前三个月。
很显然,若要细说起来,这场运动仅仅是疫情这一大背景下各类网络事件中的一个插曲,称不上引人注目,热度仅仅是在豆瓣这一平台上维持。参与人数可观但影响力并不算很大。说是一场小众的活动有过之而不见。但运动是否成功并不单单在于数量和热度,而是在于能否使身处其间的人感受到朝同一目标前进时在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产生的凝聚力。这么说来或许有点事后诸葛亮自我安慰之嫌,然而事实确是如此,运动一经发起便有大批友邻换上头像改好名字,开始是一些平时少有交集但常常在首页相见的友邻,后来便发展到了无数素不相识的豆友(这也成了我们寻找新朋友,发展新手足的契机),短短几天,首页上遍布目不暇接的黄色头像。尽管规模不大,但一开始便有如此众多的人参与,这足以给我们极大的鼓舞与信心,同时,这些鼓舞也相应地传递到了每一位参与者、每一个与雲五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的身上。而后,运动愈发壮大,而结果是,截止今天,雲五先生的账号依旧呈存活状态。对此,我不能不再次对诸位友邻说一声感谢。这一切,仅靠一个囿于居室的书生写的文章无法达成的,它是众人团结与联合的果实。
然而,若从预期效果来看,不能算说是成功。雲五的大号至今仍然不能现身于众人面前,有人依旧虎视眈眈,手指在举报键上摩挲着。不能否认这场运动的声势的确对审核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单从他们连续四次删掉声援帖就能看出),但不敢笃定是不是真的放过了雲五。是这几天忙于处理其他类型的帖子无暇兼顾,还是他们真的是在找只是暂时没找到?而豆瓣官方也仍未就此事作出任何有关回应。基于以上考量,我们仍不能贸然让雲五出来继续他之前的撰文事业。然而,我们无需为此而感到气馁,我们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满心欢喜促膝长谈。我想起前几天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看到的一句话,来自弗兰茨的内心想法,很适合用在这里(本来看书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但人类强大的联想力总是无处安放):他很清楚这种请愿运动帮不了犯人,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真的就能释放那些犯人,而是为了明白仍然有人无所畏惧。在这一方面,我们是结结实实地成功了的。只要我们在,雲五的账号就不会消失。
可能有人会问,何以至此。为什么我们要费心尽力地为一个几乎没什么交集的人(而且还是澳洲人)做一些对自己完全无好处的事。仅仅是因为他是外国人?仅仅是因为他之前是有着五千关注的大V,仅仅是因为他写的文要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好?要问真正的原因,只是人受天然的共情力驱使,忍不住对一些身处险境的人伸出援手,忍不住对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说不罢了,只是因为落到他身上的,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身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因此我换种说法。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处在相同的重压下,这重压每分每秒都在往下移动,因为某种恐惧,我们不得不低下头,弯下腰,蹲下身,蜷缩起来,一步步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以适应这重压的淫威。可有些人偏偏不想活在缝隙里,偏偏要站起身,直起腰,抬头挺胸,甚至举起双手往上顶一下,结果先我们一步尝到了痛楚,于是有人笑他傻,笑他横冲直撞,笑他太高调,但不这样又如何,趴下受死又比站着快活多少?相反,正是因为那些勇于抗争的人时不时这么一抬手往上撑了一下,才使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有了喘息空间。我在此说的不是雲五,是他们,是亮,是芬,是秋实,是泽华,是方方,是无数走上街头的年轻人,是来回接送医护人员的驾驶员,是奔波于病房的医务工作者们,是坚持深入一线向外界传达真相与悲楚的记者们,是敢于持续抗争为女性争取权益,为性少数者点亮一道道彩虹的善良的男男女女们,还有至今仍未为人所知的无数为正义发声的身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或许比起他们为我们做的事,雲五做的事简直不足其十万分之一,但我们为雲五做的事,本质上与我们为他们做的事是相同,无论是深夜吹响口哨,还是戴上写着“不能不明白”的口罩,无论是将头像换上某人生前的照片,还是无数次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复刻和传播某篇新闻,抑或仅仅将日记打包成册。这些,全部全部,都是同一种行为。
我举上述例子并不是为了旧事重提,这些事过去还不到一个月,说是旧事也太无耻了。也不是证明雲五有多么伟大多么优秀(伟大一词不适用于他,也不适用于上面所有人),相反,雲五其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澳洲华裔,长相清瘦,略带卷毛,喜欢熊本熊和日式料理。和他交谈后会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幽默风趣的人,待人和善有风度。而且毫不奉承地说,尽管身为澳洲公民,雲五的中文写作功底比大多数从小接受中文教育的人要好很多,能用最直白的文字写出最深奥的道理,充满逻辑与辨证,即使在对待一些敏感话题也能写的相当出彩,与现今流行的公众号体文章相比,不得不说是一股清流。优秀如他,做的事也一样值得敬佩
之前澳洲大火燃烧正盛的时候,见网上不少人为其祈祷,便撰文《一起拯救澳洲大火,你能做的事》,呼吁大家捐款,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他的契机。尽管他只是贴出了官方捐款渠道的链接,却被某些人认为不怀好意,因他澳洲公民的身份质疑其动机不纯,遭受的非议和不理解并不这场运动少。而同期的青年大院之流的热文却不得不让人反胃和深思。
疫情期间,他也是四处搜罗新闻,亲自整理了一份疫情时间表,详细程度不比专业记者的差。当然除此之外,他做的跟我们一样,关注国内新闻,和大家一起转发豆瓣上各类求助信息,为女性发声等等,事无巨细。正因为他和我们,和普通人如此相似,所以在他多次封禁时我才会感同身受地联想到自己,所以我才会觉得,帮他就是帮我自己,同样也是在帮同他一样的人。如果不能齐头并进,那我们就只能排队等死。
很久之前,在雲五之前,有一些人也在从事着同样的活动,不在国外,在国内,不在网络,在现实,只是因为指出了问题,便成了问题公民,帮助了弱势群体,便被指控为“害群之马”,从此面临牢狱之灾和警局喝茶。有时候我们离牢狱,只离一句话,一个朋友圈,一个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得亏雲五不是生在中国,若是这样,在他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就已被带走喝茶,幸好我不是雲五,我若是他,我定会因恐惧而白白浪费才华。所以这二者构成了当下最完美的组合:他发出了我们想发出但不敢发出的声音,同时,他很安全。而他,有我们的支持。
最后,我要说的是,今天,只是对雲五这个个人的声援运动结束了,或者说,只是取消了“运动”这一形式而已。即使,不用特地戴一样的头像,不用相似的名字,针对不公正不平等的抗议,针对受到压迫之人的声援也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不只是对别人,也对将来的自己。因为我们早已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独。
#改名声援雲五# #抗议无端封禁#
ps:也许有人认为上述种种行为只是一种自我感动,但是在不付出生命、财产和个人信息等代价的前提,这是最低限度,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抗争手法。与此相当,来自不理解人群的污名化不可避免,或者任何形式的运动,即使理由再为正当,口号再为正当,被污名化的例子十有八九。但坚持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只有有人乐于倾听,只要有人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