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約|地心探險

慢活森谷
·
·
IPFS
·
危險!危險!危險! 切勿輕舉妄動! 要有經驗者,帶充足裝備同行! 洞內漆黑,濕滑,有竪井,有水池,有蝙蝠。空氣不流通。有迷路風險。有倒塌危險。

緣起

香港雖然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是除了山海資源之外,其實原來曾經出產不少礦物,當中以馬鞍山鐵礦的規模最大,年產近二十噸鐵礦石出口到日本。
高峰期曾經有近七千人聚居在馬鞍山礦場一帶,提供勞動力。
不過因為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導致需求下降,加上後來成本上升,所以就關閉了。

我十幾年前在網上看過一些圖片,知道礦洞內部仍然保存良好,已經躍躍欲試。
不過當年經驗尚淺,而且不如現在般有影片拍得一清二楚,所以一直把這個地方列作探險級的殿堂,只在心裡膜拜。
最近友人提起,他曾經跟隨朋友入內探險,雖然崎嶇危險,但是我們的資歷是可以應付的,於是火速擇日起行。

洞口

礦洞入口

從馬路緩緩起步,順便跟的友人約略講解馬鞍山礦場的歷史往事,及附近一帶的風土人情。
這個240洞口,已經來了好幾次,依然不能順利到達,要來回折騰一兩回。
我們到達洞口的時間不算太早,為免引起騷動,所以匆匆踏上欄柵造成的鐵梯,爬進洞內

海拔 240 米的礦洞外牆擁有長方形的水泥結構,設有兩個圓形開口用以設置通風設備。在日鐵礦業派遣的地質學家及礦業工程師的協助下,原本的露天採礦慢慢轉變為地下採礦,鐵礦的生產量大幅提升。礦洞是為了進行地下採礦而挖掘的第一批隧道之一。即使礦洞內的機械器材在礦場關閉後已全部移走,礦洞入口的外牆架構仍保持完整,標誌著昔日採礦工業的輝煌 。此遺跡證明該時期採礦技術有著顯著進步,因此對馬鞍山的採礦歷史來說至為重要 。
反向觀看洞口

第一層240

在外面不知窺看了多少回,終於有機會從裡面,透過窄窄的石縫,反觀外面的大千世界。室外的光線充足,不過入面確是一個無底黑洞。
如果沒有電筒頭燈的照耀,就算在洞口,能見到也不過二十米。

加上電筒的照射,才只能勉強看到洞口

初探洞穴,步步為營
既要留意頭頂會否撞到岩石,有沒有蝙蝠聚居,又要小心腳下會否出現垂直竪井,同時又要注意濕滑地面
所以開頭一段幾十米的大直路,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
然後都到達一個馬鞍山鐵礦場工業遺產保育 ,一邊是240岩層的通道,另一邊就是一條近四十五度的下坡道。
看到斜道,心情有點激動期待已久的坑道探索,正式開展,向著今次的目標144岩層進發。

240岩層的分岔口
馬鞍山鐵礦的地下採礦於 1953 年開始,採礦方式為層段回採法。礦體從垂直方向劃分為多個層段,再在同一個層段以水平方向將礦體劃分為多個立方體,由上而下進行開採。 馬鞍山鐵礦的隧道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的層段﹕第一段為海拔 240 米至 192 米,第二段為 192 米至 152 米,及第三段為 152 米至 110 米。每一個主要層段再劃分為多個回採工作面,高度大約為七至八米 。 在主層段和次層段之間會開設通道,原礦經由溜槽運送至較低的層段,直至到達位於 110 米的運礦隧道。原礦由電子動力火車從隧道運送至選礦廠進行提煉,在提高鐵礦純度之後出口日本。

第二層192

整個下坡通道的斜度一致,闊約兩米,高度亦是約兩米。
地面舖滿碎石,感覺就走在波子上面,所以要小心控制步履,否則就會一直下滑
試過踏不穩步履,跌倒了,爬起身時,如果掌握不好重心,就會隨即跣下
雖然前人設置了繩索,從高處引導到192岩層。
不過我從來不主張使用他人設置的繩索,因為難以保證它的維護程度,所以我會儘量靠自己的力量和技術,扶著旁邊的岩壁,一步一驚心地潛行

隆抓著繩索下降

幸好靠近旁邊有約半米的路徑,沒有碎石,只有濕滑的泥土。
大家就用自己有信心的方法,徐徐下降。
接近192岩層平台,我發現岩頂上有一團黑影
漸行漸近,這一團黑影慢慢幻化成數十隻,緊緊靠在一起倒吊在石縫的蝙蝠群落
牠們的體型偏小,只有半個巴掌大,似乎正在補眠,沒有甚麼動靜。
我提醒同行友人別騷擾牠們,然後就離開這群小可愛了。

可愛的小群落

下降了十多分鐘,終於抵達192岩層。
這岩層的通道,一直有股暖氣湧出
取出相機拍照,鏡頭就馬上霧化
跟下坡道的清涼通爽相比,隱隱透出一點神秘可怕的感覺
我們本來就不打算探索這一層,加上剛巧有另一行十人的團隊剛剛抵達,我們稍事休息就離開。

暖氣湧出的192岩層

第三層144

這一段下坡道跟前段沒有兩樣,唯獨是輔助繩索不見蹤影
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又是十多分鐘的時間,終於來到我們的目標,144岩層。
這裡是下坡道的盡頭,有兩邊通道可走。
不過,馬上就被一輛礦車底座吸引,所以就走到左邊的通道。

礦車底座

礦車外面是一個大水池,深不見底,但是水質非常通透
有人會畏懼池中不知有何生物,避之則吉;有人會被那神秘的池水吸引,想一探箇中奥秘。
我們只是顧慮外面偏低的溫度,今天不是濕身的好日子。
水池的另一邊,甚至可以拍攝出倒影

深不見底的水池

可惜就在我們拍攝期間,另一團人又紛紛擾擾地趕至。
從他們粗豪的對話當中,得知他們是工程作業人員。
可惜在這個幽閉空間,我們實在難以忍受這轟轟隆隆的話語,只好退避三舍,走到右邊的通道。

簡陋的空間,間中以木樁支撐

難為昔日礦工如何忍受地底機器運作,以至火虊爆破的聲浪,必定難受千倍。
這邊通道看似沒甚麽看頭,牆壁上有幾顆粗碩的釘子,後來得知是用來承托床板的。
可以想像當年礦工在不見天日的地底,每分每刻也在用力挖掘,搬抬
呼吸著混濁而佈滿塵埃的空氣
即使筋疲力竭也只能繼續在幽閉的空間歇息
地上亦有一個破爛膠箱,看似很多個獨立容器,上面有一排排的按鈕
據說是火藥的引爆裝置,而這個裝置在這一層亦不只一個。

窺看

這邊的盡頭是一間房間,有一道僅容一人橫身通過的窗戶,通往另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個大水池,應該又是一個注滿水的竪井,然後望到對面又有一個窗戶。

另一房間的竪井

我們沒有再探,就回到剛才聚滿人的通道,已經回復寂靜
越過一道窄巷,遠處傳來瀑布聲响
在這個黑暗的迷宮,縱是淙淙流水,也會變得蕩氣迴腸
原來𥚃面有一條斜道,水流不斷向下流動,水力不算猛,要在上面走過也不難。
跨過這條地下小溪,進入對面的洞穴,地上堆滿空空的啤酒樽
不知道這裡,會否是辛勞的礦工們的偷閒加油站

偷閒加油站

根據網上影片,沿著這條水道,就能下降到110岩層。
這個斜度,這股濕度,這般溫度,加上知道要涉及腰水深而行,我們今次是沒有打算從此路進。

海拔 110 米礦洞入口的外牆竣工於一九六三年,該入口建於山邊一個凹陷處,兩邊各有一堵向前方延伸、大約四米高的瓦礫磚牆,磚牆以仿造的接連線模仿混凝土塊砌圬工 (ashlar masonry)。入口為一個以混凝土磚砌成的拱形牆垣,並以仿造的接連線描繪拱石。礦洞入口昔日離海岸只有二百米,非常接近選礦廠 ,因此使採礦工序變得簡單,省卻不少運輸時間,繼而減省運輸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

迷宫探索

走出洞穴,繼續沿通道前進。此後就有很多很多的分岔路
第一個路口,再遇那班喧鬧的人,避之則吉。
一不留神,路旁就有竪井及水池,隨時一瀉千里,所以每步都要小心睇路。

路旁隨時有竪井及水池

第二個路口,隱約見到有一兩層通道後,又有一件大型金屬,橫亙路中央,於是大家都轉入這條通道。
由於開始轉彎,我們沒有地圖,山洞入面亦不可能有GPS,而兩旁亦不時有小路可以往上鑽或往下探,大家也緊張起來
因為未有準備進行長時間探索,所以我們堅持不走小路,不上不落,不多轉彎,原路出入,以免困在這個漆黑迷宮之中
原來那個金屬物件是一輛運送鐵礦的車斗,旁邊又是一個竪井,應該又會通往110岩層

鐵礦的車斗

原路退回第一個路口,目標是尋找曾經到訪的爆炸品倉庫。
遍尋不獲,反而其中一個房間,原來又可以看到我們最先探索的石屎床。
可見洞穴內四通八達,又容易迷失方向

漆黑迷宮

爆炸品倉庫

我們正納悶為何找不著那個倉庫,於是先退回最初抵達這岩層的通道所在,又遇到另一組三人行。
一位西人跟兩位黃皮膚的,我們跟他們也是以英語溝通。
他們似乎並不太熟知整體路線,一路詢問110出口是否真的困難及水淹。
通常遇到這類不停質疑的路人,我都只能將所知資料傾囊相授,實在無力再循循善誘

繼續往前走

記得倉庫的路並不迂迴曲折,於是我們又再重新出發,一個路口,兩個路口。
噢!鬼掩眼,原來第二個路口還可以繼續往前走。
無窮無盡的分岔口,我們都守著原則,不多拐一個彎,原路退出
終於走到一個廳堂,又有一條又長又深入的通道,地上甚至有鐵道軌跡

軌道痕跡

暖暖的氣體湧上,令人透不過氣,牆邊同時刻上110坑道的字眼,似乎這裡才是前往110岩層的正式通道。

110坑道

這不是我們的茶,所以就逕自前往盡頭的房間,我們的目的地,爆炸品倉庫。

爆炸品倉庫

跟網上圖片相比,似乎很多物件也消失了,損毀了
實在不明白,人們千辛萬苦探訪這個空間,是甚麼驅使他們要作出破壞呢?
不過亦有人在一個房間的層架上,放上一本到訪簽到簿,讓大家在不破壞的情況下,留下印記。

隆查看簽到簿

除了一塊殘缺的告示牌,沒有看到太多爆炸相關痕跡留下。
由於感到悶熱及空氣稀缺,而且目標達成,所以就決定撤退

退

不知誰人留下的記號

回到通道,三人組還在仔細記錄,別過他們,我們就沿斜道慢慢上攀。
理論上短短一百米的爬升,對我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
可能是碎石和濕滑的關係,走來竟有點點吃力,就在192岩層再作休息。
不過暖氣仍然在此源源不絕放送,我們亦不作久留,再跟那群蝙蝠擦身而過,踏上240岩層。

坑道內的小小記錄

留在洞穴中,不察覺時間的流逝,原來已經遊走了三個小時。
這次探險,終於從黑暗中走向光明
現實的我們,究竟路途還有多遙遠呢?

鞍山探索館

時間尚早,看過礦坑遺址,帶同再到鞍山探索館,希望讓他瞭解更多有關的歷史
可惜展覽館因為疫情而關閉,反而隔壁的咖啡館依舊營業。
我路過多次之後,竟然是在這個狀況之下,有機會品嚐礦石曲奇餅腐乳饅頭
坐在館外的草地上,面對馬鞍山,曬著太陽,呷著咖啡,吃著小吃,悠悠地將所知的鞍山物語,一一細訴

咖啡館內的模擬牌板
恩光堂的建立見證了基督教在一九五零年代的傳教歷史。國共內戰之後,基督教傳教士被迫離開中國內地,轉而到別的地方去傳教。那段時期,美國信義會教會在豫中的差會被指派前往馬鞍山,促進了基督教在香港的發展。基督教信義會和天主教方濟會這兩個宗教組織在社區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們提供了社會、教育和醫療援助,和心靈上的支持。教堂亦為鄰里提供主要聚會場所。作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修復計劃的一部分,建築群中的三間舊建築已重新修復完畢,自二零一五年開始轉變為以宣揚馬鞍山鐵礦歷史及生態旅遊為主的營地。

選礦廠

閒適過後,打道回府。
走著那條沉悶的馬路,總想找點點新意,於是抄了一條小徑,竟然就發現了四五座破爛的建築物
回家翻查資料,原來那兒是靠近碼頭的選礦廠遺址。
所以每次走上馬鞍山,總會有多一點點發現,總會有多一點點回憶

選礦廠遺址
選礦廠包括碎礦部、磨礦部、選礦部及附屬的辦公室、礦粉堆的水泥結構、運輸軌道的架空結構及儲水池。這些遺跡現今全部棄置。選礦廠是馬鞍山礦場最重要的技術革新之一。選礦廠建立以後,鐵礦的數量和純度都提升了不少,馬鞍山鐵礦場的發展亦因此達至高峰。即使選礦廠在礦場關閉後遭受破壞,剩餘的殘骸仍可顯示馬鞍山鐵礦場在其黃金時代引入的選礦技術十分先進 。這是日本和香港在 1950 年代合資開礦的良好示範 並向一般民眾展現香港礦業的輝煌過去。

後記

回家翻查資料,意外地發現馬鞍山鐵礦場工業遺產保育 這個網站,有很多相關資料,所以亦引用一部分在文章中間。這是一個中文大學的研究,希望探討如何保育馬鞍山鐵礦場遺產。雖然現在城規會已經批准了部份發展,很多地方又會變成地盤,樓盤,但是這份文件也不失為一個記錄,留存後世。故此,特意為這份文件留下一個ISCN記錄及永久的足印


輕輕拍手五下將會鼓勵我努力去發表更多的圖文!成為貓奴讚賞公民,贊助主子每月的罐罐,讓貓奴可以更專心創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