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的自由課:數位年代,為自己設計隱私安全網

昨晚,我去參加了 Matters Lab 的一場群眾募資線上講座──「天眼時代,個人數據與隱私保護全教程」。
當晚的活動透過線上會議 Zoom 來舉行(為什麼這個時間點、這個議題,仍使用 Zoom,可以請 Matters 的朋友聊聊),chatroom 裡都是因大環境因素無法實體聚會的香港與中國網友。但螢幕這一端,台北的參與者聚集在北車附近的共享空間,有點嚴肅又帶點慵懶地躺在懶骨頭沙發上。
這是一場滿滿乾貨、講求實務實戰的講座。講者 Johnson 是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的執委,長年推動資訊安全與人權,當晚的投影片寸土寸金,每頁都被各種能夠立即上手的工具資源,塞好塞滿。
當晚活動最重擊人的一句,是講者在分享完各種加密服務(email、通訊軟體、視訊會議…),教你如何自保時,默默補了的那一句:
「確實這些工具都需要翻牆才能使用。」
聽在生活在不需要翻牆的台灣人耳裡,頓時無語。
整場講座,Johnson 不談理論、不談 concept,只談我們具體可以怎麼保護自己,有種希望快點把「戰術」傳授出去,讓大家立刻武裝好自己的急迫。這就是香港現在的窒息感嗎?在台北的我無法驗證,只能自溺腦補。
你在怕誰?
先說結論,坦白說,講座的內容跟我原先預期的,是有出入的。
我來這場,原本期待能夠聽到,作為消費者與網路使用者,在面對如 Facebook 或 Google 等科技公司時,如何保護自己的數據跟個資不遭濫用;但講者所設定的「對抗對象」,卻是「公權力」 ── 香港政府、港警,以及中共政權。這導致講者把許多「保護自由」的信心,放到 Google 這類私人大公司身上。
講者不斷講到,Google 是間大公司,有資源、有相對設計完善的防禦機制,能夠幫使用者過濾不懷好意的「惡意侵入」。其中一個自保的手法,是當你收到任何附件時,不要急著直接在通訊軟體或 Email 中打開,而是先上傳到 Google Drive,在雲端上操作,讓 Google Drive 掃描安全性,避免直接感染電腦。
講者又提,當使用者授權給 Google 更高的安全設定,Google 便有更高權限能夠對你的資料,進行更深入的掃毒防禦。聽到這,我當下納悶,那我們如何確保像 Google 這樣的服務供應商,不會濫用我們的資料?這是法律問題,也是信任問題。
但回到講座的脈絡,站在講者身處的環境來看,他們首要有戒心的對象,顯上 Google 怎麼排也排不上前幾名。面對公權力的威脅,法律或信任皆蕩然無存。
這也讓我意識到,不同時空背景、不同生活情境下,我們對於需要被保護的「網路足跡」跟「個資」,定義居然能夠這麼不同;而需要的保護目的、手段強度,也完全不同。這算是種因生活體驗不同而生的數位差異嗎?
不同的自由課
這個不同,當然其來有自。
昨夜 Q&A ,Matters 創辦人張潔平分享了作為媒體人,在險惡的採訪環境下,她是如何幫自己設計了一套小心翼翼的 SOP,不透露行蹤、有任何想說的話一定開地球,避免遭人截圖惡意使用。
聽的當下我心想,這麼戰戰兢兢,真辛苦呀,真的需要如此謹慎嗎?但接著,我想到前幾天《民視》節目「新聞觀測站」專訪媒體人出身的台灣文化部長李永得,其中的一段對話。
李永得回憶年輕時跑新聞,曾獲准進入中國採訪,當時台灣的媒體團隊,提出了幾點「不」,不接受地陪、不接受吃飯招待、不過問內容…。他們每跑一個點,都選擇在離飯店好幾個街區外的路上,隨手攔計程車,而不是搭飯店門口排隊等待的車輛。這麼麻煩,如此謹慎,築起一條條保護網,為的就是降低被監控、被干預、被介入的風險。
早年,甩開地陪就可以、甩開警察就可以,數位年代,要甩的東西越來越多,虛擬的縫隙,都是眼線。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理,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回歸到個人,不管是不是街頭抗爭者,我們要如何透過更細膩的數位手法,在日常生活中,填補這些虛擬縫隙?
設計你的安全範圍
你需要多大的安全?你需要保護什麼?透過以下四個簡單提問,講者昨晚邀請大家一起構思自己的「安全網」:
- 列張清單,你正在使用哪些數位工具?你的資料都存放在哪裡?
哪些雲端服務、多少社群平台跟軟體、哪幾個電子載具、哪些 hosting site? - 排序資料的重要程度:哪些需要集中保護?我要保護什麼資料?
- 誰可能竊取你的資料?會用什麼方式獲取?
- 上述的情況,有多少程度會發生?而我,以及我的夥伴,願意付出多大的麻煩與代價,去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根據 Johnson 的研究,超過 90% 的數位攻擊,發生在「遠端備份」跟「電子裝置」上。前者常見的有遠距盜取用戶密碼、手機密碼跟寄至 Email 的驗證碼,或駭進服務供應商;後者則是透過釣魚網站、Email、訊息或開啟來歷不明的應用程式,讓裝置直接被植入惡意程式。
講座上 Johnson 分享不少基本自保的方法,以下列舉最基本的:
防範惡意程式
- 使用正版軟體
- 定期更新作業系統跟 Apps
- 電腦裝設防毒軟體,手機可使用 Lookout 這個工具
防範釣魚網站
- 核實來信者身份
- 不要共用 USB
- 開啟附件時,先移動到 Google Drive 進行掃描,在雲端開啟,切勿直接下載
- 只透過正式途徑下載 Apps,例如 AppStore, Google Play Store
- 觀察網址,使用 HTTPS 的網站
密碼安全
- 使用至少 16 位以上密碼
- 不同帳戶切勿使用同一組密碼
- 使用密碼管理工具管理密碼,例如 1Password, KeepPass XC
密碼這邊,講者幫我們打破了一個小迷思。以往,我們以為多個符號組成的密碼,就比較安全,但在實務上,反而造成使用者難以記住。密碼安不安全,在於長度,越長的密碼,因為所需破解的組合多,越花時間,也因此越難。Johnson 給了一個頗為實用的小撇步:
選中文四個字,轉為英文拼音。
其他保護資料的方法,還包含:
- 使用雙重認證,但切記不要用容易被攔截的 SMS 或 Email 接收驗證碼;可使用 Google Authenticator 代為服務
- 使用端對端加密,例如加密 Email 服務(Protonmail, Thunderbird)、加密通訊軟體(Signal)、加密視訊會議(FaceTime, BlueJeans, Google Meet)
上述的每一個方法、每一道繁瑣的工,積累起來,都是在讓保護殼變得更厚實,就像早年那些媒體人,每多繞遠一條路,就是在築一道防護網,幫自己爭取多一點時間。
與時間賽跑
就在講座的隔天一早,手機傳來黎智英被捕的快訊,消息塞滿 Facebook 河道。一張來自《誌 hk. feature 》的照片蹦出,畫面上大批港警湧入香港壹傳媒大樓。該貼文寫道:
「《誌》收到《蘋果日報》的內部通知。勸上班中的員工即時折返。有《蘋果日報》員工在途中見到即時新聞,大批軍裝進入壹傳媒大樓,在途中折返。《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向內部發出通知:『各位同事,請大家緊守崗位,今日所有新聞照常出街。公司已安排律師。謝謝大家。』」
回憶昨晚講座的主軸 ──「我們這個時代的自由課」,講者準備的素材、設定的實戰方向、張潔平身為媒體人的壓力,真實感瞬間爆表、完全合情合理。只是在台灣的我,不是直接的 TA,就算同樣追求自由,我們面臨的存亡感跟急迫性,還是有明顯的時差。
時差也許帶來抽象的距離感,但物理上的距離,一點也不遠,就在台灣隔壁而已。
我們從未想過這一兩年香港的天翻地覆,我也從未想過,幾年前還在爭論 Facebook 或 Google 等科技巨擘如何侵蝕我們的數位隱私,如今在一場談論隱私與網路足跡的場合,這些爭議暫時被擱置,因為,更大的侵犯,來自政府。
*想了解更多講者 Johnson 當晚的內容(包含簡報),歡迎來訊詢問,或洽 Matters 團隊。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