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日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刀下有情,畫裡藏愛──傳承客家文化的黃紫環

日光
·
·

自古以來,融合了繪畫的精緻線條,與刀刻的粗獷風格的木刻版畫,一直保存了大量的歷代藝術,諸如書籍插畫、畫蹟畫譜、考證名物、宗教運用、年畫、遊戲紙牌等,都有版畫的藝術痕跡相隨。

在台灣,在客家文化的領域裡,就有這麼一位默默耕耘的藝術家黃紫環,以異於常人的決心和毅力,用各種藝術媒材見證並傳承客家文化。

200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紫岫工坊」是黃紫環多年來的心血結晶,工坊以客家文化為主體,用藍衫、服飾、食具、包包、生活用品、及各種藝術品重新詮釋客家文化,而她本人更是多才多藝,擅長油畫、水彩、雕刻,以及她學藝最久的「木刻版畫」。

「台灣的少數民族裡,各族原住民有自己的圖騰、門楣木刻,視覺符號非常強烈,但客家人卻沒有自己的識別證,很多客家文化都在流失當中。」這也是黃紫環急欲彌補的遺憾,她致力將客家文化拉進社區、接近民眾,不僅在社區大學裡任教,也在富田國小教木刻版畫,企盼由此讓客家文化落地生根,再度枝繁葉茂。

在諸多技藝中,黃紫環的木刻版畫特別出色,投入時間已超過13年。今年(2004年)43歲的黃紫環出身於屏東縣麟洛鄉,當時家中已有6個兒子、1個女兒,原來的家庭只好將她過繼給黃家當養女,給了她一段晦暗的青少年時期。

16歲就外出工作討生活,25歲結婚之後,在內埔開店刻印章、替人畫人像,直到29歲學習版畫創作後,才改變了她的一生。

因緣際會,黃紫環得到名藝術家陳國展的指導,開始學起版畫來,她回憶第一次製作版畫,靈感全無,還為此三天三夜睡不著覺,沒想到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第一張創作「前程」就獲得了屏縣美術展第三名。

先後隨木刻名師方向、陳其茂教授習畫,創作生涯佳作不斷,在北美展、高美展、省美展、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展頻頻獲獎,作品更於日本、大陸等地展出,聯展多次,個展三次。

作品鮮少用到顏色的黃紫環,對黑白兩色情有獨鍾,她說:「我喜歡黑到白之間的感覺,那種一刀一線的明快感,」她的創作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記錄客家村落的建築物、人文風景,如客家村的敬字亭、客家文物館,一為她內心想法的投射,例如「祖母的甕」看似平常的大甕,是兒時存糧用的食具之一,代表著有糧食有希望。這類的作品經常意境深遠,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啟迪。

黃紫環對於客家文化的斷層十分憂心,深覺現代客家人和傳統的客家文化母體之門的距離愈來愈大。她努力要連結過去與現代,曾計畫替高屏六堆地區的每個客家村落設計代表的圖騰,結合村落的人文、農產特色,例如萬巒鄉就可以用「豬腳」代表等,種植蓮霧的地區,就刻出「蓮霧」的版畫做代表。

今年(2004年)更致力於客家人獨有的藍衫的推廣,由她自行設計藍衫草稿,再交由裁縫師傅製作,並有其他手工日用品,如萬用包包,其手工縫製的精密度,比起機械製作的成品毫不遜色。

黃紫環也藉由教學與客家文化活動,能將藍衫服飾融入日常生活中,替客家人的藍衫闢出新天地。黃紫環用教學的微簿收入,獨力支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而她的「紫岫工坊」更是一個重要的開始,要讓未來的路愈走愈廣,為客家文化再造一片天。 (本文原載於客家雲網站)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