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月记录
周四
上海书展半日游。
看到好几个人要买《叫魂》。店员说库存不够了。
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不让卖。
北京的出版社主色调红,上海的出版社主色调蓝,跟复旦配色一样。北、上各占一边,中间是巴蜀(四川出版),这地理位置分配还挺有意思的。
最好的位置(神龛)给了红色主题出版,毫不例外。
有很多大部头画册和艺术书,以后赚钱了来买本刘香成吧,哈哈哈,680一册。
港台书非常贵,看中荣格的精装《红书》,200一本,国内网上七八十一本。润出去,会成为看不起书阶层,只能到图书馆看书。所以“考上上大”也是有好处的,比“复旦”压力小,反而接触到更多东西。如果身外之物都不重要的话,当然生活成本越低越好咯。同理,在国内也有它的好处。在国外读4年书,我都不一定知道米沃什。当然,也不需要花时间了解张维为。
很多人忙着盖章,和2010年逛世博会时的我一样,幻觉之一。拍照的人不多。
好多直播间。
作者/译者签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幻觉之二。
一个孩子说想看奥巴马,父亲不让看。幸好我从小基本没人管我看啥,其实大多数时候,外人都是在胡说八道,他们凭啥干涉我们的阅读选择思想选择呢?所以要经济独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莫挨老子。
碰到的每个编辑水平都不如我。
建筑还是很好看的,好像开始了一种发pyq风格。
钱难挣。早上四川出版的教授就是在说场面话,胡说八道。字写的还行。
从9点半逛到下午2点,四个半小时后,感觉意志力下降了,要开始剁手党了,脑子也不转了。遂出来了,真的要看还是要来几次的,一次不够。
我喜欢凑到外国人、讲北京话的人、编辑、书评人附近,听他们讲话。并且合适的时候还凑上去说两句。也许我这样的人也适合文化旅游,e人标配了。
最值的是在上海三联书店,花41买了《朋霍费尔的人生智慧》,遇见了橡树出版,感恩。
周六
在家里和老人聊天,突然想着有机会可以尝试“音乐疗愈”,或者“绘画疗愈”“美食疗愈”“阅读疗愈”“视觉疗愈(摄影、影像、电影、剧、短视频、vr等)”。
如何让财富(中年人)/时间(年轻人)/个体(老人),实现最大的价值?是我现在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之前在思考自由、爱和信仰相关的问题。也在思考“幻觉”,生活处处是幻觉,而我们乐此不疲。也许,人失去了幻觉就没办法生活,失去幻觉的人会真正地疯掉。“看清生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清幻觉是生活的必需品”。“自我”也许是消费主义兴起以来最大的幻觉之一(20世纪最大的幻觉是意识形态)。佛教是对的,“无我”。基督教也是对的,把人对自我的注意力引向“上帝”。很深刻的一个道理。
我并不愿意用“照顾”这个词,因为其实她也在照顾我,启发我,带我回到我很久没有忆起的场景中,加深了我对“家”的体认。
最重要的是,诚实地生活,珍惜生活,诚实地面对自己。
多关注一些“永恒性”的大问题,培养一些静下心来能玩的爱好,对老后/病残生活极有好处。
周日
在外婆的朋友圈里看到她之前同事的动态,不禁心生感动。那位大姐好像之前生了一场大病,近年来信了佛,到处游览名山大川,也读书、听书,和同学老友聚会,心态很好。大约十五年前,她是国企的干部,天天操心钱啊,女儿出国啥的。人的变化真的很大。
褪去世俗名利的光环,有些人反而活出了纯粹,活出了自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人诚不欺我。
外婆坐上轮椅之后,终于达到了“活在当下”的状态——今天不记得昨天的事。
其实挺好的。
谁说我是在照看外婆呢,是她在教我啊。
今天又放了一上午的歌,想当音乐dj,和人随意聊聊音乐。与心相通。
上帝可能是个“关窗开门”怪,所以我得承认,我沉迷于“跨界”,比如把书推荐给不看书的人,把上海城市行走推荐给外地人,让 “富人”知道可以把钱和时间花到哪儿。
周二
今天的世界,大家带着各自的视角、观念,各自的恐惧和期待,各自的过去、伤痛和骄傲,生活、交谈、合作。
带有类似想象的人,可能因为财富的差异,生活方式不同;
财富状况类似的人,可能因为观念的差异,生活方式不同。
自由和富足是一种心态,有些富人心态上比穷人还穷。
租个房子,我几乎被所有身边的人说了一通,有的人说租金太高了,我被忽悠了;有的人说租金太低了,找个好的房子。。。只有一个人跟我说,价格正常啊,踏踏实实住着。他们都是出于善意,却说出了如此截然不同的话。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看了《孤注一掷》,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命题作文拍成这样,还挺反讽的吗?略略略。
人生何处无诈骗。
最高级的诈骗,骗的你五体投地、心甘情愿、无法割舍。比如信仰、婚姻、家庭、爱国、教育、工作、道德、文艺。。。
不过得知了在泰国跨境抓捕教会的新闻,就呃。。。
有个坚定的内核很重要,别人骂你、踩你、扁你,轻飘飘吹过去就好了。
从小喜欢《红楼梦》,=从小家境不错,重视文化教养。至于读出个什么水平,重要吗,哈哈哈。从小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忍尘埃”印象特别深刻,=从小有灵性,天分好。至于还了解过禅宗的什么,重要吗,哈哈哈。说的就是我,文化人那点可怜的自矜。
Mbti在国内的语境下完全被玩坏了,一帮缺乏自我认知的人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势,论证弱点的合法性,维持那点可怜的骄傲。
周三
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过好生活,所以我是反知识的,信息罗列、知识点,我不爱看,喜欢看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心理、哲理、认知,关注育儿、养老、沟通等领域。
最重要的是保持有趣,过得幸福。这是一种能力。
其实灵修类的书最打动我的,就是看的时候感到幸福,作者不是冷冰冰地讲知识,也不是卖弄聪明,而是爱,那种文字间溢出的爱、包容、理解,特别打动我。让我忍不住想读下去,一本又一本地读。现在国内的孩子太缺乏这样的阅读体验了。好不容易读个书都是竞争、攀比、强制。类型文学多是猎奇式的阅读。没有爱的滋养。那我们为什么要存在,世界为何而存在呢。
所以不要揣测国外的哲学家为啥终身不婚,人家从小就在基督教世界里,接受爱的教育,我们是啥也没有,靠婚姻绑架你,给你一个爱的幻觉,其实还是啥也没有。人家有爱有性有情人,比你幸福得多,比如著作等身的奥古斯丁。
周六
去天一阁转了一圈,500年前的藏书楼,虽然孩童多喧闹,然内心百感交集。
生育不会困住真正厉害的女性,但身体会。生育之后,可能会有一些身体问题。
周日
跟朋友出去吃了个饭,听到好多故事,突然觉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找个地方哭。
明天开始锻炼吧,跑跑步,怎么样。
行动力要强:躺不平就行动起来,行动起来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屏蔽力钝感力很重要,不要进行无谓地比较(比如他爸是厅级干部,你爸是泥瓦匠)。
建立适合自己的圈层,不要攀比(社会地位、父母、财富等)。
要有起码的沟通能力,一个孤立的不在人群中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不要在社交场合诉苦,说自己的不如意。多提供利他价值。
不要觉得不能通向婚姻的恋爱都是毫无意义的,谈着谈着你会有收获。不论是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都值得珍惜。
男人不管单不单身,都想得到更多的异性资源,不负责的男人就是跟你玩玩,你可以玩玩,但感情是不受控制的,大概率纯情的你会把自己玩进去,慎重。女人!脆弱的生物!你无法像男人一样清醒地贪婪地玩弄感情!远离男人只会让你更渴望他们,你需要和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本质上你们互相需要,互相幻想。希望你保持终身浪漫。
挑起两性之间的蔑视和仇恨是最没有必要的(本质上和民族/民粹主义一样,是弱智者的游戏),丰富对人性的理解,打破两性对彼此的幻想,活出独立的丰富的自我,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周一
外婆跟我说,十岁左右的时候去家附近的戏院看越剧,老早就爬到窗口看,喜欢看那些海报。我想起晚年的外婆很喜欢的大幅照片。毛尖在随笔里说小时候在开明街的电影院,逃票看电影。00后花着大几千,穿越城市看演唱会,或在城里的livehouse体验迷醉梦幻。每一代人的故事表面不同,背后却是大同小异的。我们都被文艺理想欺骗过,骗着骗着就长大了,有多少人会问: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真相。
周二
山东人的务实、世俗、目标性强、按图索骥,让我对儒学和所谓的礼仪之邦失望透顶。或许这不是儒学的错?一部分来自现实利弊,一部分出自价值选择。
就像国际关系一样,少部分是价值共同体,大多数是利益捆绑。
读胡桑《始于一次分神》的自序《大海,全是水,仍然把雨承受下来》,想到自己和天一阁的精神联系?天一阁的认同建立是如何实现的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天一阁于我,和地坛之于史铁生就差不多了。
周三
最厉害的人都是使七分力的,关键时候才使全力。比如真正擅长数学的天才,平时都考中上,避免同学嫉妒,关键的时候才考满分。学到了。平时主打轻松、磨刀,关键时候才亮剑。
不受教育的人,上(受过教育的)人的当;受教育的人,上识字的当、印刷品的当,只许人民受一种教育,像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围城》)
真正的富裕,不是有很多数字意义上的钱,而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是真正的懂文化。真正的富裕是享受富裕带来的文化,而不是天天非常辛苦,吃着垃圾食品,看着精神垃圾,感受垃圾情绪。富裕还包括富裕的内涵。(比如成庆。当然,我是文化保守派)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富足,富足感。这来自一种长期的富裕和修养。比如外公。
周四
出租屋换空调。读朋霍费尔《狱中书简》,非常精彩,许多处可比较中国国情。
周五
带室友游览了江湾校区,自行车撞到摔倒了,没受伤。
晚上在one way street吃德餐:披萨、薯条、肉串。
周日
“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7)
看了一下新学期的本科生课表,给自己排了一张。
周一
“你们要努力进入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
这句话很适合贴在文图综合书库内的狭窄楼梯边。
新学期的第一次课,吴格老师,智慧的老者。
晚上拍了张照片,云层占画面的大部分,云层的缝隙漏出万道金光,楼房显得低矮。想配个文案:the city of God
周二
旁听李天纲《中国宗教的田野研究》。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上海——
在外滩源发现中国基督教;徐家汇-天主教
小桃园清真寺、福佑路-上海伊斯兰教
玉佛寺-人间佛教
城隍庙-道教
嘉定孔庙、崇明岛孔庙-儒教
佘山-上海,一座充满神圣性的城市
被李老师说的田野研究打动,当天下午就去了九江路的圣三一堂,教堂周二不开放,去一楼的教堂书店看了下,花60买了一本和合本的《圣经》,其他值得买的书似乎不多。不过书店整体的氛围很不错,宽敞亮堂,让人心生喜乐。
第二次课去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气象博物馆参观了一遍,大教堂三点半就关门了没去,徐家汇这一带可以走的文化景点还是蛮多的。
把上海深入研究好了,“以上海为方法”,从广义的地方文献出发,其实可以做很多城市研究
把空间分析、历史分析、社会分析、宗教分析、文本分析等等,多层面多层次的东西都结合起来看,结合文化旅游,应该很有意思。现在大家生活富裕了,都想出去玩玩看看,但除了美食和美景,文化上的体认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以几个国家/城市为主题,做一些相关文本材料的“目录”。比如“柏林”“捷克”
周三
下午听张新颖的《中国新诗》,他念了一节课熊秉明的诗。很有文人气质的老师。
熊是熊庆来之子,解放前去法国公派留学,转到雕塑,建国后三十年都在法国,没有回国。平时靠教外国学生中文为生,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写成了小诗。张新颖读了好多首他的诗,也有自况的意味在里面吧。
他的文章是真的不错,《九个人》《沈从文的前/后半生》等等。在经世书局看了他的《读书这么好的事》,一本小书,想偷懒的时候打打鸡血不错。
周四
《文字学》好难啊,第一次见到郭永秉。
周五
早8听朱晓红老师的《基督教哲学》。朱说她是杭州大学的本硕,本来是做晚期希腊和早期基督教的,才知道浙大的基督教研究也很棒。
下午听傅新毅《中国佛教史》,讲的一般,纯知识讲授,还是成庆讲的好。课上人很多,我一半时间在跟班里同学聊天,她夸我如何如何。人都是彼此羡慕,她们羡慕我看书多,我其实也很彷徨,羡慕别人有稳定工作,羡慕他们钱多,有更多的选择,有专业知识技能。珍惜当下的一切吧,没啥可羡慕的,想读书就去读,想赚钱就赚,年轻就是一切的资本。汪涌豪说他愿意放下拥有的一切,回到年轻时的自己,我是信的。所以年轻人,珍惜现有的一切吧,你们是富有的。
周六
三周共读《朋霍费尔的人生智慧》完结撒花啦,好开心。对我来说,泛读已经够广了,现在主要是细读、精读、慢读、重读,让书里的文字持续地滋养我。
领到了橡树的优惠券,虽然比较贵可能不会买,但也很开心。
周日
9点12分,在菜鸟驿站关门的前一刻,提货了沉甸甸的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三卷本。蒙神悦纳了。
周一
早上7点半在文图门口看到葛兆光、戴燕夫妇并排走过文图,去光华楼。真好,泪目。我辈有何资格不努力啊。
在南区食堂吃了鸡汤小馄饨,好吃。
贾鉴也看了上海社科院教授金大陆的文革日常史研究文章。他真是啥都看啊。评价:“拾垃圾者是历史学家的最高形象。”
下午跟室友一起,听了蒋昌建的课,他讲了一些对时政新闻的分析,其实还不错,可以跟他学学讲话。
会读书的人是不管好书坏书,都能从中读出它的好处;
会讲话的人是不管懂不懂,都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开始新的共读:巴刻《寻求引导》。
10月共读是《基督教要义》第四卷。
好多基督教研究者都去过加拿大维真学院访学,巴刻是那里的系统神学教授,应该是个很厉害的神学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