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習慣紅利
標題類別從這篇開始改為【閱讀足跡】,因為我在書寫上更傾向自己的感受,甚至會欣賞紙材、作者語氣…這些與深度知識不著邊的話語。對我而言,從拿起書開始我就在"逛"書本的全部感受了。所以後來想想,其實我是將自己的分享風格定位在「逛知識」,而不是炸知識阿~
YT:如何透過培養習慣改變人生|《習慣紅利》解讀
作者提供整本書的概要,閱讀過這本書的人很容易知道作者所介紹的一些重點。不過這是屬於很大綱的介紹方式,不熟悉的人可以藉由書本更細節的說明以及提供的案例來更清楚其定義。
習慣紅利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即聯想到之前非常熱門的《原子習慣》,但我還未讀過那本書。
因此,我試著搜尋過其他人的心得分享,似乎跟這本書的重點也是滿相近的。
不過我猜作者更多的是提供個人經驗上的感悟。
我不得不說看者本書就像在跟作者聊天一樣,然後時不時的迸出讓我畫線的句子。當我看完後,就像聊完了一場場具有內省力的談話內容,忽然間就好像一切都講完了,如同好友跟你分享他那深刻的經驗後,我們就放下這些嚴肅的對談,稍後就準備去吃點垃圾食物。
嗯…就是這樣的感受讓我拖了幾天才開始回復些許動力,差點迷失在這本書的滿足之中。
也許這正是作者在其中提到的,一旦幻想完成某事後,就直接失去動了。
因為頭腦以為「已經完成了」。
分享一些不錯片段內容:
『破窗效應』- 改變習慣的第一步應該是隔絕壞習慣的提示。
我們總以為應提升自制力去做該做的事,作者則告訴讀者養成習慣最一開始的重點不在於"去做",而是"去避開"。我個人在這方面確實有些體悟,那是某幾次工作幾乎要來不及時,無意識學會"隔絕"來使自己專注和投入,不知不覺這也成了我的做事信念或原則了。(但我並沒運用在習慣的養成)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曾說:「我們不是從經驗中學到東西,而是從經驗的回顧中學到東西。」換言之,沒有回饋的經驗,有可能都是在重複做一樣的事,得到的也只能是同樣的結果。
"結果"是你完成某事的獎勵,而不是能力的證明。它是不變的、是被定案的。
"回饋"是事物帶給我們在經歷中得到的價值。它是可以調適的、是可以進化的。我不是把一年活成三百大十五天,而是活成了三百六十五次。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當然,這是為了"改善"的前提,因為也有一種觀點「量變可以造成質變」。不過在一本哲理書裡,我們都明白書本提及的領域範圍,不必過於苛求說法必須在任何領域都得適用。每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都可以還原成一個好的問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是很有意思的挑戰!關於養成習慣需要多久時間,目前最有學術根據的說法是平均需要六十六天;簡易的習價需要十八天,困難的習慣則需要兩百五十四天,怎麼看都不是短短一兩天的事。
我忘記是不是這本書提到,還是別的書…有些習慣養成幾乎是幾秒內的事情。
例如,你正做一件事情,突然其來重大的意外降臨,於是你每次見到同樣的事情就會"習慣"得先避開。因此,"新習慣"出現的速度也可能是取決於"情緒變化"的大小。
即便看了超級有養分的書籍後,書本最後小節提到"別把問題丟給未來的自己",仍然是我必須一直提醒自己的部分,因為我幾乎每天都在做這種事情呢(苦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