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現場考古隊,暨遠行鬧鈴
回台北的第一週,我注意到復興南路上一排矮房,被圍成待拆的廢墟,還未拆的不知是休息或抵抗的註解。
我以為這種變化我已經看得夠多了,但沒想到在這個連假看見大興土木的南港、又換了店家的店面,還是被嚇了一跳,可在我認知的店家的前面,還有朋友認知的店家,我追尋的只是記憶裡的一個岩層,只能橫向跟經歷過這個時空記憶的人交談,否則怎樣都像長輩無聊的往事。
大家還記得 45 嗎?
連假開始的週五晚上,我鼓起勇氣去挑戰。新店開在水源市場旁,店裡比之前熱鬧許多,燈火明亮,廚房空間也大出許多。
可音樂不再從架高的的瞭望台放出,歌從藍調爵士變成美式流行歌曲,螢幕裡不是電影是新聞台,討論著蚵仔麵線一碗20元事件(旁邊的小女生還認真地跟朋友討論著那家店就在他家附近,麵線裡沒什麼蚵仔),木板平滑得沒有任何一絲腐朽。
也沒什麼不好,其實,這裡就是一個新紀元,反正我帶到 45 過的人事物,現在都在新的位置上,而我們不斷討論著從前只是為了安全感,拼湊記憶是為了把朦朧的輪廓描黑,繼續抵抗遺忘作業。
這樣也好,就好,
讓我也能流往下一個漂泊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