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不变的家
提到我的家,我脑袋中冒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一层不变。那是当初为了我上小学,父母买的学区房。而我在那里住了差不多二十年,直到毕业外出工作才离开,但我的父母依旧住在那里。那些年里,经历过房价的上涨,许多邻居买了新房子,卖了旧房子,早就搬走。我家是为数不多留下的几户。我的父母也曾商量过许多次换个房子,但除了高三时在学校附近租过一年房子外,便再没有动过。
虽说住了那么多年,但对于我的家,我好像并没有什么感情。
那是九十年代的房子,所以结构比较奇怪,卧室面积很大,而卫生间、厨房、客厅面积都很小。这就让房间的布局显得很别扭。卧室成为家庭成员活动的主要场所,看电视、吃饭都是在卧室进行。而洗澡、做饭等活动的空间被压缩,很不方便。
我的父母完全没有审美,也不在乎生活的便利性。我家至今还用着他们结婚时买的那个很丑陋的红色衣柜、破旧的沙发和木头床。客厅的沙发则是小学时一个亲戚因为要开小饭桌,家里需要腾空间,放在我家的,一放便放了那么多年。东北的冬天很冷,每次洗手都觉得手快要被冻僵。可只有我总是在嫌弃,我的爸妈完全不觉得难受,也根本不肯去改造能提供热水的水管。
我的爸妈有着严重的拖延症。很多事情他们答应过许多次,可是却一次也没能办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爸妈承诺说我期末考试考双百就买电脑,可是后来我真考了双百,他们却并没有履行承诺。小时候看《交换空间》,很羡慕里面漂亮的家具,也很想改造自己的家,那时我想让我爸妈给我买个衣柜,可是眨眼间十几年过去了,我依旧没有自己的衣柜,两个轮子不好用的旧行李箱,成为了这些年多出来的衣服的归处。
家里另一点让我不舒服的是边界感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完全没有界限,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翻东西,做的事情也毫无隐私。我在家时,看视频是要戴耳机的,因为并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偷听我到底在看什么。而童年时期许多次父母之间的争吵,究其原因也都是这种边界感的缺失。我妈会随便翻我爸手机,会仔细询问我爸手里钱的去处,会因为给亲戚花钱之类的问题和我爸生气,然后陷入漫长的冷战,成为我童年心理阴影的一部分。
其实单从家庭背景来看,我家在这个北方小城市处于不好不坏的水平。我的父母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是真正靠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人,他们靠着学习从农村考到城市并被分配工作,靠着自己的努力定居买房,成为城市人,并在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下生下了我这个唯一的女儿。可是他们的人生却也就停留于此了,从此一成不变。
无可否认,他们是爱我的。他们把一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我身上。在许多同龄人还在担忧饮食问题时,我从小就过着顿顿吃很多肉的日子。作为女孩子我没怎么做过家务,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一两百一节课的补习班是我初高中的日常。
而相反,他们在自己的身上极少投入。今天的我总是在羡慕他们经历了那样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在惋惜,他们却什么机会都没抓住。他们从同龄人中最优秀的学霸成为了混得最普通的人。小时候我妈总劝我学特长,说有特长,上了大学参加演出很风光,但我毫无兴趣,问我妈,感兴趣为什么自己不去学?她说她那把年纪学了没用。可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也才30几岁而已呀,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不过,我好像也没有资格说太多。
从前,我常常想,长大了一定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样。我想要拥有自己设计的漂亮房子买好多他们认为不实用的东西用来收藏,我想要做有趣的工作而不是像他们那样过上平淡无聊的一生。
可是最终,我好像还是成为了和他们相似的人。
我在外地工作租房住,没人再嫌我搞装饰乱花钱了,可是我只觉得太麻烦,根本提不起布置房间的兴趣。我也和他们一样有着严重的拖延症,许多事情心中想做,但却仅仅停留在计划,总是嫌麻烦不动手。我似乎也并不具备去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勇气。我嫌他们是”做题家“,但在教育内卷的时代,我既没有享受到学历带来的优势,也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综合能力。我似乎也在失去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被困在人生的困境里出不来。
我好像有些理解了我的父母。好像人长大了,对许多事情就失去了热情,所以拖延,退却,不敢尝试。而许多人,抵抗虚无感的方式,是把精力转移在孩子身上。这似乎是个很可怕的循环。
我不想踏入他们的循环,但我也并未能找到破局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