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法洛威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定義?生涯規劃與「機會成本」、「沉沒成本」有何關聯?

法洛威
·
·

「機會成本」定義?生涯規劃與「機會成本」的關聯?

投資學上的機會成本是指個人或企業,在制定投資策略時,衡量各種投資方案,事前投入的成本與投資所得相抵後,被捨棄的方案中價值最高的那一個。

舉例來說,當某企業共有3個投資方案可供選擇,其中方案A可獲利100萬元、方案B可獲利200萬元、方案C可獲利150萬元。

在該企業有限的資源情況下,A、B及C投資方案僅能選擇其中之一時,一般企業都會選擇最高獲利的投資方案B來進行,而放棄A與C投資方案,此時被放棄的方案C,因為價值150萬高於方案A的可獲利金額100萬,在本案例中投資方案C就是該企業的機會成本。

以個人來說,某職場新鮮人就職時,有台積電、聯發科及司法官等3個職缺可供選擇。預計在台積電工作任職30年,總所得為1億元;聯發科任職30年,總所得為1.5億元;擔任司法官30年所得為8000萬元。在追求「work-life balance」的原則下,該職場新鮮人決定選擇司法官的工作,放棄的台積電及聯發科等2個選項,而因為聯發科所得1.5億元高於台積電1億元,因此本按例的機會成本為「聯發科」。

「機會成本」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呼應「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這句老生常談。人生的每一次選擇總會捨棄掉一些其他機會,一個人當下的狀態只是無數個選擇下所產生的結果,而並非是終點!

在制定生涯規畫決策時,每個人應將人生特定階段的重要目標排列,例如學業、工作、家庭、健康及財富,取出人生階段當下最重要的首要目標,例如財富,那麼包括學業、工作等其他項目都可視為守護自身財富的機會成本,然而人生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而非100公尺短跑,不同階段的人生目標都有可能會隨心智、年齡發展而有所不同,進行滾動式的目標管理,才能確保航行方向正確。

「沉沒成本」定義?生涯規劃與「沉沒成本」關係為何?

沉沒成本是指個人或企業在執行目標的時候,已經耗費的時間、人力、物力的成本,而這樣的成本對於最終是否達成目的已無相關的關聯。

法洛威身旁的朋友為例,朋友A曾嚮往在國稅局單位工作,但財稅行政的國家考試競爭非常激烈,朋友A歷經2次國考失敗後,在第3年放棄全職考生身分去尋找一個在銀行兼職的工作,後來逐漸地喜歡在銀行上班的工作環境,但在身旁家人的鼓捧公務員身分及不甘心前2年的努力白費的心態下,又多持續考了3年,最後因為長期半工半讀壓力過大,讓朋友A在年輕時即有地中海禿頭的問題。

當朋友A透過兼職的身分在銀行工作的環境中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感更勝於成為公務員時,此時A的目標已由考上「公務員」轉換為「在銀行工作」,前2年努力考試在時間的耗費縱然可惜,但因為當下的目標已變為「在銀行工作」,因此前2年的耗費就是單純的沉沒成本。最後在自尊心作祟及家人的鼓吹下,又讓沉沒成本多增加3年並讓自己的壓力造成的雄性禿提早到來。

年輕要探索、中年要累積 、老年要守成

不論是機會成本或沉沒成本,法洛威認為生涯規劃要把握人生3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趁年輕時要多加探索,藉由年輕時有的體力及行動力,多去參加社團及各項活動,藉由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來擴充自身見聞及可能的人脈。當邁入35歲以後,切記任何的工作或職場選擇首重「累積性」,累積性是指在工作中關於經驗、技術的累積,因為唯有依靠累積性,中年的職場工作者才能不輕易被年輕員工取代,而面臨中年失業等問題(當然前提是該產業具有競爭性)。最後,當超過55歲時,職場的經驗及人脈應該已累積到一定程度,這時應該對未來退休生活展開規劃,協助自己展開新的步伐。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