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鄉野裡的小花
寫在前面:
很久之前看到伯軒@陳伯軒 的文章提到這一朵黃色小野花,但他不知道名字叫甚麼,只覺得很美又可愛。當時看到那篇文時,內心有個想法,就是想找機會好好寫一下這朵可愛的小黃花,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愛拍那些花花草草,也常常會在文章上放它們的照片;但突然想到還沒替這朵小黃花寫文章過;畢竟這朵小黃花,從我還是孩子時,就常常會在鄉野間看到,一直到現在仍如此。於是某天和春天的約會時,它突然帶給我的靈感。
三月底的某天早晨,因確診,病了一個禮拜的我,開心地像孩子般踏出戶外,想彌補與大自然欠下的春天約會。當時,優雅的春光慢條斯理地從七里香錯落的葉縫中,灑下一道又一道的金色光束,並照亮大地下的那一朵又一朵的小野花。
微風這時跑過來湊熱鬧,似乎想看看這一小朵一小朵的小黃花,躲在七里香樹下在述說著什麼可愛的秘密。
春光,燦爛;微風、浪漫;金色、溫柔;落葉、優雅;在那一瞬間,所有美好的名詞全都一股腦兒塞進我腦袋中那個小宇宙世界,只因著那在春日微風中舞動的藥用植物──兔兒菜,那可愛的小小黃色身軀,感動了我。
那時候,我似乎領悟了蔣勳老師之前在臉專上寫的那一段話:「所謂『禪』,還至本處,也就是那一朵花,領悟了,就微笑,不用多言,別無罣礙。」
當下的我就這樣靜靜地看著那朵小黃花在微風下舞動著。等微風停歇後,我進屋拿手機出來,想把這樣的「禪意」拍下來紀念著。
***
鄉野的小花,雖然不如溫室裡細心栽培、調節溫度的花卉,那樣優美動人。溫室裡的花卉,培育後往往送去市場拍賣,便可成為一朵又一朵人們手中傳達心意和祝賀的花束;甚至成為人類競價拍售賞玩的藝術商品,更甚的則是哄抬價格炒作起來。
那一朵朵鮮艷美麗的花,如中國古代后宮妃嬪們,被華麗服飾、雕梁畫棟、繁雜禮儀囚禁瞭心中的靈魂,而沒了自己的風華。而生長在鄉野的小花,卻多了一股任性活潑、肆意妄為,不受框架束縛的生命力。它們不為誰開花、不為誰生長、不為誰凋謝。
它們只是依著自然法則,想開花就開花、想落葉就落葉,沒有過多的條條框框和禮教規範,一定要打造成怎樣的形狀和枝條。
那時,我便想起了凡間的一些俗事、一些人們。寫文、藝術創作和待人處事何嘗不是如此。條條框框太多,一切便顯得矯揉造作,即便擁有了美名、聲量和錢財;但總顯得有些距離感,少了點人味和獨特的風格,彷彿這一切都是被設定好的。就像AI,只要一直餵養你想給它的東西,它就照著那樣設定好的劇本走,是不會錯的。好像這樣就可以飛黃騰達,可以走上金字塔頂端,成為人人稱羨的成功人士。
有時候,看著一個個活生生擁有獨特生命力的人們,紛紛都朝著這社會規範的所謂成功的框架前進時,就覺得好可惜。因為,那樣就跟被程式設定好的機器人沒什麼兩樣。世界的科技技術、知識內容不斷推陳出新、汰舊換新;而人類的靈魂卻因此被囚禁在科技和資本主義體制的框架下。
也許,直到地球快要滅絕的那一天,人類心中的靈魂,才會被喚起,那──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意義。
最後補充說一下:
我並不討厭AI的發明,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驚喜又有趣的東西,有時候反而帶給我更多的靈感。但我不喜歡藝術作品或文章變得太多條條框框、太多規範,就是應該怎樣做怎樣呈現,才是好的藝術作品,要不然就是不入流之類的話。在演藝廳當志工時,常常會看到、聽到一些關於藝術作品、表演文化、甚至文學作品的一些評論。
因為規範太多,不就限制了身為人獨特的專屬風格嗎?反而把活生生的人塑造成AI,沒了自己的創意和獨特性。就好像有些人認為,古典音樂就是要高雅神聖的、不容侵犯的;而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也就給人距離感(以前讀大學時,就因為這樣我都不太愛說自己喜歡古典音樂,每次都被人用奇怪的眼光看,要不然就是被說跟我們不同世界的)。
但其實,我是那種會邊挖鼻屎邊聽古典音樂的人,有時候更喜歡聽加入電音的古典音樂,因為我很喜歡那種節奏很強的音樂(所以有些抖音的洗腦歌我很愛聽);更會希望能把不容親近的藝術作品親民化,讓大家都接受更棒!畢竟藝術表演、文學創作那些在台灣已經屬於很小的圈子裡,更希望能親民化一點,讓大家不會每次都覺得:啊,我不懂你的世界啦。然後留下受傷的我在那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有時候,因某種類型的東西這樣做會出名、或者成功時。看到大家一窩蜂朝著那樣的風格前進時,就覺得,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啊,何必要跟著規範走,才能被專業認同呢?這也是我之所愛上禪繞畫的原因,它沒有設限、沒有對錯,跟著自己的心走。
那時候看到瓦力在臉專上寫了一篇給粉絲的鼓勵話語,很有感觸,自己也被他的文章給鼓勵到。所以看到瓦力那篇文章,想起那天看到的小野花,於是有感而發私底下就寫了幾段話,後來就修改成現在這篇文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