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流傳,迷因的詩/嘗試寫了一首去中心化長詩
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期間我完成了一首長詩:hash(ABCD)_古亭_Tezos
「鏈上駐村」的核心當然是區塊鏈,然而背後畢竟牽涉到複雜的智慧型合約,不熟悉相關技術的創作者僅能自行透過二級市場來鑄造作品——寫到這裡先暫停一下,容我簡短解釋幾個相關的專有名詞。
- 二級市場:交易NFT的中心化平台,部分平台會提供上架功能,讓不熟悉區塊鏈技術的創作者也能將作品鑄造成NFT。
- 公鏈:數據透明、任何人皆能查看的區塊鏈,其中還分為主鏈跟側鏈等等。這次計畫總共使用到:Cardano、Binance、Polygon、Solana、Ethereum、Arbitrum、Tezos七條公鏈。
- metadata:NFT乘載的圖檔/音樂/文字,通常被視為作品本體,多存放於IPFS、Arweave等分散式儲存網路上。
- 梅克爾樹(Merkle tree;hash tree):也譯為雜湊樹,一種樹形數據結構,為區塊鏈技術的基本組成,通常以「hash(x)」的方式標示雜湊值。
從泥板、獸皮、紙張到網路,人類始終在尋找便於流傳且能夠長久保存文本的媒材,如今區塊鏈與NFT的出現,似乎給了我們一種「永久」的希望,同時卻容易陷入兩個難題:第一是假如metadata遺失,NFT會失去乘載的內容;第二是一旦使用的區塊鏈停止出塊,NFT將會停止流傳甚至消逝。
這次的計畫中,我完成了七首以台北捷運站命名的短詩,並透過二級市場將它們鑄造至對應的區塊鏈上成為NFT,接著以仿梅克爾樹的方式層層堆疊成一首長詩,期望能透過多鏈相互堆疊的方式,盡可能克服上述的兩個難題:就算其中有幾條公鏈死亡或是metadata遺失,這首詩的NFT依然能(殘缺地)存在。
對照圖片可能更好解釋:最下層是〈hash(A)_台大醫院_Cardano〉、〈hash(B)_台北101/世貿_Binance〉、〈hash(C)_龍山寺_Polygon〉、〈hash(D)_忠孝敦化_Solana〉四首詩被鑄造至二級市場時的截圖;第二層合併下層四首詩的截圖,並補上〈hash(AB)_忠孝新生_Ethereum〉、〈hash(CD)_劍潭_Arbitrum〉兩首詩,再上架至二級市場;最上層則合併前述行為的截圖,最後補上〈hash(ABCD)_古亭_Tezos〉,上架至這次與藝術村合作的二級市場akaSwap。刻意截圖保留二級市場的UI,是為了讓這次的計畫不只是一首詩,也是張視覺作品,同時在未來做個見證:多年後會有幾個平台仍然存在?誰出人意表地成為龍頭?甚至可能全軍覆沒?
另外,我嘗試在詩中嵌入了諸多(網路)迷因:骷髏小喇叭手、杰哥、飛天麥可、瑞克搖(Rick Astley - Never Gonna Give You Up)……等等。今日攻佔版面的迷因大多是「網路迷因/哏圖」,不過迷因(meme)這個詞早在1976年由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最初的定義是:「文化中被認為會經由非遺傳的方式,尤其指透過模仿,來傳遞下去的一項元素。」不只是網路世界,我們身邊始終充斥著迷因,「詩」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一首詩之所以能夠被流傳並且成為迷因,多數情況是其中幾句容易被傳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雨ニモマケズ/風ニモマケズ」、「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另一個情況則是我們認為這是一首「好/有價值的」詩,因而不斷去抄寫模仿(當然,以上兩個原因時常並存)。如果原因是前者,那麼句子本身就是迷因;然而如果是後者,那麼迷因更精確來說是被我們所認同的那個「好/價值」:可能是象徵、知性、潛意識、直覺、開拓、顛覆、反抗……等等。
我針對這點逆向操作,嵌入與台北相關或是當代常見的(網路)迷因,試圖造成流行(網路迷因)與永恆(區塊鏈)的矛盾(甚至偷偷在詩中引用自己的舊作,將其偽裝成另一個迷因)。這首詩可能會因為區塊鏈技術而長久存在,未來如果有幸持續被討論,讀者將無法迴避詩中的迷因,屆時迷因可能成為這首詩的「好/價值」,進入倒果為因的狀態。
最後感謝台北國際藝術村以及顧問豆泥提供這次駐村機會。鏈上駐村的全數作品將由藝術村收購典藏,並在「TAV藝術採集計畫」展出,11/18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頂樓花園有開幕派對,歡迎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