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以及中國大陸的不均
作者在本書中用了“資本”這個概念來指代“財富”,即所有的非人力資產,如不動產、金融資產、機械設備、專利等等。作者在本書中指出,稅務資料反應出的不均大於家庭調查且往往更為可靠。相比於國民所得的分配不均,國民財富的分配不均要更為嚴重。歐洲國家財富佔有量頂端10%的群體在19世紀越擁有了80-85%的財富,在20世紀初則達到了90%,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後降至60-70%,21世紀後則來到70%左右並繼續上升。資本與每年國民所得之間的比重,在19世紀曾高達700%,如今則多在400%-600%之間。
從所得來看,2010年前後頂端10%佔所得的比重,在歐洲是35%,在美國則是50%。資本所得占國民所得的比重在19世紀為35-40%,在20世紀中期為20-25%,在21世紀初又升回25-30%。但資本所得的分配卻比勞務所得要更為不均,勞務所得的頂端10%者只佔總勞務所得25%-30%,而資本所得的頂端10%則佔資本所得的50%以上。更重要的是,當前資本大多為私有,可以繼承和贈與。資本報酬率(r)當前在4-5%左右,且規模越大則報酬率越高,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g)多在1-1.5%。這意味著資本增值的速度,將遠高於產出和薪資的成長。貧富不均將因此加劇。
作者認為要抑制貧富不均的擴大,不能再依靠戰爭、通脹之類的手段,而是應該要促進區域合作,促進財富資訊透明,並對資本存量課征累進稅。單一國家的個別政策,恐將難以起作用。
本書主要關注稅務資料較為完備公開的法、英、美、徳等國。有關中國大陸的近期貧富不均狀況,作者另有一篇論文(1):中國大陸的貧富不均主要是在1980-2006年間急劇擴大,2006年後趨於穩定,但2011-2015年的數據因為資料缺失是按此前5年的一些因素推估。頂端10%群體2015年在中國大陸佔有67%的財富和41%的所得,對比台灣是62%和32%-38%之間(2),美國是72%和46%,法國是50%和33%。
閱讀本書確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意志力,正文有500多頁,內容龐雜又瑣碎,結構上有一些重疊。很多讀者讀完第一章後就收工,其實我個人感覺比較精彩的內容反而在中後部分,還是推薦大家一讀。作者的新書《資本與意識形態》已經出了英文版,其中有關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內容將更多且更為核心,中文版已確定無法在大陸出版,將僅有台版與港版。大家可以期待。
(1)Piketty, T., Yang, L., & Zucman, G. (2019). 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15.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7), 2469-96.
(2)連賢明, 曾中信, 楊子霆, 韓幸紋, & 羅光達. (2021). 臺灣財富分配 2004–2014: 以個人財產登錄資料推估. 經濟論文叢刊 (Taiwan Economic Review), 49:1 (2021), 7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