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單與一些摘錄
今年快到尾端,盤點一下今年的讀物,因大多都是去圖書館借書的緣故,所以書單一目了然,默默算起來也讀了五十多本書,今年很喜歡看跟女權/女性、歷史相關的書,也把一些高中讀的經典文學又再次翻開,以下列出一部份。
【和女性有關】
可能因為房思琪、可能因為我就是女性、可能因為切身相關、可能因為突然發現自己不甚了解,七本書,每一本都精彩。
《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一部女性主義宣言》 / 傑莎.克里斯賓
《我不是孵蛋器 : 憤而提筆的懷孕日記》 / 宋赫娜
《女神自助餐》 / 劉芷妤
《外面的世界》 / 劉梓潔
《海邊的房間》 / 黃麗群
《比霧更深的地方》 / 張惠菁
《越過她的肩,看見戀人》/ 唯川惠
尤其想說的是 劉芷妤的《女神自助餐》每一篇都切中要點,閱讀的當下有種心酸的感覺,這發生在我的周圍,裡面的對白也可能是你我經歷過的,但大多的時候我們不願反擊,或是忘記了該反擊而視為理所當然。而《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則像是一個破題、一個提點,喜歡被作者搧巴掌的感覺,讓我才意識到我的想法可能有多父權多壓抑。以下佳句。
#「當女性主義成為一種消費行為。」 #「將女性主義簡化得像迪士尼樂園一般輕柔可愛。」 #「我看了許多女作家寫的書以及女導演的電影,他們向觀眾展現女性角色具有價值的方法,是讓作品中所有男性角色都愛上她。即使女主角身心受創很深、個性很難搞,…男性角色們還是會眾星拱月,表達他們的心意,…只要等她「準備好」,然後深情款款地望著她。」 #「我們的敘事,展現了我們重視的價值。而那些談愛情、談自我培力、談成功的傳統女性主義敘事所顯露的是,我們仍然期待透過男性賜與我們價值…」 #「體脂肪式階級、年齡式階級、雙眼間距式階級…她一邊想著一邊無法原諒自己,她高中就讀過西蒙波娃,大學曾經加入女性詩社,現在每周四下午還有三學分的通識課再對大學生講性別…她才終於發現最大的壓迫不是不懂得追求平等,而是懂了後卻還是不能自外於這些競爭遊戲,在每一個細項裡都身不由己地去追求五星好評,而最可笑的大概是,就連「讀過西蒙波娃」也是某個評分標準裡的一環。」
【人生感慨類】
其實看了許多這類的書,但最終想推薦這三本,三本各有本事。
《群島》 / 胡晴舫
《做工的人》 / 林立青
《三十歲的反擊》 / 孫元平
《群島》的長篇小說,讓我驚嘆胡晴舫的說故事能力,之前都是看散文,而把《群島》將她在散文中的犀利變到長篇小說之中,敘事方式也很有趣,有點破窗的在跟讀者對話但又帶著我們快速進入劇情。《三十歲的反擊》看得很無力,像是一場煙火急閃而過,說了我們這代人對於世界的困頓與面對網路快速變化之中的無所適從。
#「網路不再是實體世界的延伸,而是倒過來,實體世界才是虛擬網路的延續。」 #「我的鐵則就是,不管再怎麼窮,每個月至少要去外面吃一次飯,和看一次電影或展覽,這某程度的文化奢侈對我的自尊心來說,是一種禮貌;對於總有一天要從事文化相關工作的我的夢想來說,則算是一種最小限度的投資。」
【歷史其實就是現在】
張戎應該是我今年遇到最喜歡的作者之一,從《慈禧》到《鴻》都愛不釋手,喜歡這類用歷史做題材的書,而且又透過女性觀點去書寫歷史。在閱讀這些書的當下,香港、新疆、聯合國、美國總統大選等等等,都讓我不斷複習未來的模樣。
《我們最幸福 :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 芭芭拉.德米克
《慈禧 : 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 張戎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 張戎
《美國夢的悲劇》/ 科茨
《柏青哥》 / 李珉貞
《重返天安門》 / 廖珮杏、林慕蓮
【台灣美術史類】
其實是看了許多藝術家自述的書,但總覺得真的很需要別人去書寫他們才更有趣,畢竟他們就是藝術家不是作家啊!台灣藝術家很多料,但似乎我們很少會認真地去認識他們。這兩本書快速了解吸收,有趣又貼切,看完會開始喜歡上那時期的作品。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 潘家欣
《陳澄波密碼》 / 柯宗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