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微醺时刻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飞扬的法兰西风情

微醺时刻
·
·

新西兰南岛的阿卡罗阿(Akaroa),是一个港口小镇,位于基督城附近的班克斯半岛(Banks Peninsula)的顶端,距基督城有八十多公里。我们在到达基督城之前,临时决定到阿卡罗阿看看。没想到山路会如此崎岖曲折,驱车行驶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到达这个天涯海角般僻静的小镇。

小镇所在地附近原是一个古火山口,现在成为一个长条形的海湾,“Akaroa”在毛利语中本意就是“长长的港湾”。2006年人口普查时,小镇的常住人口只有567人。由于美丽的风光景色和特殊的韵味风情,每年夏天会有许多人来此度假,临时人口甚至达到一万多人。此外,这里本地人口中65岁以上的占近三成,远远超过全国的其他地区。看来,这里才是老来定居的最佳地点。

许多人到这个小镇来是为了出海游玩,这里的海上可以看到此地独有的小型海豚,还有海豹和企鹅等等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野生海洋动物。不过,我们来此仅是为了参观这个风光独特的地方,一个洋溢着法兰西风情的小镇。

我们走过居民区,许多小巧精致的木屋都是非常雅致的旧建筑。人们都说,这里的建筑物与基督城附近静谧典雅田园风格的英格兰建筑不同,也与丹尼丁那些古老庄重的苏格兰风相异。不过,在我看来,小镇民居都差别不大。只是有一些居民小屋的房前屋后,种植着非常艳丽的花朵,窗边、屋檐下也都吊着花篮,显示出屋主对美的极力追求。

远处矗立着一间雪白墙壁、绿色屋顶的小教堂,小尖塔与浪漫的色彩有别于他处庄严肃穆的教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欢快愉悦。当我们走到阿卡罗阿的商业街上时,看到各种精致的小店都漆成非常鲜艳独特的色彩,家庭旅馆、水晶工艺品店等,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风味。我们沿街一路漫行,欣赏着各种的街景。

街边的橱窗里,展示着各种现代风格的艺术品和设计独特的首饰,似乎有着特别不同的造型。一间餐厅的露天庭院里,摆放着非常美观而不落俗套的餐桌餐椅和各种摆设,高高的花架下,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下悠闲地喝咖啡,吃点心,闲聊着。

前面一间宝蓝色屋顶的小屋,是售卖各种肉食制品的小店。在它门前,竖起了一个旗杆,一面蓝白红三色旗在风中飘扬。显然,这是一面法国国旗。实际上,站在街口,向前望去,到处是法文的店名和街道名,不时能见到三色旗高悬。这种种景象表明,这块土地上的风物景色有着与新西兰其他地方不同的风格,法兰西的唯美风情无处不在,我们像是走进了一个法国的乡间小镇。

在新西兰这样一个原英国殖民地的国家里,竟然会有一个洋溢着浓郁法兰西风情的小镇,必然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根据有关资料,1838年法国捕鲸船船长让·朗格卢瓦(Jean-Francois Langlois)与当地毛利酋长协商,用总价为240英镑的商品货物购买“大班克斯半岛”地区。当时,他只交了6英镑货物作为定金,便匆匆返回法国。

由于法国也有将新西兰作为它的殖民地的意图,法国船长在国王的支持下,为开辟新的疆土,在法国宣传建立海外聚集地的计划。1840年,当几十名招募来的定居者随一艘法国军舰来到阿卡罗阿时,这才发现,他们来迟了。就在几个月前,英国与新西兰南北岛的毛利部落酋长已经签署了《 怀唐伊条约 》,整个新西兰已被纳入英国的统治范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了。法国已被英国用和平的手段成功地赶出了局。

那些随船而来的法国定居者,不得不与英国人和当地毛利人进行交涉,最终被允许在阿卡罗阿定居,在这一片小小的区域建立起法国人的聚居点,从此不断发展,繁衍生息。

在世界各民族中,法国人的高傲,是非常有名的。当年那些来自法国的定居者,原本必定是满怀着开辟新疆域的热忱前来,出乎他们的预期,这片新疆土已经落入了英国人的囊中。他们不得不屈尊向多年以来争夺海外领地的主要对手要求一块落脚之地,其中的屈辱自是难以言喻。他们和故乡的同胞一样,为自己民族的卓越文化而骄傲,在这块弹丸之地上坚守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包括语言文字、建築、美食、醇酒、装饰等等,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抚慰他们远离故土、孤悬海外的孤独悲苦的内心吧。

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辉煌历史或优秀文化,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或身处困苦的境地,只有民族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才是最后的热血激情、最后的精神堡垒和道德底线。似乎已成惯例,越是处于异族文化环伺的情况下,民族文化传统越是会得到坚持,世界各地唐人街里海外华人依然固守中华文化传统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法国人天性的浪漫、爱美、爱生活的民族性情也在这个滨海小镇里继续传承。

我们从街角转向海边,来到一座伸向海湾中的栈桥。站在栈桥上,环顾四周,处处是优美的风光和恬静温馨的场景。浅水边,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戏水,尖叫声中夹杂着笑语;港湾中,停泊着众多的小游艇,年轻人的水上摩托在游艇中快速穿行,激起一串串水浪;栈桥旁,一个中年人脚踩滑板,很优雅地挺直身体用浆轻轻划水,真正像是一叶扁舟在水面缓缓漂行。

从栈桥前端回望岸上,前面远方的高处有一座雪白墙壁的灯塔,与镇里的许多建筑一样,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近处的海滨路旁,一柱高高的旗杆上,同样飘扬着象征自由、平等与博爱的三色旗。岸边还有许多长椅,有年老的夫妇相伴一同静静地看海,有年轻的情侣互相依偎着,在阳光下谈情说爱……

实际上,这里的海滨风光与新西兰其他地方并无许多不同,都是那么悠闲安宁。我认为,在新西兰这样一个移民国家里,欧洲移民的后裔们,已经与百多年前的先辈有所不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契约精神之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他们的民众精神或许早已融合;而那些迎风飞扬的三色旗,却一定是小镇居民刻意保留的,是他们传统上高傲性情的外在表现,是一个立异的标志,也许还是吸引游客的醇酒的酒幌、美食的锦旆。

这个虽如天涯海角般偏远,却又非常美丽恬静的小镇,让我们度过了一段轻松美好的游览时光,欣赏到一个有所不同的精致生活场景,品味追求精致的文化和别样的风情,感悟差异的美,正如法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差别万岁(Vive la difference)。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