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走心少女May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爺爺奶奶為何支持td

走心少女Maya
·
·
台灣人的想法

  “閩省漳,泉地方,民俗強悍,好勇鬥狠,而族大丁繁之家,往往恃其人力強盛,欺壓單寒,偶因小故,糾黨械鬥,釀成大案,及至官司捕治,又復逃匿抗拒,目無國憲,”


  ---雍正皇帝對於閩、泉、漳族群的評價


  


  爺爺奶奶是典型的厭惡黨/專/政/、親/美友/日和支持TW獨/立的長輩,這會是源自於他們的社會經驗,但是爺爺奶奶的立場,也可以說是整體TW人的縮影。


  TW人的td立場,成為TW人用以對抗中國的常見理由之一,若是單問原因,大多屬TW人幾乎都會說出類似於西方民主這般冠冕堂皇的藉口。


  而在Tw的教育當中,對於祖先渡海來台的描寫,大部分都是偏重在渡海本身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掙錢,遊手好閒或身無分文的單身男人,就此來tw成家立業,傳承香火。


  而在鴉片戰爭之後,福建被迫簽定「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許多福建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被洋人大量抽血,其中勞動力無非就是之後來臺謀生的福建人。


  此篇不講究完整歷史,單就針對福建人的族群屬性做探討,也就是:為何閩客族群那麼容易接受td思想。


  這與tw的td意識有何干呢?因為擁有泉漳閩客血統的tw人,有一定程度是影響了當今tw的意識走向。


  在個人的記憶中,對於泉漳州人械鬥的行為,算是描寫平淡,排除個人上課不認真的因素,課本本身並沒有在族群天性上做更多詳細的描寫,然而這跟tw人根深蒂固的族群意識有相當的關係。也就是tw人引以為傲的「人情味」不是字面上那樣光明磊落,比起道德般的理由,更多是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泉州人與漳州人給人的族群印象,其中就是「械鬥」,最早是出現在宋朝(其餘不可考),而在清朝時最為讓雍正皇帝困擾,從開頭的「逃匿抗拒」、「目無國憲」能看出雍正有多煩惱於泉漳州人,宗族之間頻繁的械鬥。雍正也曾經針對此事下令重罰,阻止了南方的械鬥連續不斷下去。一者參與械鬥者必須被罰田產,沒有財產,顧不了人干架,也顧不了人息事寧人,自然是打不了;二者,參與者都將被關,這就很大效果的阻止了械鬥的發生。


  南方的沒了,但是北方又開始了,這就要說明械鬥的根本原因:掙地頭。鄉下人、農村居民的口角原因通常也沒有甚麼複雜的,就是為了生活而搶地,搶資源,更何況人口變多以後。不同宗族之間的關係直接像是不同國家,既然侵犯到自身利益,就會直接引發鬥爭,從而引發地方軍閥之間的鬥爭與侵略。


  


  那我們來看看福建的地理環境


  


  『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的就是福建這種山多地少的地形,耕地面積稀缺,是不利於發展的地理環境,土地差的話,民眾都會選擇遷徙,但是在古代交通本就不發達,這種崎嶇山路,人們又能去哪了呢?高大的山阻絕了宗族之間的互動,不同宗族之間的方言彼此還有可能聽不懂,這就更加深彼此的對立關係,像是閩南話就有分為閩南、閩東與閩北等等。而也是在這個時候各種族群建立起封建的宗族意識,相當重視宗族關係,這對於將來做生意很有幫助,在外地同鄉幫助同鄉,不怕沒有同伴一起闖關東。


  福建因為缺少耕地,所以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選擇栽種經濟作物,而這使的福建糧食問題加劇。福建雖山多,但也旁海,海上貿易成為福建人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福建人早早就開啟了討海之路。泉州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屬於世界貿易重要港口(東方第一大港)。


  俗話說「閩字裡面一條蟲,跳出門外便是龍」,就是很好來用以形容閩泉漳人的謀活路的習性。甚至連明朝的法令也無法限制他們。


  除了地理上的缺陷,讓福建人不得不以海上生意為生,自古福建『邊鄙之地』之身分,更加的讓福建人「嗜利走死」。


  除了地理的劣勢以及朝庭的冷漠,福建也因為靠海並且擁有良港,成為列強入侵的必經之地,自然是戰爭常駐之地,大規模破壞及頻繁混戰,福建到新中國成立時,就算有橋商的投資,也依然缺乏工業,頂多就是零碎的手工業,而交通更是欠缺,福建真正有功能的鐵路是建於1954,並且1957年通車的鷹夏鐵路(連結江西鷹潭-福建廈門),2005年的鐵路總長僅有1033km。


  而等到改革開放,福建才開始在經濟上漸漸好轉,福建所承包的,大多是勞力密集型的製造業,如鞋帽、石材、機電、服裝,跟tw的產業型態很接近,福建承擔起的是中國國內的製造業,許多民生用品都在福建生產,製造業同樣也是福建的特色產業。


  


  因此到此為止,我們大略整理一下,來自福建的閩泉漳人的性情,福建是個缺少耕地、地形封閉的旁海省份,朝庭對於這個邊鄙之地的莫視與tw自古缺乏中央重視,擁有異曲同工之妙;閩泉漳人重視宗族,人我意識強烈,嗜利如命,是因為生存條件差,因此一直以來都以械鬥來爭奪資源,宗族的禮術屬於不同族群分辨彼此,以及得到同氏幫助的方法。而tw漢人的主要由1945年-1949年間,中國的移民構成,那時的福建就是處於鐵路都還沒有的狀態。因此tw人的閩客祖先,帶著一直以來的爭鬥天性,以及生意頭腦,到臺灣發展。福建人的商業頭腦,是中國許多省份共同承認的優秀,許多亞洲富人或是大企業老闆,很多都是福建出身,而如此善於經營生意的能力,展現在tw人的態度上,就是td意識。


  當然tw經歷過西方殖民時期,也經歷過日/本殖民,然後走過民國的洗禮,數次政黨輪替,整體社會環境跟經濟基礎都一步步的在變化,光是祖先的來源就不會是如今tw樣貌的全部原因,而tw人的祖先實際上也不只有福建人,還有廣州、江西等等,但對於tw人態度的起因,以閩泉漳人的歷史來論整,其實也是符合的。


  也就是對於如今的tw人,也就是實際上閩客族群的後代,td或是tw自主權等等的追求,是他們在重複祖先的作為:做生意、掙地頭,在現代,雖然發展中國家並不太會發生像過去那樣流血死亡的械鬥,但是就本質上的目的,tw人依然是在追求生意的便利性,因爲回歸祖國,有可能意味著tw會變成曾經的福建,是屬於重要的防禦位置,那麼中央並不會在tw島上投入過多重要產業,tw曾經的一些產業成就可能移到內陸(當然也可能不會),然後最主要是國家的目標,tw必須擁有自知之明,國家要發展,要經濟成長,必須是共同提高生產力,為國家的內需努力,所以tw不能保持過去從西方學來的民主思維,因為所謂「民主」就是西方yp給人的甜頭,對於一般人看似是不受拘束的空間,愛如何就如何,確實也是目無國憲,心無整體,每個人只會在乎自己的利益,而這實際上也是資產階級收割韭/菜的利器,真正獲益的者並不會在乎人民到底自不自由。


  因此基於中國的中心思想,是不會讓tw保有資/本/主/義/的毒素,好來影響國家的目標跟人民的信念,但這種以大局為重的共同目標,或者說是一黨專政,tw的閩客族群大多數一直以來從來都不喜歡,也並沒有打算喜歡,tw人在這個與中國大陸距離125公里的tw島上,已經自主做生意幾百年了, 如今要一個浪了半輩子的野丫頭回來當個乖孩子,好好幫家裡的忙,想必是不願意的,因為我自己玩的開心,我管家裡的人需要幫忙做什麼?


  而在tw的社會環境下,許多人對於中國的瞭解,基本是落後、集權、貧窮、沒水準、封閉、山寨商品、冷血這些標籤,或是完全沒有概念,所以這更加讓tw人不願意統一,因為不了解,但也沒去了解。


  如今互聯網發達,資訊流通,很多事物的學習只是需要動動手指動動腦,但是在忙碌及寬鬆的生活當中,或沒有時間,或沒有心力,許多人都是停留於媒體所餵養的片面資訊,沉迷於美國喊出的友台口號,期望tw有朝一日也能夠聞名國際,即使這不符合tw的客觀條件。


  對於中國來講,tw在思想上是不合格的,調查事實及為國家目標發展,都是tw人不擅長的,是每個tw人基本不會的,tw建立起的共識不是愛國,是愛資/本,只是包裝在愛國的詞藻裡面。


  實際上中/華/民/國/對於大多數台灣人已無感。


  但是對於tw人自身,保持盼望是生活的動力,兩岸的成長環境不同,兩岸彼此難以想像那種在骨子裡的價值觀,而tw人價值觀,tw人的信念,就是保持著自己將會受到國際重視的想像,這跳脫合理性與務實性,這是屬於閩客族群對於做生意的追求。


  對於中國有了解並且認同的人,反而也很難想像,tw人到底是何等害怕何等嫌棄,才要一直想像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國」,能夠擁有「國」的權力,「國」力量,「國」的地位,不過若是比喻的話,就像是叛逆期的孩子吧?只是這個不只是叛逆期,她天生愛玩,喜歡自由,不願意學習辛苦的為家人奮鬥,因為這要付出努力,要學習,要研究要思考。浪久了,全面性的思考方式跟整體性的視角,tw人可謂沒有概念,所以相對的,他們眼中的中國就只剩下封閉這種印象。


  而因為這其實也有牽涉tw人排斥外省人的情節,因為GMD來台執政,對於閩客族群來講,不是建設tw,反而更多很專注在他們搶了tw人的機會,因為gmd高層都是他們的人,終身職位,或是待遇比一般tw人好,奶奶曾是教職人員,就有外省同事的機會比他們多,待遇比他們好,任人被擋財路都會不滿,從此對於外省人在屢次類似的現象上,堆積敵視的情緒。


  


  所以tw人不管是外省人、中國人以及中國統一這三種事物,基於生意自由的考量,還有情感上的排斥,tw人似乎難以學習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跟社會結構。tw習慣了西方yp那一套,排斥gmd,是因為由閩客族群構成的mzd,本質上也是另一個yp,只是另一個yp來擋自己出路,所以會不滿。


  


  了解中國是放開眼界,了解自己是自知之明


  以上我學習到tw人個性的,閩客族群的個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