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end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官媒实习日记

Wendy
·
欢迎订阅我的newsletter,这是第一封~ 第一篇是自我介绍+newsletter介绍+《我的官媒实习日记》之后newsletter的内容有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各种安利分享,包括文章、博客、书影音、好物等等(本人分享欲爆棚);第二块就是日常生活分享,可能会比较琐碎一点,一些生活中的感受和发现,以及我在采访和写作中的一些心得感悟(我的专业和语言学相关,采写是个人兴趣)。

你好,这是我的第一封newsletter,想跟你讲讲我暑假在地方官媒实习一个月的经历。

🔥 在此之前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的昵称是“有点理想有点摆烂”,来自即刻的昵称,可以这么叫我。我今年20岁,读大三,想要写newsletter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我从9岁开始写日记,当然没有日复一日地坚持,很多时候变成了“月记”,甚至“年记”,但还是写了两三本日记了。其中有一本日记全部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第二人称写给当时喜欢的男生。差不多写了半年多吧,那个本子用完了,也就没继续写了,但是我发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时候我的倾诉欲达到了巅峰,每天都在期盼着睡前写日记的时间。这和那会儿对他的感情不无关系,可能也说明我适合这种书信体、个人化的书写。

2.也尝试过做自媒体,小红书、B站都试过,但是由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脾性,没有坚持下来。而社交平台最需要规律性的稳定更新了,不适合我这种随性的人。

3.对newsletter这个形式的启蒙来自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室(顺便推荐一下,新闻实验室免费Newsletter订阅:www.getrevue.co)。也是从他那里,开始了解到平台作为中介连接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弊端,也是中心化的弊端:一旦信息的传播依托平台,生产者靠平台抵达消费者,消费者通过平台了解生产者和内容,平台只手遮天,平台的得力助手——算法,就成了原罪,信息茧房也由此产生,更不用说没由来的“炸号”“封禁”多么让人崩溃。

第三点原因也是直接让我动笔写newsletter的原因。

4.最后一个原因就比较普通啦,无异于想要保持写作的习惯,想要和陌生人产生连结,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很酷!

🔥 之后newsletter的内容有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各种安利分享,包括文章、博客、书影音、好物等等(本人分享欲爆棚);第二块就是日常生活分享,可能会比较琐碎一点,一些生活中的感受和发现,以及我在采访和写作中的一些心得感悟(我的专业和语言学相关,采写是个人兴趣)。

👉🏼 更新频率不敢保证,因为我太了解自己的尿性了,理想状态是一周一封,但是可能半年一封也说不定。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在这里说明一下自己的思想倾向。支持女权,自认为是温和女权;不粉红,政治立场偏自由派。

📎 其它账号:

正文开始

我的官媒实习日记

第一天去的路上,我在公交车上提前查了本省省委书记和省长的生平资料,因为……有朋友和我说,自己面试的时候,因为简历上有地方官媒的实习经历,而且是党委宣传部的实习经历,被问所在省份的省委书记,然后因为没有回答上来被淘汰了。(虽然我是提前联系好了不需要面试,但是毕竟是官媒,小心驶得万年船。)

看到报社的第一眼被眼前宏伟肃穆的高楼震惊到了,本报在我心里一直是没人看的落寞形象,没想到外在实体这么伟岸。报社在城墙根,算是市中心地带,外部和政府机关很像,门口的大石碑刻着四个红色大字,主楼上面也是四个草书大字,远远地在城墙上都能看到。主楼实际只有五层,但是一根根粗壮的柱子从楼顶贯通到地面,任是给人一种高大庄严的感觉。

拍摄于报社附近

现在媒体都是付费实习,我也不例外,到了第一件事是办手续交费。不知道是我对国企、事业单位的刻板印象,还是它本就如此,办手续办了一个多小时,全过程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养老”,至少是摸鱼,去哪个办公室哪个办公室没人,“你在这儿等一下吧”是我听到最多的话。

手续办好之后去了我要实习的部门——社会新闻部,主任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伯,操着一口纯正的方言,好久没听到这么纯正的家乡方言,还挺亲切的。他问了我几个常规问题,给我推荐了一个读电子报刊的app。

没想到我接到的第一个工作,是跟着一位记者去本省一个地级市,采访当地非遗的传承人。

(有点懒不想写了,下次继续)

newsletter链接:
open.substack.com
notion链接:bailan.notion.site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