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幣到底還能挺多久?
今天我們來談談港幣。對很多人來說,一種貨幣代表一種承諾,可以衡量他們的勞動和財富積累。但世界上任何承諾都有期限,世界上有各種美麗而虛幻的誓言。一個人的財富能否完全取決於他人的承諾?我應該閉上眼睛去相信,享受無知的幸福,還是應該睜開眼睛去思考,堅強到足以應對可能的痛苦。對許多人來說,歷史上的轉折點可能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而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對於擁有大量的港幣資產配置的人,港幣的價值是所有的基礎。如果發生重大變化,一個人一生的積蓄將瞬間化為烏有,沒有時間作出反應。思考的價值在於提前分析並做好準備,而不是事後懊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香港的貨幣機製本質上是美元本位。金管局已發行以港元為基礎的港幣本位貨幣,匯率為1:7.8。基本貨幣是美元支持的100%,在香港紙幣上印有“憑票即付”字樣。事實上,任何香港發鈔銀行必須在發行香港紙幣時在金管局存入相應比例的美元。從而獲得“ citificate fo rindidentness”和債務證明。很多人在這裡看到並感受到了。既然我們有100%的美元支持和憑票即付的承諾,我們將安全無恙。何必杞人憂天。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必須從銀行業的商業模式開始。
銀行的經營模式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實現信貸擴張。在不斷的存貸款中,銀行多次擴大初始基礎貨幣。它產生貨幣,即信用貨幣。現代金融體系的信用貨幣往往是基礎貨幣的數倍。銀行的經營模式很簡單,即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息差。與大多數人的想像相反,銀行沒有錢是因為它們一直向儲戶支付利息。銀行必須盡快拿出存款來吃息差。如果錢留在賬戶里而沒有利息,銀行就會賠錢。貸款可以短到幾個月,也可以長到幾十年。流動性無法逆轉,但如果儲戶取錢怎麼辦?銀行必須支付,所以銀行必須儲備一部分流動資金。此外,如果根本沒有錢,就沒有錢可貸,需要留下一部分。這部分流動性留下的是超額準備金的概念。一些國家還需要通過法律規定,必須將部分流動性存入央行,以防範風險。這就是法定準備金的概念。銀行真正可以馬上動用的是超額準備金。從短期來看,如果貸款變成壞賬,銀行不怕壞賬。只要貸款人借新還舊,一時半會兒就不會有問題,所以銀行不怕壞賬。但是,如果儲戶同時取款,將大大超過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動用全部的流動性活躍資產。那麼銀行就會出現問題,面臨違約和破產的問題。因此,銀行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它不怕壞賬,而是怕擠兌。應對擠兌的關鍵是基礎貨幣,尤其是超額準備金部分。值得稱道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公佈每日基本貨幣情況方面非常透明。目前,香港的基本貨幣約為1兆7000億美元,包括四個主要部分。最重要的是,流動性最強的部分是約950億港元的總餘額。這部分是整個香港金融系統可以隨時使用的生活用水,這相當於過度存儲的概念。其餘三部分相當於法定準備金。然而,香港沒有法定的準備金要求,但規定了東西方流動性覆蓋的比例。基礎貨幣有大約5290億的債務證明。這是銀行發行香港紙幣時,監管部門有美元。這一部分很難使用,除非銀行減少發行紙幣兌換美元。政府發行的鈔票和硬幣也有130億美元,這是非常少的,對香港的影響很小。最後,還有1萬億。用於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銀行把美元交給金管局,金管局把它投資於外匯基金。這一部分可以在關鍵變現,可以應對流動性。目前的貨幣體係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頂端是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底部是商業銀行通過放貸發行的信用貨幣。如果金融體系更為複雜,也可能存在影子銀行發行的信貸貨幣。紙幣通常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遠遠低於商業銀行通過信貸發行的信用貨幣。這些貨幣的不同類型只是概念上的差異。一旦進入社會,就沒有辦法區分他們。一美元就是一美元。如果你在那時兌換它,一美元將是7.8港幣。香港實行類似於金本位制的美元本位。與黃金標準類似,中央銀行發行一定比例的港幣基本貨幣,跟美元一樣多。中央銀行保證港幣與美元按固定比例的兌換。這種美元本位機制類似於金本位。
但與黃金不同的是,一個經濟體可以通過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獲得更多的美元,從而發行更多的基礎貨幣。然而,與黃金頭寸一樣,這一美元本位機制也將面臨信貸擴張和信貸貨幣增加的局面。此時,美元本位制已成為人們的信心問題。只要我們相信經濟前景,相信本幣投資會有很好的回報,相信港府的承諾,並且願意持有本幣,就沒有問題。否則,小學生都知道貨幣總量遠遠超過美元的固定匯率,是不可能兌換的。一旦信心動搖,就會有先見之明的人提前開始兌換貨幣。先來的人可以全身而退,後來的人會遭殃。美元本位制開始遭到擠兌。與金本位制類似,在這種情況下,央行要么信守諾言。堅持固定匯率比例,直到美元耗盡,宣布失敗,換錨。否則,本幣貶值改變兌換率,降低本幣的美元含量,延緩兌換進程。因此,還有一點,即既要限制匯率,又要防止美元的兌換,這實際上改變了美元本位的聯繫匯率制度。這一運行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和邏輯問題,這也是美元本位制內在缺陷的機制。香港擁有大約1兆7000億美元的基本貨幣可以完全保證自由兌換,但香港的貨幣總量,包括港幣M3,高達7兆5000億。此外,政府的投資盈餘是不夠的,很難說其中有多少人民幣可以用來支撐港幣。
這種狀況是由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所決定的。它天生就不穩定,就像一輛靜止的自行車。它為什麼摔倒?因為自行車只有兩個輪子,所以無法保持穩定。只有在一定的速度下,自行車才能保持穩定。同樣,只有通過持續穩定的資本流入,香港才能擁有真正穩定的金融體系。為了應對匯率波動和維持聯繫匯率制度,香港監管當局設計了一套非常複雜的匯率自動調節機制。當資金流出和港幣貶值時,銀行之間的結餘將因資金流出而減少。由於資金短缺,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上升,對美元利差上升。由於匯率是固定的,當利差較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吸引外部美元資本流入。兌換成港幣,進行息差套利。資金流入後,港幣匯率將自動上升,聯繫匯率將穩定。這一機制是一個典型的負反饋,只要資金認為在套利期間不會大幅貶值,脫離聯繫匯率制度。否則,為了百分之幾的息差,損失20%的本金是不值得的。如果反饋失敗,系統可能會變成正反饋,那就糟糕了。這將加劇資金外流。由於銀行間利率過高,如果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上升過快,將嚴重衝擊股市和經濟。經濟前景將惡化,資金外流將加劇。這就是金管局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大戰索羅斯的情況。當時,金管局不得不親自下場,干預股市最終擊退了索羅斯。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有幾個主要的防線。一是利差上升,吸引外部美元資本流入。二是外匯基金的外匯儲備。三是各種行政手段。第一道防線是銀行間的自動調整機制,利用利差套利來防止小波動。第二道防線是利用外匯基金捍衛聯繫匯率制度。第三道防線是直接入市,抬高股市,打擊做空。這些措施的結合就像馬其頓的防線一樣牢固。但最強大的防禦系統也有自己的弱點。包括香港監管局在內的許多計算證明,香港的外匯資產覆蓋了基礎貨幣的100%以上。外匯資產最多佔港幣M3總量的50%左右,是比較健康的。然而,許多人忽視了香港作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港元m3外,還有約7.4萬億港元m3外匯。因此,香港的貨幣總額接近15兆港幣。香港的銀行是離岸銀行,沒有外匯發行國中央銀行的支持,也沒有任何外匯基礎貨幣和存款準備金。例如,如果香港的銀行借出美國美元,他們就沒有任何保證金。在這種情況下,當他遭遇擠兌時,沒有相應的央行來救助他們。例如,如果香港的銀行存在問題,美聯儲將永遠不會救助香港的銀行。那就是問題出現的時候。
如果香港的一家銀行使用外匯資產,很少有國家會拯救它。例如,中國不會動用自己外匯儲備來救匯豐銀行。匯豐銀行的大部分業務都在香港。英國政府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救香港匯豐銀行。因為銀行的經營模式不怕壞賬怕擠兌,資產的流動性很差。流動資產很少。當資本大規模流出時,香港的銀行體系很可能遭受外匯資本的擠兌,並面臨危機。此時,除非從海外央行獲得大量的貨幣互換支持,或者完全停止香港的資本流動,否則幾乎不可能成功獲救。如果說美元匯率聯動制度,香港的防禦機制就相當於馬其頓防線。那麼,外匯擠兌體係就是阿登高地,它很容易繞過馬其頓的防線。捍衛港幣的聯繫匯率制度,防禦銀行的外匯解題,是兩次完全不同的戰爭。一個是在主場。無論是提高銀行間利率,吸引美元資本流入,還是增加港幣的賣空成本。他們甚至可以完全無視規則,修改規則,操縱股市,操縱各種市場。這是一場信心之戰。只要你表現出勝利的態度,有足夠的彈藥和威懾力,你還是有可能防守的。然而,抵禦銀行外匯擠兌是一場客場作戰,這需要大量真實的外匯流動性。特別是海外央行的貨幣互換支持。為什麼這個過程很困難?因為你在香港,你放貸別人的貨幣。你使用別人的貨幣,通過放貸別人的貨幣進行信用擴張,憑空印別人的信用貨幣。
這就像給貨幣發行國印鈔票並從中獲利。而且不受貨幣發行國的任何監管。你賺了所有的錢,得到了所有的好處。因此,當出現危機時,你就說不行了,讓別人的央行來幫助你。貨幣發行國的人民也不同意用納稅人的錢來幫助離岸海外銀行呢?因此,這是一場難以獲勝的戰爭。也許只能通過結束香港資金的自由流動來解決外匯危機。事實上,港幣也無法兌換,因為外匯是不能兌換的,更不用說港幣了。所以這樣看來,馬其頓強大的防守,防守的東西,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如果一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那麼這種貨幣兌換比率的意義何在?
總而言之。港幣能夠存活多久取決於信心,不僅是對港幣的兌換承諾的信心,還有對香港自由離岸金融中心的信心。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