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孤一味
上個月,一個筆友在信中寫道:「我最近看了台灣的《孤味》,發現台灣的影片敘事還蠻保守的,在親子關係方面......」。我把《孤味》看了兩遍,本來我覺得自己長大的家庭很開放,爸媽都任由我自己決定,自己嘗試,從來沒有要求 "一定要這樣做"或者"一定要那樣選",我確實在電影中找到不少熟悉之處,例如大人總是不在開始就把話說明白,能不說就不說,直到要爆發了才坦言相對,又總是被往事困擾放不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我覺得孩子不一定會像爸媽,我也不想像他們。大人閒著沒事拿小孩當話題,我常被說: 「阿妹似爸爸,皮膚黑過墨斗,下巴尖尖的......」稍為長大,皮膚漸漸變白,個性也鮮明了,更多聽到:「阿妹性格似媽媽似到十足十......」那時覺得: 我有像誰嗎?我就是我,我參加什麼活動,學業成績如何,性格怎麼樣,都是我自己的決定,都是我這個人自己發展出來的,跟爸媽沒半毛錢關係。有一次我跟她吵架,她說:「你是我女兒,我怎麼不知道你在想什麼?」當時我打從心底認為: 我有自己的思想,我才不要像她,我也絕對不能像她。我回了她:「有血緣又如何?有血緣關係你就什麼都了解?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覺得噁心。」比起談論與父母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其實我在父母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反面教材,所以反感別人說我和他們相似。
在林秀英七十大壽當天,陳伯昌因病去世。為了不讓街坊街里知道林家出事了,壽宴照常擺,即便弟弟每次出現都忍不住數陳伯昌的不是,甚至宛青只是性格被覺得像陳伯昌也遭罵,但林秀英還是想要林家兄弟出席壽宴。自從林秀英父親的診所被用作抵押貸款,最後陳伯昌生意失敗而導致診所倒閉,林秀英的兄弟都沒有再跟她有過往來,後來是因為宛渝讀書成績好,唸醫學院,小舅才漸漸和林秀英一家接觸。別人不願意來往又何必強求?後來才知道,偷印章去貸款的是林秀英,不是陳伯昌,林秀英爸爸怕林秀英失去娘家可以依靠,便聲稱是陳伯昌偷的印章,而陳伯昌也沒有否認,所以在外人眼中, 陳伯昌成了林家徹頭徹尾的禍害。可是儘管如此,林家兄弟還是怨恨林秀英,她父親去世時也不被允許送終。我才理解林秀英為什麼自討苦吃。或許我的爸媽也是有 沒有告訴我們的往事,所以才會有很多過不去放不下的情感,卻在我看來還是自討苦吃。
而林秀英對於陳伯昌, 恨不成大器的他, 恨拋棄家庭出走去台北的他。其實陳伯昌原先是做警察的,他熱愛他的工作,他都要街頭巷坊地去拜訪鄰居, 跟鄰居聊天,形象挺好的,但工資少。和林秀英結婚之後,先有了三個女兒,可能因為養不起,經濟負擔不了,就把第三個女兒過繼給別人家了,後來才有的宛佳。辭掉了警察的工作後,改而從商,是因為他不想讓林家的人看不起他,想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會拿著貸款賭賭看是不是能翻身。只是失敗了,最後才會提出離婚離開台南。陳伯昌為林秀英背了黑鍋這麼多年,也不容易吧。
我也想吃蝦捲和軟糖呀。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