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限,才有自由:擺脫內疚與情緒勒索,設立健康的人際邊界
過去我們所認知到關於「界限」的議題多半圍繞在與他人建立明確的界限,並且勇於在他人試圖越界的時候予以拒絕,因為清楚的人我界限是維繫人際之間的關係,而非扮演破壞者的角色。
但在《有界限,才有自由》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更多深刻的內容,比如作者因為童年成長經歷不被允許感受所有情緒,於是變得不擅長表達情緒及自己的想法,為了得到認同及避免衝突,成為了擅長操弄人心及冷嘲熱諷的高手。
作者在書中表示要成為成功的界限大王,必須要允許自己感受所有情緒,也就是說當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才可能學習設立界限,光是從分辨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再到勇於向他人表達感受就需要相當時間的練習,尤其當別人對我們設立的界限表達抗議時,如何能堅定立場且適切回應,都是我們人際相處上會不斷遇到的問題。
書中提到有一種人被稱為「高功能關懷強迫症患者」,他們會犧牲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迎合他人,也認為自己有義務要為他人的慾望及需求負責,作者說其實這都是偏差的行為,表面上這種無法克制替他人解決問題的行為看似體貼,但其實是他們為了不讓自己產生不好的情緒所衍生的行為,比如他人如果沒有按照他的期望行事,他可能會心裡不是滋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於是「高功能關懷強迫症患者」會展現熱情提出建議與援助,一切只為了不至於讓自己感覺到不好受,其實這都是越界的行為,也很容易因為後續事情的進展不如預期而感到惱怒,卻沒想過根本從頭到尾就不該介入,自以為是的關懷背後其實是有操控的心態存在,所以我們不僅要避免他人恣意侵入那條界線,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別把他人的責任輕易地往自己身上攬。
健康靈活的界限是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會害怕求援或接受幫助,能夠接受並尊重他人的界限,包括別人拒絕你的請求。
書中提到關於健康的界限其實不是凡事只靠自己,而是懂得向他人求援,即便他人拒絕,也必須要予以尊重。這就讓我想到通常缺乏人我界限模糊的人總是會抱怨自己曾經向他人提供援助,但是他人卻在他需要的時候拒絕請求,於是感受到極大的失落感,並且覺得人際關係非常脆弱。事實上,在追根究底之後會發現,當初提供援助的狀況並非他人主動尋求,而是自己擅自越界的作為,而這樣的人也很自然地認為他人不應該拒絕自己的求援,這都是缺乏健康界限的觀念所導致,並非是那位友人特別無情,所以很多時候是自己的錯誤觀念而錯怪了他人,其實是相當可惜的。
作者表示界限包含了五種,分別為生理界限、性界限、物質界限、心理界限、情緒界限,為什麼要提倡大家建立健康的界限,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生活上的各種選擇可以更加自由,當我們無法被他人所制約,就能獲得更多內在的平靜而減少對他人的怨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