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愿种地!
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在封建社会,农民排在官员之后,地位很高,但是进入了现代社会以后,似乎只剩下了2个阶级,那就是士和商,工人和农民非常重要,但是努力一辈子也没有资本家一天赚的多。
为啥大家都不愿当农民,本文会引用一些温铁军教授的理论来进行阐释。
产品+交易频次
为何金融非常赚钱,种地就不赚钱,核心逻辑可能就在“产品+交易频次”里面。
农业的产品就是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等等;金融的产品,比如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等。
但是这些产品的交易频次是不一样的,农民在土地里面辛苦劳作一年,水稻可能多的收获3次,部分农产品一年可能就收获1次,还要靠天吃饭,如果蝗灾、水灾,一年的辛苦,没有任何的产出,更无从交易,农民陷入贫困。
但是金融不一样,T+0、T+1,甚至一些金融衍生品可以在0.6秒完成一次交易,如果按照这种交易频次,我手上的金融产品就算1天开市4个小时,理论上我可以交易2万4千次。
换句话说,如果农作物能够一天结出果实,第二天就可以交易产生价值,那农业必然是一项非常吸引人的项目,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总结来看,农业是一项投入时间长、需要重体力劳动、看天的脸色、交易频次极低的产业,因此很难有巨额收益,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所以金融资本家赚钱,而农民不赚钱。
GDP还是实物产出
GDP,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1934年提出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正式将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数。
但是在GDP被提出之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靠的是实物产出,也就是一国的钢产量、农产品产量、化工产品产量等等,我国建国之后,在一段时间内衡量经济水平,也是靠实物产出,而非GDP。
GDP有个BUG,那就是把金融也算进去了,所以美国为何GDP冠绝全球,因为金融市场发达,但是从制造业来看,其实美国的制造业正在流出,随着人工成本的提升,最早是台湾等地区吃到了美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一波红利,之后就是我们,再到现在就是东南亚。
所以GDP高,并不能绝对代表一个国家的工农业水平,通过GDP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济泡沫,在这种泡沫中,大家沉浸在繁荣的幻象当中无法自拔,例如以日本当年经济泡沫为例,普通工薪阶层也赚到了很多钱,据说当时日本的士司机是看楼下排队打车的打工人手上钞票的厚度,决定接哪个客人。
但是当股市和楼市的泡沫破裂了以后,日本的繁荣也一去不复返。
反观德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受到影响比较小,原因就是制造业发达,不管是奔驰、宝马、大众,你总要买车吧,德国的光学设备、高精尖机床你还是要的吧,所以金融体系的崩溃,没有对于制造业造成过大的影响。
所以,种地不赚钱,乃至实体产业不赚钱,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香港了,其他产业都被挤出,最后剩下的就是房地产和金融了。
解法
温铁军教授也说过解法,就是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素理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有什么产业优势,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同时农村地租较为便宜,就算发展其他产业,也能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曾经因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低税制等优惠政策,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差距迅速缩小,一片欣欣向荣。
可惜的是,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后来被叫停了,核心原因是税收问题、城乡问题、利益划分问题、土地产权问题,所以后来就不允许办了,你要去银行贷款,需要交抵押物,土地国有等等。
结果就是,乡镇企业倒闭以后的农民,如果只是种地,收入太低,只能给城市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最后亿万农民工上工地,进工厂,供养城市。
但是利益分配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总会有人去影响决策的,所以,乡村振兴的核心,可能在于如何刺激乡镇企业重新发展起来,但是因为这涉及土地相关权利问题,我持保留意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