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学之四:
1、《王江松文集》卷一|中国社会民主主义论纲
https://www.amazon.com/s?k=中国社会民主主义论纲&ref=nb_sb_noss
2、卷二|当代中国的劳工意识 https://www.amazon.com/s?k=劳动文化学&ref=nb_sb_noss
3、卷三|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 https://www.amazon.com/s?k=致敬底层&ref=nb_sb_noss
4、卷四|广东工人运动考察报告 https://www.amazon.com/s?k=广东工人运动考察报告&ref=nb_sb_noss
谷歌:https://play.google.com/store/search?q=王江松&c=books
劳工政治:工会与劳工政党
社会民主主义是以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为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思想政治力量,因此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实质上就是劳工政治;劳工政治包括以工会为构架的微观、中观劳工政治与以劳工政党为构架的宏观劳工政治。
一、何谓劳工政治
1、微观政治、中观政治、宏观政治
说到政治,人们首先想到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宏观政治,也就是国家层面的权力来源、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其核心的范畴就是民主/专制、宪政/专政、权利/权力、阶级/政党、公民/国家等宏大的概念。与此同时,政治学通常也就是宏观政治学,即一门研究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形态、国际政治等等宏观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社会科学。
这种对政治和政治学的界定,具有一定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依据:通常,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平面的、横向的三分(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进行立体的、纵向的二分(国家与民间社会),于是就把“政治”从整个社会生活中明确地划分出来了并加以专门的研究。这种抽象分析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
然而,抽象分析又是有限度的,因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层次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流动不居的,因此抽象分析的结果又要还原、复归到相互渗透、流动不居的整体社会生活之中去,这样一来,不管是三分法还是两分法,就都不是绝对有效的,而是要把其所得到的成果重新置于对普遍联系的整体把握之中去,这才算完成了一个理论思维的完整的流程。
实际上,“宏观政治”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结构、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微观的、中观的社会生活中逐步、逐级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微观社会生活和中观社会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有了“政治”的元素,因为微观和中观层面也存在较小范围的公共领域,也存在公共管理问题,也存在一些人对于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力、控制力乃至强制力的现象,这种影响力、控制力和强制力其实也是一种微观的和中观的“政治权力”,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出宏观的、最高的国家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国家政治权力如果要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有效地治理整个社会的话,恰好又需要通过中观的、微观的“政治权力”自上而下地、逐级地得到贯彻落实,这不仅有赖于直接隶属于国家、作为国家权力之延伸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国家法律的执行,而且也有赖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配合和协助。可见,不管是国家权力的产生还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都与微观和中观政治权力的存在和变化息息相关。
2、微观劳工政治、中观劳工政治、宏观劳工政治
所谓劳工政治,就是劳工阶级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政治意识、政治组织、政治行动、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现代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微观的劳工政治
从微观政治学角度来看,即使是最初的业主制私营企业,也是一个由老板、管理者、保安人员组成的高度严密的组织体系,并且垄断了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有学者称之为“资本霸权”或“工厂专制政体”,分散、孤立、无序的工人个体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就要受到高度的管控和统治,工人可以离开这个工厂,因此表面看来他是自由的,但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同样体制的工厂,因此实质上他是不自由的。
工人最初的反抗都是个体性的,包括消极怠工、破坏机器、对老板和管理人员的人身伤害,但这都是无效的,反而加强了资本的力量。工人的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微观政治行动是联合起来,以组织对组织,以团结起来的集体力量反制垄断性的资本力量。这就是工会的出现和发展。工人的第二个微观政治行动是通过工会就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劳动保险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把劳动力的个别定价方式转变为集体定价方式,以集体讨价还价取代个别讨价还价,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加强工人在工厂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工人微观政治权力的提升。工人的第三个微观政治行动是罢工,通过阻断生产链条并给资方造成重大的损失,迫使资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其微观政治含义更加鲜明,甚至带有相当程度的攻击性和强制性,是对资本霸权和工厂专制政体的一种有力的制约。工会、集体谈判和罢工,也可以称之为较低阶段的经济民主、企业民主、工业民主、产业民主。
进入20世纪,微观劳工政治发展到第二阶段:工人进一步要求分享企业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工人委员会、工人董事和工人监事成为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常设机制。如果说工会、集体谈判和罢工都是对企业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的外部制衡的话,那么参与管理甚至劳资共决,就是工人登堂入室,进入企业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对企业的重大和根本决策施加直接的影响。工人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分配,可以称之为较高阶段的经济民主、企业民主、工业民主、产业民主。
(2)中观的劳工政治
中观的劳工政治就是工人超出企业范围,而在行业、产业、地方乃至全国级别形成更大的联合,成立行业工会、产业工会、地方性总工会乃至全国性总工会。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和自由结社条件下,即使是全国性的工会联盟,也是多元竞争的社团组织,也不属于宏观政治的领域和范围,其主要职能是与相应的雇主组织进行中观层次的集体谈判,组织中观层次的产业行动(罢工),对资方形成中观层次的威慑和制衡,以改善行业、产业、地方乃至全国层次上特定工人群体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
(3)宏观的劳工政治
宏观的劳工政治,是在最高政治层面即国家政权、政治制度、立法行政司法层面,表达和实现工人阶级的权利、利益、意志和愿望,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或者方面构成:
一是争取工人作为国家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由于财产的限制,工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旨在争取普选权及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从那以后,各国逐步实现了下层和底层民众的普选权。
二是通过劳工运动的强大压力,使“劳工三权”(团结组织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由一种工人自然行使的权利,变成一种得到立法、行政和司法保障的权利,从而大大减少了自发的、野猫式罢工的数量,使劳资博弈进入法治的、制度化的通道。
三是建立国家层面的劳资政三方机制,成立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这样一种调整劳资关系的特殊机制,这个委员会在劳资关系的立法建议、行政仲裁方面享有特殊的权力并负有特殊的责任,其级别和权威不仅高于劳方组织和雇主组织,而且高于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对劳、资、政三方都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是在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劳工政治的最高级别和最高形式,即劳工政党。一般来说,欧洲各国的工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都自居为工人阶级政党,通过议会选举进入立法程序,把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议案变成国家法律,如果获得议会多数,还可以上台执政,用政府行政力量强制性地贯彻和落实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法律。
3、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在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历史地位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竖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目标,资产阶级革命初步建构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宪政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应该说,这为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准备了一定的形式构架和制度条件,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的纵深发展,使近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上升到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的高度;没有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就会停留在资产阶级狭隘的范围内和低级的水平上,就不可能转变为现代比较成熟的宪政民主法治,就不会有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
首先,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使自由而平等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全面下沉和落实到了工人阶级等下层和底层民众身上,这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就业和择业权、迁徙权、幸福权、新闻言论出版权利、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权利、集体谈判和集体行动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企业和国家管理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等。没有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这些权利对于社会下层和底层就是残缺不全的,或者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或者根本就不具备。
其次,正是劳工运动和劳工政治,使宪政民主法治由形式的变成实质的,由社会上层独享的变成覆盖全社会的。此前,议会民主制只是所谓社会精英或社会上层统治社会下层和底层的政治形式,即社会上层的不同党派或利益集团(如托利党和辉格党)轮流统治社会下层和底层,实质上还是一种专政。正是劳工政治力量和劳工政党的崛起并且通过赢得议会多数而成为执政党,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左与中右、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相互制衡、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才有真正的政治竞争和政治监督并把国家权力真正关进笼子。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劳工政治和劳工政党,就没有较高阶段和较高形态的宪政、民主和法治。
二、工会与劳工政党的关系
工会是微观、中观劳工政治的轴心,劳工政党是宏观劳工政治的轴心。工会与劳工政党都是工人阶级自我组织的形式,其目的都是要为工人阶级的权利和利益而奋斗,都是要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地位。但是工会与劳工政党在属性和职能、范围和层次、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双方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理分工、平等合作、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1、属性和职能的差别
工会具有经济属性和经济职能,要满足工人的经济利益需求;工会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要满足工人的社会合作和身份认同需求;工会具有政治属性和政治职能,要满足工人的政治权利需求;工会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职能,要满足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劳工政党也具有这四个方面的属性和职能,区别在于,工会突出和强调其经济属性和经济职能,其属性和职能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职能——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政治属性和政治职能——文化属性和文化职能,而劳工政党突出和强调其政治属性和政治职能,其属性和职能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职能——文化属性和文化职能——经济属性和经济职能——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
工会首先是一个劳工经济组织,是工人们联合和团结起来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集体抗争的平台,是集体讨价还价的劳动力定价机制,其直接和主要目标就是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至于对宏观政治的影响,那是通过舆论、院外游说和院内劳工党团等中介来实现的,并不以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为直接行动目标。与此不同,劳工政党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其直接和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宏观层面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结构,把工人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反映到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中去,通过取得执政地位,通过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来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
2、范围和层次的差别
工会最初产生于企业这一最基层和最小范围的经济组织,每一个工会所产生的微观环境,包括工人的工作生活和主观意识、资方的情况以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工会因此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多元性、分散性、自发性和无序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育以后,才形成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形成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职业工会、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行业—产业工会,乃至由若干全国性行业—产业工会联合而成的总工会。工会范围的扩大和组织层次的提高,走的是一条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路线。与此不同,劳工政党是在工会普遍存在和劳工运动高涨的基础上,由少数具有明确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取向的人们——通常是支持劳工运动的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和工会领袖——所组成的政治组织,它一开始就定位在宏观和最高政治层面,然而沿着一条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路线向地方、社区和企业扩展。
工会是平民组织,劳工政党是精英组织。工会更多地表现出工人阶级内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劳工政党更多地表现出工人阶级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之所以在工会之外必然会产生劳工政党,是因为工会本身具有特殊性、具体性和大众性,从自身很难产生出具有政治共识的政治组织力量,而劳工政党弥补了工会的这一结构性缺陷;之所以劳工政党绝对不可能取代工会,而必须以工会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因为劳工政党本身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精英性,不可能完成对全国工人阶级的组织、团结和动员工作,工会正好弥补了劳工政党的这一功能性缺陷。把工会和劳工政党连接起来的纽带是一种供求关系,即普通工人和工会具有对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追求,而劳工政党具有满足这一需求的价值导向和能力。工会是工人阶级的基础结构,劳工政党是工人阶级的上层结构,二者构成完整的工人阶级政治结构。没有劳工政党,工人阶级就会停留在自在的阶段而不能成为自为的阶级;没有工会,工人阶级连自在的阶级都谈不上,劳工政党就不成其为劳工政党,而只能是某个自娱自乐的政治清谈俱乐部。
3、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的区别
工会的活动领域主要是微观和中观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以集体谈判、产业行动推动劳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均衡发展,通过参与企业和行业管理来追求企业民主、产业民主和经济民主;劳工政党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社会公共空间和宏观政治领域,以思想和意识形态论争声张劳工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经济政治文化主张,通过赢得工人和其他支持者的选票成为参政党和执政党,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定和施行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法律和政策。
4、工会与劳工政党的分工合作关系
由于以上的共性和差别,工会与劳工政党就必然形成一种分工负责、合作互补的关系:工会是劳工政党与工人群众之间的主要中介和纽带,是工人阶级政治结构的基础部分,是劳工政党赖以获得工人阶级选票的主要动员和组织机制;劳工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工会在议会和宏观政治领域的代表,是工人阶级政治结构的上层部分,负责向议会提出议案和法案并争取获得通过,争取成为执政党并施行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工会与劳工政党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机构是相互衔接的,劳工政党可以从工会发展党员,党员可以以工人身份竞选工会领导人,工会也可以向劳工政党输送领袖人物和议会党团代表,但工会和劳工政党不能合并,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之间也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5、共产主义劳工政党与社会民主主义劳工政党对工会的不同态度和政策
上述工会与劳工政党的关系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规律的,得到了大多数工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个模式正好就是社会民主主义劳工政党与工会关系的基本模式。然而,另一流派的劳工政党即共产主义劳工政党或共产党,并不认同这一模式。它从彻底否定私有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这一理想和目标出发,自命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权力加强对工人群众的思想教育,提升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并按照所谓民主集权制(民主集中制)把工人阶级动员和组织起来,引导和领导工人群众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于是劳工政党与工会的关系就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工会就成了实现共产党的政治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这个模式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曾经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与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并终于被历史所淘汰了,但在一些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个模式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成为政党与工会关系的主导模式和唯一模式。在那里,共产党本身成为一个新的统治阶级即权贵官僚阶级,而工人阶级重新成为被统治阶级,工会则成为党统治工人阶级的“桥梁和纽带”。
三、社会民主主义劳工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社会民主主义劳工政党,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社会党、工党、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这里统称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简称社会民主党。
1、社会民主党是劳工政党或工人阶级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创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和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4年),是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政党的雏形。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世界上第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其前身是1863年拉萨尔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马克思派的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1875年两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党,于1891年10月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80年代末,又有16个欧美国家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当时大都叫做社会民主党,并于1889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国际即第二国际。一战结束前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共产主义派别独立出去成立了共产党,并在列宁的倡导下于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第二国际于1923年更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并于1951年重建为社会党国际,迄今已有200多个成员组织,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际组织,而且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政党联盟,与此同时,共产国际早就在1943年被苏共和斯大林解散了,此后,各国共产党并没有重新建立国际性组织。由此可知,社会民主党不仅是一个而且是主要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声称自己才是唯一的、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而指社会民主党是修正主义政党,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也是对历史地选择了社会民主党的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智商和判断力的侮辱。
2、社会民主党是认同、践行和推进自由、平等、正义等普世价值的政党
自由主义政党强调消极自由、规则平等以及获得和转让的正义,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则强调积极自由、实质平等以及分配和福利的正义。不过正像自由主义政党也承认一定程度的积极自由、实质平等以及分配和福利正义一样,社会民主党也以消极自由、规则平等以及获得和转让的正义为重要前提;社会民主党永远不会以平等压倒和取消自由,永远会在自由和平等之间保持一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接受的张力。《法兰克福宣言》、《哥德斯堡纲领》等社会民主主义的经典文献反复重申了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
3、社会民主党是宪政民主政党
社会民主党不仅继承了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宪政民主的基本框架(议会民主制、多党制、有限政府、三权分立),而且把宪政民主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19世纪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思想代表有一种反宪政而追求不受限制的民主的倾向,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制只对资产阶级自己适用,只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只是对资产阶级而言才是一种实质民主,而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而言,这种民主只是形式的和虚伪的民主,而且转化为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质上的专政和专制。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和对无产阶级的直接民主,一种比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在形式上更高级、在实质上更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真正的民主”,并借助于这种民主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不过这样一来,民主便与宪政分家了,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无产阶级民主就成了反宪政的无产阶级专政,直至变成能够自上而下地控制经济、文化和全部生活领域的极权政治力量。
意识到这种危险,无产阶级的大多数及其思想和政治代表,就抛弃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把自己纳入宪政民主的框架之中,他们认识到,虽然资产阶级在宪政民主中占尽了优势和便宜,但宪政民主本身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从其产生过程来看,宪政民主是无产阶级、广大民众与资产阶级一起流血奋斗而建立起来的;从宪政民主本身的性质来看,它并没有从学理上和法律上宣称它只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而是确认了“每一个人”和“全体公民”的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确认宪政民主是“每一个人”和“全体公民”的宪政民主,建立了一整套普适性的“形式规则”,无产阶级完全可以在这套形式规则下,逐步地争取和落实自己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利,使形式的民主成为实质的民主。无产阶级应当在这种普适性的宪政民主规则下争取自己的基本权利,与其他阶级一起把宪政民主发展到更高阶段。从20世纪的历史来看,社会民主党正是在宪法、多党政治、代议民主制等等宪政民主规则下为无产阶级争取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权利,从而使宪政民主获得了更为普遍的实质性内容,越来越多的人以至全体公民都实际地成为宪政民主的受惠者。
4、社会民主党是恪守和推进法治的政党
社会民主党无论如何扩展政治民主和倡导直接民主,无论如何推进企业民主、产业民主、经济民主,无论如何扩大国家的权力范围和政府的职能范围,永远也不会突破公民权利至上、社会为本国家为用、有限政府的宪政基本原则,永远不会抛弃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大于权、司法独立等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永远接受反对党、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公众舆论的制约和监督。只要存在着私有制、市场经济、阶级和阶层的划分、普选制、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社会民主党即使获得长期的执政地位,也不可能变成一党专制和一党独裁,不可能搞出新的权治和王霸统治。
5、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使命
社会民主主义反对经济剥削,推动以工会、集体谈判、罢工为基本形式的劳工运动,推进劳动力市场的集体定价机制的建立,推进企业民主和产业民主,推进社会个人所有制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民主党反对阶级不平等,推进阶级之间的平等博弈和正和博弈,推进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势力均衡,推动工人阶级由无产阶级向有产阶级的转化,推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中产阶级的汇合;社会民主党反对政治压迫,反对世界上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的极权、专制和权治,推动全人类实现普遍的宪政、民主和法治;社会民主党反对社会区隔和社会不平等,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民主党反对思想控制和文化不平等,推动每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平等的发展。
最终,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发展,随着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消失,社会民主党也会像自由主义政党一样进入历史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