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盡青春的模樣:電影《愛在暹邏》
好像到了會回想青春的年歲了,《愛在暹邏》於2007年上映時,我17歲。17歲,該是青春的年紀吧。作家白先勇就描寫過17歲的青春,他說青春是苦澀的、寂寞的、對一切事物感到新奇的。〈寂寞的十七歲〉裡,少年雲峰逃家來到新公園的那天夜裡,一名陌生中年男子捧起他的兩隻手,「突然放到嘴邊用力親起來,我沒有料到他會這樣子。我沒想到男人跟男人也可以來這一套。」
朱天文在〈肉身菩薩〉裡也寫過17歲,是小佟遇見的一名男孩。「十七歲的長有一雙重濁的黑眼圈,像印度人眼睛,縱慾沉酣,浸透著無可如何,超世悲憐。」年輕男孩滋味複雜的眼眸是那樣惹人憐愛。《荒人手記》的主人翁小韶亦曾邂逅美少年,小韶喚他作費多,他說:「費多小兒,我無法直接目視他,他過於年輕的身體像大太陽下的金屬反射光,我不得不戴上墨鏡才能去看。」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魂斷威尼斯》裡老藝術家對美少年的迷戀。托馬斯曼在小說最後的敘述簡直美極了:
「他轉過上半身,一隻手擱在臀部,優美地轉動身體,越過肩膀向海岸望過來。那個看著他的人坐在那裡,一如頭一次,當這個矇矓的眼神從進餐廳的門檻上投過來,與他的目光相遇。他的頭靠在椅背上,追隨著在遠方緩步行走的少年慢慢移動;此時他抬起頭,彷彿迎向那道目光,隨即垂在胸前,眼睛從下向上望,他的面容流露出沉睡時那種放鬆、入神的表情。而他依稀覺得那個蒼白、可愛的招魂者從遠方向他微笑,向他示意,彷彿把手從臀部移開,只向遠方,向前飄行,走進充滿希望的陰森神秘之中。一如平常,他起身隨他而去。」
這就是青春致命的吸引力。讓人想緊拽在手裡且目光難移。《魂斷威尼斯》的老藝術家是凝視著美少年而死去的,而他心甘情願。由此我們不難想像,何以人到了一定年歲後,總眷戀青春,視青春為至美。15年過去,我們都和《愛在暹邏》裡的少年少女一樣,長大成人了。如今30多歲再重看《愛在暹邏》,雖然尚未離青春年少太過遙遠,但還真有那麼點「老藝術家」看「美少年」的既視感了。
我甚至已經不太記得當年看《愛在暹邏》時的感受了,只知道當時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但這次卻在電影進行至尾聲時眼淚無法克制地傾瀉而出。大概是因為,這個故事觸及了太多青春時代曾經歷過的人事物。當然,主角繆與棟的青澀、曖昧的感情是最令人動情的。但除此之外,棟和母親的互動也讓人動容。
尤其是聖誕節前夕,母子倆在裝飾聖誕節時,棟拿起了一男一女的木頭娃娃問母親該放哪一個時,母親告訴棟,就選你喜歡的那個。只見棟輕輕撥開了母親手裡的女生娃娃,拿起了男生娃娃。那一刻,母子之間沒有過多言語,只有眼神的交會和淺淺的笑容,可卻足以說明一切。棟模糊不明的出櫃,在當時是多麽勇敢的決定。同時,也體現了身為母親對孩子無盡的愛與包容。
另外,暗戀著繆的螢在聖誕節那晚和棟一起來到暹邏廣場看繆的現場演出,表演結束後,棟急著想上前去找繆,此時原本和他牽著手穿梭人群的螢,卻突然鬆開了手,轉身離去。這一幕也使人無比心疼。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看著自己所愛之人與另一個人相愛;那是多少人在年輕時都曾遭遇過的事。螢的放手和痛哭失聲,細膩地呈現出在愛裡脆弱和堅強的兩種模樣。
《愛在暹邏》,或許不像《17歲的天空》愛得那樣直接坦白;不像《盛夏光年》愛得那樣壓抑深沉;更不像《孽子》愛得迷茫又壯烈,可是它卻將青春該有的狂躁、失落、傷感、喜悅、猶疑、堅定和無窮無盡的幻想與期望,全部鎔鑄其中。棟在最後告訴繆:「我不能做你的男朋友了,但這不表示我不愛你。」回到家裡,繆看著當初棟送給他的雪人木偶,流下眼淚說道:「謝謝你」,淚水裡有愛也有痛。在繆的心中,棟永遠會是他一生最美好的相遇,最摯愛的人。
電影末尾,銀幕上浮現了一句話:「To all the loves that bring us to life.」《愛在暹邏》裡,各種形式的愛,都成就了生命的完整。如今已年過而立的我,再看一次《愛在暹邏》亦不禁會想起,那些曾經在我青春裡停留、消失的愛,原來都讓往後的我變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知足。謝謝《愛在暹邏》在15年前走進了我,讓我更好地認識了青春和愛,謝謝你。
---
☀️ 喜歡我的文章嗎?成為我的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jingfuchen81/civic
☀️ Follow me:https://linktr.ee/arstinchen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