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的迷惘中找尋歸屬:娥蘇拉.勒瑰恩〈巴黎四月天〉

mia
·
·
IPFS
·
在迷茫世代中,娥蘇拉.勒瑰恩的短篇小說〈巴黎四月天〉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與收穫?本篇評論摘自雜誌《Lost and Found:散落一地的火花》,探討文組學生與工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迷惘與出口。

文/黃亭瑜

學生不論專業為何,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感到茫然無措;而隨著科技時代發展,文組學生的不安似乎又更為顯著。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熟悉的台灣社會以及亞洲文化,而是全球性的話題——《紐約時報》在今年二月釋出一篇標題極具震撼力的報導:〈The End of English Major〉以「危機」(crisis)這樣程度嚴重的字眼闡述英語專業(抑或廣義而言之人文學科)的未來。不同的聲音隨之而起,部分認同、部分則認為這樣的標題與觀點雖然不完全錯誤,卻也過於偏頗、悲觀。我想,縱使十分清楚知曉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能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人文學科學子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依舊難以消失。在這樣的失落裡,我們能去哪裡找答案?

在文學這片汪洋中,人生迷惘與困惑已不是新奇的主題。經典作品諸如《徬徨少年時》《少年維特的煩惱》等,皆道出了青年時期極端的狂喜、哀愁、憤慨與不知所措。然而,論及文組學生對於人生的迷茫感,我想娥蘇拉.勒瑰恩的短篇故事〈巴黎四月天〉(April in Paris)是十分值得探討的素材之一。

融合了勒瑰恩經典作品《地海巫師》《黑暗的左手》中為人所知的奇幻、魔法、科幻元素,〈巴黎四月天〉收錄於勒瑰恩的短篇小說集《風的十二方位》中,講述一名中年法文教授(Barry)以及中古世紀煉金術士(Lenoir)透過魔法的召喚,相遇於四月巴黎一間閣樓的故事,以及兩人如何在時空交錯之中,意外獲得了人生從未有過的快樂與啟發、以彼此共有的空虛與迷茫相互取暖。

「空虛與迷茫」或許就是這趟時空穿越之旅中最大的關鍵字。身為20世紀的一名大學法文教授,Barry即使已經出版過一本關於詩人維永究竟死因爲何的書籍,卻沒有因此過上理想的生活。反之,就如同他對自己說的:「誰會在乎我的理論?這些理論根本無法被驗證。學這些東西到底能讓我做什麼?」他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極度厭惡,活於職業倦怠之中;而勒瑰恩也使用了大量否定、消極意味的詞彙來描述他的狀態:「年久失修的廉價公寓裡,一個孤僻、未婚、低薪的學究,獨自坐在這沒暖氣的閣樓裡試著寫出另一本沒人要看的書。」而在另一個平行時空,1482年的同一間閣樓裡,坐著一個與Barry相同苦惱煩悶的鍊金術士、黑魔法師,Lenoir。身處於中古世紀,在歷史還沒有累積足夠知識能夠證明Lenoir對於四元素的理論時,他也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極為厭倦,甚至因此不相信科學,轉而修習黑暗魔法:「我受夠了!從二十歲開始我就獨自被禁錮在追求知識、自然奧秘的枷鎖裡。但這些事情不是為了被學習而存在的。」

將兩個角色稍加整理,我們能說Barry就是經典的文科生;而Lenoir則成為了理科的代表。他們看似迥異、來自完全不同的兩個學術領域,卻有著同樣因為「生不逢時、時不我與」而產生的憂傷,以及因為所學不被大眾認可而無處可宣洩的迷茫感。然而,作者並未在故事的最終給予兩人的迷惘一個確切的解答,抑或正面、負面的結局。即使結尾畫面符合了「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套路,在主角群肩並肩走向遠方、酷似少年動漫熱血結尾一般的畫面背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前途茫茫的不確定感。因此,讀者若希望從這篇故事裡找到一盞指引迷途的燈塔、一張避免迷路的地圖,恐怕會帶著懸而未解的鬱悶心情離場。那麼,我們還能從這當中獲得什麼呢?

或許,「共鳴與安慰」會是最大的收穫。 

若以文組與理組的角度解讀,不同於現代社會對於文理的刻板印象、甚至差別待遇,勒瑰恩並沒有讓哪一方看上去更具有優勢,反之,他們同樣悲慘,且這樣的悲慘可是跨越了時空。這是有趣的安排——就是因為同樣悲慘,所以Barry與Lenoir就像終於遇到了知音,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慰藉。研究已故詩人的Barry透過Lenoir發現了在遙遠的未來,無人知曉的歷史真相;研究自然科學的Lenoir則在「未來人」Barry帶來的知識裡發現新大陸,而在此之前,兩人都不曾期待自己的想法能夠被理解、傾聽,甚至已經對於學習新知感到厭倦。因為這樣難能可貴的快樂,Barry不想再回到原先那外界不認可他、他也無法認可自己的時空去證明維永真正的死因,Lenoir也不再受困於四元素理論的驗證之中,畢竟,知道的再多,沒有實例證據的理論依舊不可信。這看來或許荒謬頹喪,但是,至少兩人已決定在知心好友的陪伴下、專注於當下學習的快樂。各自固有的疑惑與茫然還存在著,但是知曉有另一人和自己共享同一種迷惘的歸屬感,就如同為漂泊的船隻定了錨一般,帶給兩位主角的不只有安定感,還有被另一人所需要、知曉自己的存在還有意義的自我價值。Barry與Lenoir在結局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無從預測的,也已經不是討論的重點。不過,透過這場穿越時空的相遇,我們即使找不到解決迷茫感的具體方法,也能藉著作者描繪的例子得到共鳴與寬慰。誰說人一定必須擁有崇高的目標,才能造就快樂的人生?誰說待在同溫層取暖就一定是糜爛、不夠上進的體現呢?在人生的迷失之中,有時停止漫無目的的追尋與無止盡的自我厭惡,稍微逃避、休息、解離於現實,也無妨。

當然,我們不能斷定這是一篇以文組困境為出發點而創作的故事,如此一來也將作品的主題與想像空間變得太過狹隘,而作者的動機也未必在此。但,透過這篇奇幻故事,勒瑰恩道出了由古至今人們的迷惘常態,且特別切合現今文科生的遭遇與狀態。你可以說〈巴黎四月天〉是對於「迷茫」這個亙古難題的無奈控訴;但我更願意將其視為一帖滋補劑、一張由現實跳躍至奇幻的門票,告訴著讀者:「你的迷惘並不孤單。」

書訊:

書名: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

作者:Ursula Le Quin

出版社: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出版日期:2004/01/01

*本文選自雜誌《Lost and Found:散落一地的火花》,完整內容可由QR code連結進入:

《Lost and Found:散落一地的火花》是由一群師範大學在學生所完成的刊物,內容探討在科技發展蓬勃的時代,文組學生與工作者所遭遇的迷茫感;以及在如此的迷惘之中,在人文領域中生存的人們依靠著什麼找尋到人生的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