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主觀意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二篇 聖人恆無心

主觀意識
·
·
「聖人」在古代並非神聖化的稱謂,而是對執政者或政治家的稱呼,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人民對政治家的要求標準,就近似於今人對聖人的期待;大公無私在夏朝理所當然,因為當時的文明意識正當壯年,至於今日的華人才正要邁出腐化。

聖人恆無心,以百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聖人永無私心,以百姓心為心。不因人而善待,是德善;不因人而信守,是德信;聖人治天下,融合天下心,知百姓所需,而為其操心。

 

此篇文章應該出自夏朝中期之後,這是夏朝黃老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這樣君民一心的祥和畫面感,就是長治久安之後才有的太平景致,然而「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當銳意重視德治之時,就意味著已經偏離道治了。

「聖人」在古代並非神聖化的稱謂,而是對執政者或政治家的稱呼,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人民對政治家的要求標準,就近似於今人對聖人的期待;大公無私在夏朝理所當然,因為當時的文明意識正當壯年,至於今日的華人才正要邁出腐化。

中華民族已逐漸腐熟重生,故人們再讀此文,應該以聖人為正人,以聖人之理為正理,而非超凡脫俗的神人;「不善者,亦善之」並不是孔子所謂的「以德報怨」,孔子所謂的「德」是純私德,「以直報怨」的「直」才有點公德。

因此,孔子應該沒真懂何謂「德」,甚至也遠不如歸納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的西周黃老明白,德是無為而不得見,有為的私德又如何能視為「德」,那不過是私人的恩惠而已。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仁是有為卻不得見,禮是有為更無真心,因此,「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豈非謬論?周禮的目的就是私天下,欲使天下宗周,周天子龍御天下萬世不移,而孔子卻深信周禮不疑,『孔聖人』的見識尚且如此乖謬,可見西周禁錮思想之禍何其嚴重!

德、仁、惠如何區分?德近似於菩薩道,如同無為法布施,出於真相的覺悟,而不執著於法相;仁例如利民寬刑,就像有為的政策,出於愛民的公心;惠例如恩賞賜與,好比有為的恩惠,出於人情的私心。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