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5】京滬國防工事的設想,構築何作用(黃德馨 時任工兵學校教官)
- 設防方案的確定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日戰爭後,國民政府鑒於上海是全國經濟中心,南京是政治中心,為了防止日本帝國主義再從上海入侵,1933年就開始擬議在滬杭一帶構築國防工事。初由楊潔提出“京滬杭設防方案”,因範圍過大,尤其對南京採取閉鎖式(用堡壘團構成)的設防,形勢陳舊,在當時條件下,不適宜對敵進行持久消耗戰,故未被採用。繼由德國顧問經過實地踏勘,提出一個方案,因非財力所及,也未被採納。後來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李青等人(李在抗戰期間繼馬崇大任城塞局長)幾經實地勘察和研究,提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方案。自1934年起至1936年為期三年所構築的國防工事,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方案實施的。
但策劃這個方案時,對日軍可能進犯的方向,做了具體分析和判斷,認為:日海軍可能由長江和杭州灣進犯,空軍由上海襲擊南京和各大城市,陸軍可能由上海附近及杭州灣北側登陸後,分兩路西進,進攻南京。因此,便把京滬杭一帶劃分為京滬,滬杭和南京三個防禦地區,並以京滬地區為防禦重點,先行構築工事,配備兵力防守。
京滬區防禦陣地:京滬地區有滬寧鐵路,京滬公路和長江三條水陸交通幹線,從軍事上分析,將是日海陸軍協同向西推進的主要路線,故應選擇要點加強設防。這個地區北有長江,南有太湖,二者之間湖沼綿亘,河流縱橫,形成水網地帶,是敵人運動的天然障礙,有利於守而不利於攻。同時又有虞山,定山,惠泉山等許多高地分佈於蘇州,常熟,無錫,江陰附近,地勢險要。因此,選定吳福線(蘇州至福山)和錫澄線(無錫至江陰)為這一地區的主要陣地,並在這兩線陣地的前後,分別設置後方陣地和前進陣地。後方陣地,選在常州——石莊一線,左有長江,右有滆湖可為依託,而兩翼側面也有較為可靠的保障。這一線的地形雖不險要,但陣地正面較為有利,便於預備隊兵力集結,運輸也較方便,後方兵力增援和物資補給,有鐵路,公路和長江水路可資利用。在昆山附近選擇險要之地構築前進陣地,以青陽港和附近河川為障礙,平時酌量構築少數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駐兵防守。在昆山以東及上海附近,則臨時設置警戒陣地。
滬杭區防禦陣地:滬杭間交通有滬杭鐵路,滬杭公路和杭州灣水路,日軍海陸協同,利用這些交通線西侵也是可能的。為此,在乍浦,澉浦,拓林等海岸要點,構築永久工事形成要塞,以防日海軍陸戰隊登陸。在滬杭鐵路線,以嘉興為策應樞紐,配備相當兵力防守,免為日軍利用。因嘉興南有杭州灣,西有太湖,也屬水網地帶,日軍大部隊不易活動。而且天目山脈橫阻於太湖與錢塘江之後,可以阻礙日軍砲兵和機械化部隊向我陣地後方侵犯。根據這些地形特點,這個地區雖處於次要防禦方向,但為了與京滬地區吳福線和錫澄線陣地銜接,故選定乍嘉線(乍浦經嘉善至蘇州)和海嘉線(海鹽經嘉興至吳江)為主要陣地,並在兩線陣地前後分設後方陣地和前進陣地。後方陣地選定杭州至湖州一線,兩翼有太湖和錢塘江為依託,前是水網地帶,障礙力較大。整個後方陣地背靠天目山脈,可以形成最堅強的阻止線。但後方交通條件差,對陣地的補給運輸不大方便。前進陣地選定全公亭至楓涇鎮一線,擇其險要構成據點,據點前雖有縱橫交錯的河川,但障礙力較差。故預定在前方構築一警戒陣地,與京滬地區警戒線相聯繫,以為緩衝。
南京區防禦陣地:南京依山帶水,地勢險要,但由於四通八達,戰爭中容易受敵包圍。因此,對南京區陣地的選定,首先必須使進犯之敵不能包圍。其次,即使遭受包圍,也要能在獨立進行作戰條件下,打破敵人包圍,盡可能殲敵於陣地前或陣地內。基於這一要求,決定在南京城外構築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並在外圍陣地前設置警戒陣地。外圍陣地選定烏龍山,棲霞山,青龍山,淳化鎮,牛首山,大勝關一線,兩翼依託長江天塹,形成一弧線陣地,並以東南爲陣地的主要防禦方向。復廓陣地以南京城牆為內廓,在環城外選定紫金山,麒麟門,雨花台,下關,幕府山要塞砲台一線為外廓陣地,形成城內外兩線,相互為用,內線便於支援外線,外線可以鞏固內線。在城內,以北極閣,鼓樓,清涼山為界,劃分兩個守備區,並將清涼山等高地構成堅固的核心據點。此外,還在長江北岸浦口,構築橋頭堡陣地,以封鎖渡口。警戒陣地選在後頭山,大連山,湖熟,秣陵關,江寧鎮一線,雖離外圍陣地較遠,但可使其有充分時間做戰鬥準備。
2. 防禦陣地的編成與永久工事的設計
確定設防方案後,接著就決定如何編成防禦陣地。在上述三個地區的陣地中,最重要的首推吳福線和錫澄線,其次是乍嘉線和海嘉線以及南京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當時這些陣地的編成,主要採取以步兵營陣地為單位,在特別重要地段或次要地段,也有採用團陣地或連陣地的。由於這些陣地是各區最重要的部分,必須構成數量較多的永久性工事或部分半永久性工事,使其成為堅固的陣地。後方陣地和前線陣地,基本上是按營陣地或連陣地編成的,平時根據需要,構築為很少的永久性工事,戰爭開始前後再構築大量的野戰工事,以適應戰鬥需要。
各陣地編成的基礎主要是營陣地。當時步兵營由三個步兵連,一個重機槍連,一個迫擊砲連編成。每個營陣地包括三個連陣地,每個連陣地包括三個排陣地。各連排陣地,通常都分第一線和預備陣地,形成縱深梯次配置。根據防禦計劃,各戰鬥單位在預想的各種戰況下,採取必要的措施,對射擊,觀察,通訊,交通,偽裝,掩體和障礙等,做好系統的設備,組成嚴密的戰鬥整體,既有利於戰鬥行動,有能獨立持久的進行防禦戰鬥。無論是整個營陣地或是各個連陣地,在編成上都必須構成環形防禦。各連陣地之間須相互配合,構成交叉火網。營陣地還包括各種用途不同的工事,如輕重機槍,戰防砲,迫擊砲等射擊工事,還有觀察所,掩蔽部,彈藥庫和散兵壕,交通壕以及障礙物等,其中輕重機槍和戰防砲工事,觀察所,掩蔽部,彈藥庫,都是步兵陣地的骨幹,必須用堅固材料建築永久性工事,使其能經久不壞。
永久性工事的設計,主要由參謀本部城塞組(後擴充為城塞局)負責,中央軍校和工兵學校也參加了一部分工作。工兵學校參加設計的人員有教官黃德馨,張其意,工程師毛毓源,還有德國顧問凌克等。當時設計的工事標準,對步兵骨幹陣地築城強度,以確能抗敵人十五釐米口徑的砲彈和五百磅炸彈為標準。對地下工事,以確能抵抗一千磅以上炸彈為標準。因此,建築工事的材料,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頂和牆都須有一定的厚度。
重機槍工事有兩種類型,一是用於正射,另一是用於側射。正射工事只有一間戰鬥室,射孔採用外八字形,一般成九十度開口。工事頂蓋和前,側牆的厚度,均為一米左右。側射工事,除戰鬥室外,還有一小間寢室,其厚度較正射工事稍薄。當時設計偏重於正射,但淞滬戰役中的實踐證明,正射工事不如側射工事。
輕機槍工事也有兩種類型,分單射孔和多射孔。單射孔工事只有一間戰鬥室,射孔是外八字形,成九十度開口,其蓋頂和前牆,同重機槍工事差不多,但側牆和後牆都較前牆薄。多射孔工事有戰鬥室和寢室各一間。戰鬥室三個射孔,都是內外八字形,正面的射孔成一百度開口,兩側的射孔均成五十度開口。其前後牆和側牆都較單孔工事薄。淞滬抗戰時,吳福,錫澄兩線,只有重機槍工事,未見有輕機槍工事建築。
戰防砲工事有一戰鬥室,射孔成七十度開口,其頂蓋和前側牆,厚度約一米左右,後牆厚度為前牆的一半。觀察所分甲乙兩種,甲種用於觀察一個方向,乙種用於觀察四周。甲種觀察所設有一間觀察室,觀察口開在一面,是外八字形,成六十度開口。乙種觀察所也設有一間觀察室,觀察孔設在頂上,頂空之上有鋼板製成的圓形掩蓋,其頂蓋和前牆的厚度約一米左右,較甲種觀察所稍厚。掩蔽部設有一大間寢室,可容納半排人休息,也可作為指揮使用。彈藥庫設有一間彈藥室,掩蔽部和彈藥庫工事的頂蓋和前,側,後牆的厚度均相同,和觀察所差不多。
以上這些工事,所負的戰鬥任務雖不同,但各工事內部都有必要的設備,如射擊台,床鋪,彈藥架等等。各工事都只有一個出入口,門是鋼板製成的。這些工事的共同特點是:體積較小,便於選擇位置和偽裝,構造比較簡單,施工也方便。至於永久性工事,當時參照德式築城的工事標準酌予加強,但未進行具體設計。
3. 工事建築的經過和實況
各陣地,要塞及南京城防所需要新建和增築的各種永久,半永久性工事,於1934年至1936年三年期間,分期分批進行。先後派了第36,57,87,88共四個步兵師和獨立工兵第一團,工兵學校練習隊以及憲兵團等部隊,擔任工事的構築任務。由於技術上的需要,還向上海陸根記陶馥記等私營營造廠,借調了許多熟練工人參加。後來這些工人大多編入各工兵團。各步兵師和工兵團,擔任吳福線,錫澄線,乍嘉線,海嘉線和南京陣地的工事建築。工兵學校練習隊擔任南京城內外個別據點,地下室和紫金山附近部分重機槍的工事建築。憲兵團專任南京城牆永久性工事的建築。從事工事建築的主要力量,是幾個步兵師和工兵團,如王敬久的第87師,孫元良的第88師,宋希濂的第36師,分擔吳福,錫澄兩線陣地工事建築,阮肇昌的第57師擔任乍嘉線陣地工事建築。
1935年下半年,各地永久性工事半數以上完成,有的還正在施工。是時曾由工兵學校教官黃德馨,張其意,申承基等組成視察組,到乍浦,澉浦,江陰和蘇州等地,對已完成的工事進行視察,一面為了工兵學校教學參考需要;一面觀察建築情況,發現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在視察過程中,發現有些工事位置不合戰術要求,如平地上的工事多數是孤單單的突出於地面,未利用地形,地物背景。在有墳堆和小高地的地方,沒有儘量將工事配置在高地側斜面或反斜面,而是建築在高地附近的平地上。有的機槍工事建築在山頂上,射孔很大,只求射界廣闊,未慮及易被敵砲擊毀的後果。也有的工事建築位置較低,或因原有基礎不固而下沉,勢將影響火器的射程。機槍工事往往限於地形條件,不得不建築在地面上,不夠隱蔽。彈藥庫應有偽裝設施,可是有的彈藥庫也建築在地面上,偽裝很差,頂上和周圍的覆土多已坍塌,像”土地廟“一樣,一座座突出於地面,很遠就能看見。
各地已建成的工事,基本上是按照固定圖案構築的,沒有根據地形實際情況,臨時設計切合需要的構築,以致造成工事上許多不利因素。至於工事的保管和維修,也缺乏一定的制度。工事鑰匙多交當地鄉公所或鎮公所負責保管,有的交給保長保管。當視察組在澉浦向鎮公所索取鑰匙時,鎖都生了鏽,費了好多時間才啟開。似此情形,一旦作戰,部隊要使用工事必然忙亂一團。經過觀察,總的說來,工事外型一般還算不錯,至於實際質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因非該組視察範圍,未作觀察和探討。據悉當時旅工中存在偷工減料等情況,難免不影響工事質量。視察組回南京後,將視察中發現的問題,由工兵學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改進意見。
經過三年的施工,各主要陣地的永久性工事,基本上按照預定計劃建築完成。按照當時的規定,次要陣地非有特別必要,原則上是不建築永久性工事的。但是地處滬杭區後方陣地的湖州,因是陳立夫的家鄉,根據他提出的要求,特意在湖州構築了部分永久性工事。在各個陣地中百分之九十是重機槍工事。在水路方面,乍浦,澉浦也建立了小要塞。對江陰要塞做了必要的加強和改進,除加強要塞陣地的火力外,還將要塞的範圍擴展到長山,定山附近,並於長山,定山安置了部分大砲,既可分散目標,有利於要塞的掩護,又能擴大砲火射擊範圍。在沿江地面敵人可能登陸的地方,配置重機槍陣地,以阻敵登陸。在要塞工事建設方面,各種設施都有所加強,要塞及陸上正面的防禦與錫澄陣地相結合,選擇幾個要點構築了步兵陣地。至於障礙設施,除陸上採用鹿砦,外壕和部分鐵絲網外,對水上則於必要時設置阻塞物,橫斷長江,予以封鎖。八一三抗戰前線,江陰要塞已用沈船封鎖了長江。
江寧要塞的重要性在於配合有關陣地,拱衛南京,為了改進和加強要塞設施,根據需要對各砲台中比較密集的炮種,炮位和口徑做了適當調整,增設了新式大砲,其中部分火砲,除用於對陸上正面射擊,也兼顧對空防禦。工事方面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加強,對新增的火砲,還建築了新的工事,並在要塞附近各要點,建築了戰防砲和重機槍工事。在各砲台附近,利用丘陵側,反面,設置了防空,通信和指揮等掩蔽部以及彈藥庫。各掩蔽部中設有一般的防毒設備。各砲台的偽裝措施主要是植林,露出地面的工事多架設了偽裝網。
此外,在南京城內外的富貴山,雞鳴寺,南山,清涼山,雨花台,童子倉,方山,都天廟等處,建築了地下室和坑道工事,作為指揮所和防空之用。其中以富貴山地下室規模為最大,設備也較完善。當時蔣介石住在中央軍校後院,富貴山地下室就在軍校後面。
4. 戰時工事利用情況
上海抗戰前日本帝國主義者曾聲言“三個月內打敗中國”,殊不知僅上海戰役就打了三個月。在上海戰役中,日軍先後調動了11個師團,4個海軍陸戰隊,總兵力達22萬餘人。使用的各種火砲共300餘門,輕重戰車260餘輛,裝甲車100餘輛,軍艦總噸位約400噸,飛機200餘架。我國投入的作戰兵力,先後有70多個步兵師,約80餘萬人,其他各兵種尚不在內。
上海抗戰開始時,在淞滬一帶進行作戰,一時還用不上國防工事,使用的是臨時構築的野戰陣地。在戰鬥過程中,這些陣地一再被破壞,再修再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當時日軍在海陸空方面佔絕對優勢,又不斷增兵猛烈進攻,我方部隊不得不急於籌設後續陣地。因此,八月下旬,南京大本營派工兵學校及愛喔餘張林伯森(那時蔣介石兼該校校長)隨帶我,黎玉絮及工兵學校第五期學員(大多是各部隊送訓的工兵軍官)五十人和工兵教導營營副及連長等數人,到上海籌劃大規模的構築野戰陣地。當時第三戰區長官部指揮所駐在安亭南翔間張治中的第九集團軍司令部內,我們到達後,晉見了戰區副長官顧祝同,並與參謀處取得聯繫。經過商討,成立了臨時工事構築指導處,由我和黎玉絮負責,在林伯森的指導下,根據戰區陣地構築計劃,擬定了工事構築指導計劃,並將大部分學員分派到我軍佔領的劉行,楊行,閔行,顧家宅,廣福,施相公廟,唐橋站,大場,羅店一帶的各部隊,根據指導計劃構築工事。約一週後,黎隨林返回南京。
當時各部隊建築工事極為認真,白天利用敵機空襲間歇時間進行,夜晚普遍展開,故進度極快,質量一般也能符合要求。但也有缺點,如重機槍掩體,為了射擊界限遠些,總希望把位置設在較高的地方,而且又著重於正面射擊,忽視側面射擊,更少注意到側防友軍陣地。我隨第九兵團副司令黃琪翔到劉行,楊行一帶視察第32師等部隊的陣地時,發現了上述情況。當時第32師王修身師長還認為重機槍只有如此配置,才能發揮其骨幹火力作用。殊不知射擊位置如果暴露,不待其發揮火力,就有被敵砲火摧毀的可能。事實上,這些情況,在上海戰役中屢有出現。
有些工事,幅員雖小而作業量大,工地只能容納有限的作業人員,建築也有一定的程序。可是有些部隊長急於求成,往往想以加倍的人力,縮短完成時間,顧祝同也有這種要求。事實證明,人多並不能做到進度快,反而影響進度。當時一般部隊長雖重視工事建築,但對人力,器材和時間三者的相互關係,以及如何有組織的合理使用,是不大注意的。
有些陣地工事,在建築剛完成就用於戰鬥,也有未完成就用於戰鬥的,於是出現了邊戰邊建的現象。各部隊憑藉陣地工事,堅持戰鬥,即使犧牲很大,絕不輕易放棄陣地。為此,每當前一線陣地進行戰鬥,後一線陣地工事就預先建築好。在戰鬥中,陣地工事常遭敵人砲火和飛機破壞,需要不斷修建,因而發生材料供不應求現象。有些部隊趕築工事,需用材料急如星火,不得已只好拆用鐵路鋼軋,枕木和戰場上被毀房屋等一些可用的材料,以濟眉急。
工事在各部隊構築和利用下,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作戰不可過份依賴工事,更為重要的是部隊的戰鬥力和堅守陣地的決心。戰區指揮長官顧祝同依賴工事的心理比較突出。當戰區得知日軍將於9月13日對我正面陣地發動強大攻勢時,約在前兩日,顧祝同命我趕赴第一師李鐵軍部,第十五師王東原部所據守的陣地,進行檢查。他說:“看看這些陣地能打幾天。”並限於當晚利用南翔通信所專線電話向他報告。他不問部隊戰鬥力和決心如何,竟提出“陣地能打幾天”,可見他當時的心理狀態。我與第一師工兵營長夏同彭,第十五師工兵營長李營長,對陣地進行了檢查。當時陣地工事已基本建成,也具有相應強度,並在繼續加強。後來由於日軍一再猛攻,在激烈的炮火中,工事幾全被毀。但防守部隊英勇頑強,奮力抵抗,堅守陣地數天才被突破。
約在九月下旬,我到唐橋站第61師鐘松部隊,檢查了陣地構築情況。該部隊工事構築較好,對偽裝也較注意,但後方司令部的防空掩蔽部同司令部築在一起,經過建議隨即改進。
10月上旬,因前線部隊傷亡甚重,難以堅持,將向吳福線永久陣地轉移。長官部遷往蘇州後不久,又遷至無錫。當時準備待前線部隊到達吳福線永久工事後,再指導工兵構築需要補充的野戰工事。後因長官部作戰決策突然改變,令在撤退途中的部隊重返原陣地,故將部分工兵學校學員隨前線部隊行動。同時,因適應戰況發展需要,另成立了工兵司令部,專門承擔陣地工事的構築任務,我等遂返回南京。
11月初,日軍因正面進攻傷亡慘重,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便在金山衛登陸,進行側面迂迴,企圖圍殲我據守上海陣地的各部隊。由於戰局形勢發生變化,我前線各部隊不得不撤守吳福線和錫澄線。因日軍陸空軍協同跟蹤追擊,我部隊先後撤至兩線,均難立足據守,於是只得大踏步向南京撤退。
據最後撤回南京的幾個工兵學校學員說,正面部隊從上海撤退,吳福,錫澄兩線的國防工事都未及利用。有的部隊撤到兩線陣地後,雖準備利用工事據守,但保管鑰匙的保長逃走,無法開啟工事。有的因工事位置過於暴露,不便利用。有的工事雖完全適合戰術要求,但個別部隊認為情況緊急,在這種工事中進行戰鬥,機動性受限制,不願利用。江陰要塞在我軍從錫澄線撤退後,即被日海,空軍協同陸軍包圍,戰鬥異常激烈,要塞及其附近陣地的守軍(兩個步兵師和要塞部隊一個團),損失雖重,但仍孤軍奮戰。堅守七天,殺傷了大量敵人,並擊毀擊傷日艦六艘,飛機六架。要塞工事對保障守軍作戰和發揮火砲為力,掩護我部分守軍安全撤退,起了一定作用。
當戰事發展到南京時,防守南京的部隊大多是從上海撤退來的,秩序較亂,有些工事未能利用,即使被利用的,因工事未盡符合戰鬥要求,作用也不大。日軍在海,空軍掩護下,從三面包圍南京,而保衛南京的最高指揮集團也缺乏決心,戰鬥一週後,國民黨政府西遷武漢,南京淪陷。
淞滬戰役,從1938年8月13日起至11月12日止,歷時三個月。上海淪陷後一個月(12月13日),南京相繼淪陷。數年間國民黨政府籌建的各線國防工事,總以為在這次抗戰中可以發揮阻止敵軍的作用,結果並未如願。這主要是由於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缺乏戰略目光,指揮不當,致使上海各部隊未能及時主動撤至永久陣地,利用這些永久工事繼續作戰,消耗敵人。當部隊被動撤到永久陣地時,迫於敵人尾追,無喘息餘地,不得不一退再退,永久工事無從利用。再則當時構築永久工事,是在消極防禦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存在不少缺點。例如:兩線陣地相距七八十公里,相互之間不便聯繫,形成單獨陣地作戰。同時各陣地的縱深過小,只有一公里,不便回旋,在陣地線上的重要地段,也沒有充分注意重點加強設防。各營陣地火力網的編成,一般注意本營的正面陣地較多,很少考慮鄰近陣地的側防和相互支援。陣地的永久工事數量雖多,強度也相當大,可是工事內部還缺少消煙,減聲和衛生設備。工事的出入口多是直通的,對防強防震缺乏保障,特別是人員掩蔽部,只有一個直通的出入口,更不安全。有些工事突出於地面很高,而偽裝又差,衣被敵砲擊毀。杭州灣海岸乍浦,澉浦和拓林等要點的永久工事沒有很好利用,日軍登陸未起到阻止作用。江陰要塞雖堅守了七天,但永久工事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南京永久工事的效果也微不足道。
總之,國防工事在八一三抗戰中,因大部分未被利用或不善於利用,未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而臨時增築的野戰工事雖強度較差,卻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