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班雅明與他的時代
開始前,建議朋友們可以先看第一週:你喜歡看舞台劇/劇場還是電影?,一起用四週的時間,閱讀跟討論班雅明的文章<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文後簡稱班雅明為班)。針對上一週的文章,我補充一下班在華語圈的聲量,中國書店單向空間命名自班的著作<單向街>,公館的微光咖啡也以班自創的名詞靈光(Aura)命名 ,在碩博論文搜尋系統也能看到班對翻譯、美學、文學的影響,至於班該不該這麼紅,有人質疑是因為班的論述不明確,可以讓大家各自解讀,才能有這聲量,大家可以留言說說自己的看法。(岔個題,微光咖啡好好喝,就有點貴,我推薦小南門的沛洛瑟珈琲店跟市民大道的Coffee Sweet,喜歡淺焙的朋友可以試試。)
班雅明的時代
<孤雛淚>在1838年出版,描寫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不公,奧利佛在濟貧院長大,吃不飽、穿不暖,小小年紀各種做工,碰到一個個假惺惺的中產階級,表面慈愛,私下壓榨,他毅然決然到倫敦謀生,卻被騙到扒手集團,等奧利佛發現要去偷竊,想逃出來也是困難重重,故事的結尾來個神轉折,奧利佛得知自己是富家子弟,圓滿大結局。
這種好事不可能天天上演(但我一點都不排斥發生在我身上),馬克思對於工業革命帶來的問題,童工、貧富差距、勞工權益、資源分配十分關心,企圖涉入改善資本主義,便在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1867—1894年發表<資本論>,對馬克思的主張(既馬克思主義)我的理解很薄弱,歷史唯物主義是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我會在下一段分享我的筆記,如果有任何錯誤或疏漏,麻煩大家回覆提出,我跪謝。先講結論,如果馬克思沒有發揮他的引響力,BBC提出5個我們生活可會不一樣的地方,
- 沒有義務教育,小時候我們是去當童工
- 工作沒有午休、沒有週休二日
- 不會討論工作上要不要有成就感或幸福感,我們要像機器一樣瘋狂工作
- 沒有公民參與這件事、沒有組織抗議示威
- 媒體跟權貴走的更近
雖然BBC講的有點浮誇,至少能斬斷很多人的誤解,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極權主義=極左派=可怕的中共,馬克思主義後續的發展很複雜,要先把那些等號都打掉,往回看上面的時間表,班雅明認知中的馬克思主義才剛在俄羅斯發酵,1917年推翻俄皇(君主制),行二月革命,班雅明死前史達林都還沒成為會議主席,中國共產黨腳步都還沒站穩,更不用說俄羅斯與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很「特殊」,大家可以參考1945年出版的小說<動物農莊>,主攻俄羅斯的發展,短小精練。
班身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們承接馬克思主義,同時覺得馬克思主義漸漸與時代脫節(工人已經越來越有錢了),需要有些調整,而班從藝術角度出發,發展他的想法。至於班跟學派的領軍人物 - 阿多諾有什麼愛恨情仇,學派對班的理論接受度多高,可以找找漢娜.鄂蘭的看法,感覺有超多瓜,但我跟他們超級不熟。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我拆解成三部分:辯證法、唯物主義、歷史。
辯證法
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知道1=1,1不會等於2,而且1不可以同時是1跟2,再來,從1來看,只會有是1跟不是1,不會有好像是1這樣的事,最後,就是1+1=2,這些聽起來是不是超級合理?上述的四個狀況就是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定律跟延伸,不過問題來了,形式邏輯還是有無法解釋的事,譬如說演化,如果猩猩永遠是猩猩,那怎麼還會有人類?於是有了辯證法,企圖去解決矛盾/對立/悖論,極度簡化來說,辯論法就是要處理難以定義(譬如說會變化)的事,覺得有關聯的眾多因素,會互為對立,會互相影響並發展、變化。
唯物主義
來用馬克思的話開頭: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比較好理解的方式,是唯物主義不認同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覺得人脫離勞動後,可以想東想西的,思想越來越複雜與成熟,所以思想(意識)是最高貴的,於是鼓勵各種亂想,一切越來越離地(一方面也是跟政教合體),唯物主義就把唯心主義拉去理性、科學的世界,是自然影響了人,所以人要來研究自然,是生活決定意識,所以我們要來看看生活、社會發生了什麼事。
歷史
綜觀而言,歷史唯物主義是種史觀,馬克思用辨證唯物主義的眼鏡,回頭看歷史,發現社會發展是有客觀的規律,他分成幾個階段:
- 原始社會:因為吃不飽,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存活,東西都是共有的。
- 奴隸社會:能吃飽之後,有人比較厲害,開始有財富,帶來了貧富不均與私有化。
- 封建社會:財富累積,開始買土地所有權,肥沃的土地越多,就可能更有錢。
-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的轉變,那些工廠是私有的,有錢人更容易快速有錢。
- 社會主義:開始由工人階級領導,分配資源,按勞取酬。
- 共產主義:最後能到沒有階級的社會。
他能大膽假設資本主義會垮台,並由社會、共產主義接手,是因為他用辯證法探討了資本主義的矛盾,表面上勞工很自由,可以選擇去哪一間工廠工作,不過因為勞工沒有工廠,沒有生產的工具,領那一點薪水,八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買到工廠,在這前提下,勞工的自由都是假的,他的選擇只有工廠跟另一間工廠,他沒辦法變成工廠/生產工具的擁有者,所以勞工要去抗爭,勞工要去組織,勞工要去統治,而這就是所謂的生產力(以及其中的生產工具)決定生產關係(勞資關係),但生產關係可以反作用的影響生產力,就是勞工去抗爭;經濟基礎(社會中各種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政治與思想),但上層建築可以反作用的影響經濟基礎,以就我們先讓勞工來分配資源。
本週眾聊小討論
疫情影響,小劇場開始拿出錄影機,美術館/博物館開始把展區放在Google Art&Culture,如果技術越來越成熟,未來可以用VR看劇場,用VR進美術館,你會選擇蒞臨現場還是免去舟車勞頓呢?
下週我們就會正式進入<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囉。